第二节 中国通货膨胀周期性变化的统计描述:1978—2008年
随着经济问题在国家发展进程中的核心地位日益突出,中国自改革开放以后对经济数据的统计逐渐完善和成熟。从1978年至今已经积累了近30年的统计资料,为分析中国相关问题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基础。
因此,本节根据国家统计局及其出版的《经济景气月报》上公布的数据,考察1978—2008年期间月度CPI通胀率的周期性变化特征[1],依据“低—高—低”为一个周期的基本定义,并根据Artis等人(1995)对通货膨胀周期划分特点的建议,我们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通货膨胀的周期进行统计性描述。Artis等人(1995)的著作是通货膨胀周期研究中并不多见的重要文献。
我们知道,经济周期或者称为商业周期(business cycle)的文献是比较丰富的,早期的经典文献包括Mitchell(1927)、Mitchell和Burns(1938)以及Burns和Mitchell(1946)。最近20年来,Hamilton(1989)、Sichel(1994)、Zarnowitz(1992)、Stock和Watson(1999)、Harding和Pagan(2002)、Harvey等人(2007)以及Tommaso(2008)等对经济周期问题的研究又做出了进一步贡献。另外,美国的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和英国的中央统计署(Central Statistics Office, CSO)都公布官方计算的经济周期的相关统计指标。但是针对通货膨胀周期进行研究的文献相对较少,至今尚没有哪个国家公布官方的通货膨胀周期。
Artis等人(1995)在划分通货膨胀周期的计量方法上进行了深入研究,利用状态空间(state space)计量方法对英国历史上的通货膨胀周期进行了划分。同时,他们对利用通胀时序进行简单周期划分的标准提出了建议。归纳起来,这些建议可以分为四个方面,即:
(1)通胀时序图中,波峰之后总会有波谷;
(2)上升期或者下降期对应的区间跨度至少要有9个月;
(3)周期区间拐点界定为两个相邻区间之间的极值点;
(4)如果出现多个点满足上述三条,则以最近出现的作为周期区间拐点。
我们在下面划分中国通货膨胀周期的过程中采纳以上建议。因为从时序图依据给定的划分建议标准来界定通胀周期的方法比较直观,所以我们在本章没有引入状态空间分析方法来识别通胀周期的拐点,未来研究可以尝试在这方面多做一些工作。为此,我们首先在图2—1中描绘了1978—2008年间中国主要通胀指标CPI同比增长率的时序图,其中竖线表示各个时期通货膨胀的波峰期。从图2—1可以清楚看到,按照“低—高—低”为一个完整的周期性变化来划分,1978—2008年中国通货膨胀的动态路径可以分为8个周期。进一步观察通胀水平的动态走势,可以看到历次周期内的通胀波峰期分别发生在1980年、1983年、1985年、1989年、1994年、2001年、2004年和2008年这8个时点。
图2—1 中国CPI通胀率:1978年1月—2008年12月
在已有的研究中,也有学者没有将中国通胀周期划分得如此之细。例如,杨帆(2006)将1978—1986年的区间仅仅划分为两次通胀周期,一次是1978—1983年,另一次是1983—1986年,而忽略图2—1中刻画的1981—1983年出现的短暂通胀周期性表现。类似地,近年来的相关研究(如龚刚和林毅夫,2007)把1997—2007年初这段近10年时间统一视为中国的低通胀时期(通货紧缩时期),所以并不认为2001年和2004年通货膨胀出现的局部高峰分别对应一个通胀周期。但根据图2—1刻画的通胀动态时序走势,在我们这里的研究中,仍然将这些时期定义为通胀周期性变化区间。
知识窗2—1 关于中国CPI统计指标和数据的说明
CPI,是消费者价格指数(consumer's price index)的简称,是反映一定时期居民购买并用于消费的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水平的变动趋势和变动幅度的相对数。在我国,该指标既包括城乡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各类消费品价格,也包括多种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项目价格,如水、电、交通、教育、医疗等费用,可以全面反映多种市场价格变动因素及其对居民实际生活的影响程度。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信息,目前在我们国家,消费者价格指数度量指定的一篮子消费商品包括八大类别,即1.食品;2.烟酒及用品;3.衣着;4.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5.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6.交通和通信;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8.居住。这八大类别涵盖了大约700个规格品种的商品和服务项目。因此,CPI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消费市场价格的变动情况,该价格指数为分析和制定货币政策、价格政策、居民消费政策、社会保障政策、工资政策以及进行国民经济核算提供了科学依据,也是四大宏观调控指标之一。国际上也通常将消费者价格指数作为反映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程度的重要指标。
需要注意的是,从严格定义上讲,CPI是一种价格指数(price index),例如,以某一年为基础期,定为100,那么其他时期的CPI指数根据这些对应时期与基期的相对程度获得。因此,CPI是一种指数而非增长率的概念。世界上许多国家,包括美国、英国等国家公布的CPI数据都是一种指数形式的数据。但是出于各种原因,目前中国公布的CPI数据实际上已经是一种增长率(即通货膨胀率)的概念。例如,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8年5月全国CPI数据为7.7%,含义就是2008年5月相对于2007年同期增长了7.7个百分点。如果以Pt表示价格指数,那么这个7.7%实质上是通胀率(Pt-Pt-12)/Pt-12的结果。因此如果研究人员希望使用CPI通胀率的环比数据,即(Pt-Pt-1)/Pt-1,必须根据公布的价格指数同比增长率换算出环比数据。
当然,CPI不是衡量一个国家通货膨胀的唯一指标。另外一个使用得非常广泛的通胀度量指标是根据GDP平减指数计算的GDP平减指数通胀率。GDP平减指数是更为广义的价格指标,是基于没有扣除物价变动的GDP(名义GDP)与剔除物价变动的GDP(真实GDP)来计算的,其核算基础对经济整体价格状况的覆盖面更为广泛,而且与投资相关的价格水平在这一指标中具有更高的权重,所以GDP平减指数能够更加全面地反映一个国家通货膨胀的总体状况。
当然,目前我国对GDP平减指数的核算和公布尚没有像CPI数据这样成熟和及时,特别是GDP平减指数的相对高频数据(如季度数据)还没有像美国等发达国家那样及时统计和公布。但随着中国经济数据基础性建设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通货膨胀的不同度量指标的数据会越来越方便地为决策者和经济学者提供信息。
中国的通货膨胀自1978年以来表现出的周期性变化,不仅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变化的进程,而且反映了中国在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价格形成机制的动态变化。在通货膨胀起伏变化的过程中,每一轮通货膨胀的背景和成因是非常值得我们去分析和思考的。我们注意到,大部分经济学者对20世纪中国出现的各次通货膨胀的动因具有相当的共识,而对近几年出现的通胀高企现象的背后原因存在不同的观点,我们将在下文阐述相关问题。
现在,根据图2—1给出的通胀时序表现,下面表2—1归纳了1978—2008年间中国通货膨胀周期的相关统计量描述,其中包括周期区间对应的起始年代、周期的时间跨度、周期中处于上升期的时间跨度、波峰波谷对应的时刻和水平值以及各个周期对应的平均值和波动性(用标准差衡量波动性)等特征。
表2—1 中国通货膨胀周期的统计量描述:1978年1月—2008年12月
从表2—1中报告的统计量可以获得一些有益的信息。例如,在1978—2008年这30年期间,中国的通胀周期最长出现在1990—1999年期间,长达近9年时间(106个月);最短的是1982—1984年这个周期,只有不到2年的时间跨度;其余的6次周期的时间跨度一般在2~4年(即30~50个月)之间。进一步观察表2—1中的信息还可以发现,通胀周期内的波动性似乎与周期内的通胀平均水平成正比。例如,第四个通胀周期(1986—1990年)内的通胀均值最高,为12.33%,而该周期对应的波动性也最大,以标准差衡量的指标为8.76;相反,第六个周期(1999—2002年)内的通胀均值最低,为0.05%,其对应的周期内波动性也最低;其余的周期内信息也基本印证了周期内通胀均值与通胀波动性成正比关系的事实。
另外,对比表2—1的第三列(周期跨度)与第四列(上升期跨度)不难发现,除了1990—1999年这一最长的周期之外,其余所有周期对应的通胀上升期的时间跨度都要长于甚至是远远长于通货膨胀在对应周期内的下降期的时间跨度。这一发现引发出耐人寻味的问题:为什么在这30年的历史期间内,大部分情况下中国的通货膨胀不断爬升的过程要比下降的过程缓慢得多呢?这是否意味着中央政府在通胀显现的时候宏观政策运用得不够及时或是初始力度不够,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现象出现呢?我们将在第三章进一步深入探讨这些问题。
注释:
[1]由于1981年以前月度CPI通胀数据很难获得,所以这里以当年的年度数据作为月度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