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报告:2018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当前研究热点阐释
2018年的中国区域经济,是在发展与调整当中度过的。由于国际经济形势的复杂多变,中国区域经济呈现出不同地区具有不同抗冲击能力的特点。
一、2018年中国区域经济运行
(一)2018年中国区域经济运行的背景
我们基于几个主要的影响因素来分析2018年的中国区域经济运行:
背景之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主要矛盾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问题仍然存在。
背景之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发展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推进,除了坚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之外,“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成为动能切换的重要抓手。动力转换要求下,人才、创新、实体经济成为推动未来经济发展的关键词,“抢人大战”在各地上演。
背景之三:世界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增强,单边主义、民族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贸易和跨境投资预期受到影响,中美贸易战增大了中国发展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2018年世界GDP增长率按购买力平价(PPP)计算约为3.7%,与2017年持平,未来全球经济下行的可能性增大。
背景之四:中国持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扩大开放取得新进展。中国与智利、乌拉圭、委内瑞拉、玻利维亚、厄瓜多尔等十多个拉美国家签订了“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半数拉美国家“入群”;与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签订了首份“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亚投行成员数量增加到93个,新批准了10个国家的11个项目,项目贷款额33亿多美元。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以“一带一路”建设助推沿海、内陆、沿边地区协同开放,以国际经济合作走廊为主骨架加强重大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构建统筹国内国际、协调国内东中西和南北方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背景之五: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取得诸多成就,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顺利推进,粤桂琼三省区在海南省海口市签署《2018—2019年推进〈北部湾城市群发展规划〉实施合作重点工作》协议;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准;国务院提出以重庆、成都为中心引领成渝城市群发展;交通运输部印发了《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长江经济带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指导意见》;东北三省经济企稳回升,辽宁省组建了国内第一个营商环境建设监督局,出台了全国首部优化营商环境的地方性法规——《辽宁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
(二)区域经济的规模与速度
2018年,我国五大经济区[1]的区域经济延续近年来的总体趋势,地区生产总值增长较为平稳,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达到48.10万亿元和19.27万亿元,占全国GDP的52.58%和21.06%;西南和西北地区分别为11.56万亿元和6.87万亿元,占全国GDP的12.63%和7.52%;东北地区达到5.7万亿元,占比6.2%(见表0-1)。从规模占比来看,五大板块的格局基本保持不变,中部、西南和西北地区占全国比重同比略有上升,分别上升0.23、0.1和0.15个百分点,东部和东北地区占全国GDP的份额同比有所下降,分别下降0.28和0.20个百分点。
表0-1 2018年五大经济区地区生产总值及占比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近年来经济增长从高速向中高速过渡,从低质量的规模扩张向高质量经济增长转型,部分地区进入转型阵痛期,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从数据来看,在2017—2018年间,五大板块的经济增速出现分化,东北地区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增速不到5%,中部与西南部的差距不大。西北地区2017年增速下降严重,主要是当年内蒙古的数据调整致使GDP增速为-11.2%,而2018年内蒙古增速为7.4%,同时甘肃和青海经济增速上升,这些因素导致西北地区2017年和2018年经济增速差距较大。
2017年以来,除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外,其余地区的经济增速变化,且除2017年1—9月外的累积增速外,其余时期均呈下降态势(见图0-1、图0-2)。其中,中部地区经济增速从2017年第一季度的14.8%下降到2018年全年的8.7%,降幅达6.1个百分点;西南地区的增速降幅居次位,2018年全年增速比2017年一季度下降了5.3个百分点;降幅第三名为东部地区,同期下降了4.7个百分点;西北地区下降了2.9个百分点。仅有东北地区同期经济增速为上升的。东北地区2017年第一季度经济增速为-6.3%,之后增速回升,到2017年第四季度由负转正为6%,到2018年全年经济增速3.9%,上升了10.2个百分点,但东北地区的经济增速绝对值低于其他地区4.3个以上百分点。
图0-1 2017—2018年中国各地区GDP及增长率
图0-2 2017—2018年各区域GDP增长率
总体来看,2018年五大板块的经济规模比例未发生显著变化。从发展速度的变化来看,除东北地区的衰落局面有所转变(但增长率最低)外,其余地区增速出现较明显下滑,尤其是中部和西南地区下滑严重,全国经济发展面临较大的转换压力。预计随着动力转换和新常态下技术创新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区域间绝对分化现象可能会进一步加剧。
(三)2018年中国区域经济的投资、消费与外贸
1.投资增速普遍回落,西南地区增速大幅下滑
2018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645675亿元,增长0.69%,增速比去年同期下降5个百分点,从2012年以来连续第7年下降,且降幅最大。其中,民间固定资产投资394051亿元,比上年增长8.7%,增速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投资增速的下滑受多种因素影响,比如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市场需求减弱,企业投资降低;同时产能存在过剩行业,房地产业进入调整期,行业面临消化产能、去库存阶段,行业投资相应减少;另外中美贸易摩擦对投资信心产生影响。
从五大板块来看,2018年东部固定资产投资仍然是最多的,达到284070.4亿元,占比为42.30%,较2017年上升了0.2个百分点;其次是中部地区,新增投资184639.2亿元,占比27.49%,较2017年上升了1.37个百分点;中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新增固定资产投资数额分别为111950.8亿、59764.2亿和31168.2亿元,占比分别为16.67%、8.90%、4.64%,这三个板块的占比均比2017年下降,下降幅度分别是0.05、1.06和0.27个百分点(见图0-3)。
图0-3 2017—2018年各区域固定资产投资额及增长率
从五大板块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看,2018年,中部地区增长最多,增幅为11.1%,比2017年高7.1个百分点;其次是东部地区和西南地区,分别增长5.6%和5.3%,但西南地区增速下滑速度最快,2018年增长率比2017年下降了7.9个百分点;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投资比2017年分别减少5.7%和0.3%。作为工业生产基地,东北地区的投资情况和经济发展潜力不足,进一步影响东北地区的振兴。
2.社会消费基本平稳,地方财政增长压力较大
201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0987亿元,同比增长4%,连续八年增速降低,比2017年增速减少6.2个百分点。汽车进口关税下调政策效应影响了部分消费,房价和房租的上涨、供需结构矛盾等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消费。在消费领域,服务消费如旅游、文化、体育、养老、家政等服务消费比重上升。从区域板块来看,总体格局未发生变化,东部地区在全国的份额超过51.4%。其次是中部地区,占比21.6%,第三是西南地区,占12.2%的份额,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占比均在10%以下,分别为6.5%和8.2%。从增速情况看,2017年中部和西南地区消费呈两位数增长,但2018年,所有五大板块的消费增长率均在10%以下,且均小于2017年增长率。2018年社会消费品增长率最高的是中部地区,同比增长5.3%;西南地区2018年消费增速降幅最大,减小了8.5个百分点,其次是东部地区,比2017年增速少6.2个百分点(见图0-4)。
图0-4 2017—2018年各区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增长率
2018年,全国一般公共财政收入183351.84亿元,增长6.2%,比上年回落1.9个百分点,其中,中央财政收入85447.34亿元,增长5.3%,比上年减少6.8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97904.5亿元,增长7.0%,比上年增加2.2个百分点。在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财政收入的维持得益于国内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这三项税收合计占全国财政增收的贡献率达到95.8%。2018年,全国财政支出220906.07亿元,比2017年增长8.77%,其中,中央财政支出32707.81亿元,增速9.5%,地方财政支出188198.26亿元,增速为8.6%,均高于财政收入的增长率。财政支出在实施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在近些年的脱贫攻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随着地方债务的增多,地方财政的可持续发展压力也将进一步增大。
从五大板块方面来看,东部、中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占比分别为57.3%、18.0%、12.1%、7.4%和5.2%,东部仍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其次是中部地区(见图0-5)。各区域地方财政收入占全国比重变化不大,东部、西南和东北地区占比分别下降0.1、0.11和0.05个百分点,中部和西北比重分别上升0.16和0.1个百分点。
图0-5 2017—2018年各区域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及增长率
3.贸易顺差持续降低,对外贸易区域差异大
2018年,全球经济温和增长但动能放缓,主要经济体增长态势、通胀水平和货币政策分化明显,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抬头,贸易摩擦出现。我国货物累计总额为4623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比上年增长12.56%,增速上升1.1个百分点。其中,进口额21356亿美元,同比增长15.8%,回落0.29个百分点;出口额24874亿美元,同比增长9.9%,上升2个百分点,贸易顺差为3517.6亿美元,连续第三年减少,比上年减少678亿美元。
从贸易结构来看,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快速增长,比重上升。2018年,一般贸易进出口17.64万亿元,增长12.5%,占进出口总值的57.8%,比2017年提升1.4个百分点,贸易方式结构有所优化。从贸易合作伙伴来看,2018年,我国与最大的三个贸易伙伴欧盟、美国和东盟的进出口额分别增长7.9%、5.7%和11.2%,共计占我国进出口总值的41.2%。同时,2018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合作加强,特别是与俄罗斯、沙特阿拉伯和希腊的贸易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从地区格局来看,五大板块的占比变化不大。东部地区占有81.73%的外贸份额,比2017年降低了0.67个百分点,中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的外贸比重分别为6.8%、5.83%、2.15%和3.49%,分别比上年高了0.09、0.35、0.08和0.16个百分点。
对比五大板块,2018年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进出口额增速增大,分别增加1.4和5个百分点,其余地区进出口额增速下降1.2~3.4个百分点,但所有板块的进出口额增速都在10%以上,东部、中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增速分别为11.6%、14.0%、19.8%、16.8%和17.8%(见图0-6)。2018年,这些板块的进口增长率也均在10%以上,分别为15.3%、11.5%、17.6%、24.7%和25.1%,其中中部和西南地区下降了10.5和9.7个百分点,东部、西北和东北地区分别上升了0.5、5.4和5.8个百分点(见图0-7)。出口额方面,这五大板块的2018年的出口年增速分别为8.6%、15.5%、21.4%、12.0%和6.8%,除西北地区下滑8.8个百分点外,其余地区的增速均有不同程度上升,其中西南地区增幅最大,为5.1个百分点;其次是中部地区,增幅为3个百分点(见图0-8)。东部和东北地区在出口额、进口额和进出口总额方面增速均有增加;中部和西南地区出口额和进出口总额增速下降,进口额增速上升;西北地区进口额增速加快,出口额和进出口总额下降。东北地区仍然是五大经济区中唯一出现贸易逆差的区域,贸易逆差达到451.3亿美元,且逆差规模在不断扩大,比2017年扩大了170.3亿美元。这些表现跟五大板块的产业结构变化、贸易口岸的开通和交通条件的改善等对外贸易条件的变化有关。板块内部各省区也有一些不同的表现,比如西南地区出口额增速较大,主要贡献是四川、重庆、广西,它们的出口额增量分别为西部板块的47.6%、32.5%和17.4%,贵州和西藏的出口额绝对值则比2017年分别下降了11.6%和1.1%。这些变化折射出我国各地产业结构和在全球供应链的位置处于相对较大的变化中。
图0-6 2017—2018年各地区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货物进出口总额及增长率
图0-7 2017—2018年各区域进口总额及增长率
图0-8 2017—2018年各区域出口总额及增长率
二、区域经济发展回顾与地区经济韧性分析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回顾70年来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历程,分析当前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局面,对预测未来很有帮助。
(一)区域经济70年发展回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旧中国,工业地区分布极不平衡,近代工业偏集于东北和关内沿海六省。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年时期,是我国为全面进行经济建设的恢复时期,集中力量建设沿海和东北地区。1957年之后,国民经济基本恢复,在全部国土上进行生产力配置成为当务之急。毛泽东主席的《论十大关系》的讲话提出“沿海与内地关系”的论断,实际上是从中央的角度提出了区域空间格局问题。核心思想是加快发展内地,利用好沿海基础。处理好沿海与内地的关系,影响最大的是“工业西渐”和“三线建设”两个重要战略。
改革开放初期,百废待兴,到底是先开发内地还是先发展沿海,当时出现了很大的争论。当时“梯度开发理论”和“逆梯度理论”争论很激烈。最后,顺应改革开放的政策要求,向沿海倾斜的观点占了上风。所以,20世纪80年代的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也凝聚了区域发展政策的贡献。这期间,邓小平同志关于“两步走”的论述,为后来的区域空间结构优化奠定了基础。随着对外开放的推进,沿海地区的发展加速,中部地区受到一定的辐射,西部地区开始落后。三大地带的空间格局形成,区域发展差距日益加大。
1999年底,中央启动“西部大开发”,揭开了我国大规模经济区域开发的序幕。2002年,中央启动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重点解决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产业更新和区域城市发展问题;2004年,中央启动中部崛起战略。中部崛起在政策上比照西部大开发的区域政策,在途径上推进产业从东部沿海向中部地区的转移,成立了产业转移示范区,促进了中部崛起,形成了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在这些大的开发战略的基础上,结合东部率先发展,2005年,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正式形成。这一战略对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和经济地理格局演变的影响十分深远,也是改变中国经济地理的重要动力。
从1999年开始,中国区域经济学进入大发展时期。总结区域开发的成功经验、推进新一轮的开发行动是区域经济研究的责任。到2018年,全国区域经济学科点已经超过300个,区域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当中发展最快的二级学科之一,这与近20年的区域经济大发展、大开发是分不开的。
当前,区域经济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更加重要和更加凸显。2013年中央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这是我国全球化发展的总体设想。2014年之后,中央提出的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战略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层面的经济带和重点经济区成为区域发展的主要载体,并左右国家经济格局的演变。
(二)2018年区域经济发展的亮点
在2017年10月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作为新时代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论述。未来中国的区域发展,将是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引领下,形成一个全面协调、均衡发展的国土空间格局。
3月5日,李克强总理代表国务院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做政府工作报告,在2018年工作建议中,第六条就是扎实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指出要完善区域发展政策,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把各地比较优势和潜力充分发挥出来,并从塑造区域发展新格局和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两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4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复《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批复从科学构建城市空间布局、合理确定城市规模、有序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实现城市智慧化管理、营造优质绿色生态环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建设宜居宜业城市、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塑造新时代城市特色风貌、保障城市安全运行、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加强规划组织实施等方面作出重要指示。
4月24—2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北考察长江经济带发展和经济运行情况。26日,总书记在武汉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并指出,总体上看,要加大力度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
10月22—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广东考察。25日,总书记听取广东省委和省政府的工作汇报,在对广东各项工作给予肯定的同时,对广东省提出四个方面的工作要求,其中第一点就是深化改革开放。提出要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广东改革开放的大机遇、大文章,抓紧抓实办好。
11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意见》从总体要求、建立区域战略统筹机制、健全市场一体化发展机制、深化区域合作机制、优化区域互助机制、健全区际利益补偿机制、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机制、创新区域政策调控机制、健全区域发展保障机制、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十个方面提出详细的意见。
12月25日,国务院批复《河北雄安新区总体规划(2018—2035年)》。批复对紧扣雄安新区战略定位、有序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打造优美自然生态环境、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塑造新区风貌特色、打造宜居宜业环境、构建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建设绿色低碳之城、建设国际一流的创新型城市、创建数字智能之城、确保城市安全运行等方面提出指导性意见。
(三)各省市区区域经济发展的韧性分析
2018年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最大的就是中美贸易战的冲击。面对这种外部的冲击,各个区域对于外界不利冲击的抵御能力,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出贸易摩擦对于我国各区域的影响程度的大小。我们要注意的是,这种贸易环境的冲击不同于2008年金融危机及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冲击:2008年的外部冲击集中在金融领域,当前的冲击对于各个区域、各个领域和各个部门都产生了较为全面的影响。而在当前贸易摩擦的背景下,考虑到不同区域对于贸易的依赖程度,我们画出了区域经济韧性和贸易依存度的分布,并且标出了贸易依存度的均值(见图0-9)。
图0-9 区域经济韧性和贸易依存度分布
在图0-9中,第一象限的区域受到贸易摩擦的冲击较强,且对于冲击的抵抗能力较弱,这些区域包括江苏、浙江、天津和辽宁四个省市,这些省份大部分位于东部地区,在贸易摩擦中也会受到最大的冲击,且江苏、浙江和天津都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镇,因此采取积极的措施,稳定此区域经济增长将是贸易摩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另外,辽宁是东北三省中经济体量最大的一个省,这也意味着贸易摩擦将对我国东北经济的发展雪上加霜。
我国大部分省区处在第二象限中,其中主要包括中西部地区和东北的吉林和黑龙江,这些区域的贸易依存度较低,因此在贸易摩擦中可能不会受到过于剧烈的冲击,但是由于这些区域经济韧性较弱,一旦贸易摩擦对于此类区域产生强烈的冲击,那么很容易引发全国系统性的风险,因此应重点防止不良冲击向此类脆弱区域的蔓延。
第三象限的区域,贸易依存度较低,且经济韧性较强,因此在贸易摩擦中受到的实际影响最小,这些区域包括重庆、贵州、云南和西藏。
剩余大量东部省市分布在第四象限,这些区域受到贸易摩擦的冲击较大,但是从产业特征、制度环境和文化因素等角度考虑都有很不错的经济韧性,这些区域对贸易摩擦冲击的抵御情况将直接影响贸易摩擦对我国的最终影响。
为了进一步分析贸易摩擦对于我国各区域的影响,我们将基本回归中的核心解释变量由全国GDP增速替换为全国贸易进出口额,从而分析中美贸易摩擦在贸易领域冲击对于区域经济的影响(见表0-2)。从整体上看,东部地区和西南地区对于贸易冲击抵御能力较强,东北和西北地区的抵抗能较差的总体格局没有变。但是,我们也可以发现,内蒙古、宁夏等贸易依存度较低的区域受到的冲击更小,而浙江等贸易依存度较大的省份受到的冲击明显变大。
表0-2 贸易冲击对于我国各省经济的影响
因此,随着中美贸易摩擦的阴霾不断加剧,我国经济增长面临巨大的压力,区域经济的增长也势必受到一定的冲击,因此研究区域经济对于不利冲击的抵御能力十分重要。总结来看,我国西南地区经济韧性最好,其次为东部地区,再次为中部地区,东北和西北区域韧性最差。根据各省份的贸易依存的差异,全国各省可以初步划分为以下四个类型:第一为贸易依存度较高,而经济韧性较差的地区,这类区域包括江苏、浙江、天津和辽宁四个省市,这类区域在贸易摩擦中受到冲击较大;第二为经济韧性较差,但是贸易依存度较低的区域,这类区域包括中西部的大部分地区,此类区域在贸易摩擦中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小,但是一旦贸易摩擦对于此类区域产生强烈的冲击,那么很容易引发全国系统性的风险;第三类区域贸易依存度较低,且经济韧性较高,包括重庆、贵州、云南和西藏,贸易摩擦对于这些省区的影响较弱;剩余大量东部省市为第四类区域,这些区域受到贸易摩擦的冲击较大,但是经济韧性较强,这类区域对于贸易摩擦的应对情况将是贸易摩擦对我国影响的关键。
我国区域之间经济韧性有很大的差异,区域韧性较强的东部沿海地区普遍受到贸易摩擦较强的冲击,而韧性较差的中西部地区受到的冲击也相应较小。这个情况为贸易摩擦对我国区域经济的影响增添了复杂性:一方面,贸易摩擦不会首先剧烈冲击我国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进而扩大我国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另一方面,东部沿海地区对于贸易摩擦的抵御至关重要,一旦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增长出现剧烈的波动,冲击进一步传导到中西部地区,由于这些地区经济韧性较差,那么全国会有整体上经济衰退的风险。因此,我们既不应该过分突出我国经济的脆弱性,实施整体上的大规模刺激,也不能轻视贸易摩擦的影响,放任冲击的扩大。
三、区域发展政策展望与趋势预测
2019年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又一起点,同时我们也面临即将到来的“十四五”时期的发展要求。在完成前一阶段的发展任务的同时,“十四五”时期迎来了新的挑战和进行更深层次的改革转型的契机。在新的区域政策体系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将向着均衡化与非均衡并存、区域繁荣融合与化解风险同行、以发展速度换取发展质量和不断优化区域空间结构的新的发展阶段。
(一)区域发展政策体系构建展望
区域经济发展对区域经济政策体系重构的现实需求十分迫切。当前,区域经济政策在顶层设计和多层次发展战略上已大大丰富,我们的任务是梳理清楚这些政策的体系关系,并予以细化、深化和长效化,这也是空间平衡机制的逻辑所在,即克服板块之间的发展落差、释放东中西地区之间的梯度势能。
总体上看,面对之前出台的一系列区域战略、政策和规划,整个“十四五”期间区域经济政策体系应由“四大板块+三大战略+新型城镇化+多级新区”向“顶层设计+三大战略(南北平衡、生态保护)+区域合作+对外开放”转变。
具体而言,以“一带一路”作为实现人类社会共同发展的抓手,正视我国南北经济分化的区域特征,继续以京津冀协同发展和粤港澳大湾区来引领南北经济,以长江作为天然生态屏障来维系东中西一体化基础,形成“东西开放、南北平衡”的发展格局。正如一国从自给自足的封闭经济走向参与国际分工和商品贸易能够改善其福利水平,区域的整体性、多元性和开放性都会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并加快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
区域发展战略应具有三大特性:融合性、统筹性和协调性。融合性体现在,区域发展战略不应成为区域争夺政策、资金红利的主要对象,而是区域合作和开放的机遇与窗口,防止行政区思维的桎梏;统筹性是指,区域发展战略从空间上应该囊括发达和欠发达地区,即既支持发达地区的经济效率提升,又保障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相对公平,避免过度的区域倾向性;协调性则强调,区域发展战略应立足区域优势并能整合区域资源,发挥区域间分工协作的功效。我国新三大战略融合了经济带、城市群和广大农村地区,转变二元海陆关系,重新审视经济格局,并能抓住南北经济特征和东西区域优势。2019年,新三大战略的实施应该更侧重于高质量发展,即避免过度依赖GDP核算的经济绩效,而转向“以人为本”的区域繁荣上来。因此,区域发展战略作为区域政策的第二层级,都未直接使用市场经济的政策工具。
(二)区域发展政策落实展望
区域经济政策体系中包含的众多类型区域规划(城市群规划、板块的五年规划、各类经济区规划、国土规划、具体经济规划、区域合作规划等)、大型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区域间经济合作方案和协议以及中央试点的特殊区域建设计划等,这些内容作为区域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着重于区域的发展定位和发展方案,其本质也是区域发展的一种结构性安排。
“十四五”时期是这些具体的区域经济政策不断落实、完善和提升的五年,在新的区域经济特征之下,需要切实以收入的稳定增长、生产力的转型升级、发展的全面深化以及资源生态的可持续性作为区域发展的主要特征。区域规划的定位、区域合作的分工方案、区域建设的资源投入都应该考虑到这些问题,这也是我国宏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基础。
“十四五”时期区域政策的完善和提升应该秉持细化、深化和长效化的方向。细化即实践化,包括环境共治的方案、跨界发展的空间构建、区域互助的多方面途径、公共服务的全面均等化以及区域规划编制管理等。深化即市场化,包括要素流动性的保证、区域分工市场的构建、国际化发展的潜力提升以及区域发展监测与评估问题。长效化即法治化,包括区域交易平台的构建、区域合作的保障、利益补偿的机制化、差异化调控政策以及区域发展法律法规。
过去区域经济的高速增长只是量化经济下的最优路径,偏离质量的发展最终是无根之木。那么如何保障区域经济的发展原动力?一方面,全面构建包括产业、市场、收入分配、城乡区域发展、绿色发展、全面开放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以创新驱动发展,积极推动城乡和区域的协调发展,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另一方面,全面构建包括目标、机制、法治、监督的现代化治理体系,保障国家区域尺度的制度化和法治化,以长效化机制保障区域合作,以动态激励和多维监督来规范市场主体。
(三)2019年区域经济发展展望
表0-3是2018年上半年的各地区经济发展情况,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对2019年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得出以下几点展望:
1.创新发展是2019年中国区域经济的主旋律
通过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三大国家战略,东部沿海地区的GDP增长速度将会与全国平均速度持平,其中沿海南部各省市的发展速度会明显地高于全国平均速度。整体经济活动不断向东部沿海地区集聚的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将会继续强化,随着部分工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服务业不断向沿海地区集聚的趋势会更加明显,这也对东部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提供了主要原动力,由于东部地区是我国面向国际经济贸易的重心所在,保持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的强劲发展,是中国经济增长福音。
表0-3 2018年上半年各地区GDP(单位:亿元)
2.优化区域空间结构是2019年区域发展的必然要求
自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东西部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呈现减缓的态势,东西部区域均衡发展开始出现。然而,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南北发展差距的出现已经引起人们的重视。2018年北方地区发展乏力,东北地区虽然开始逐步扭转下跌的态势,开始出现好的发展苗头,但仍然是触底反弹;华北和西北地区危机加深,大部分省区发展速度低于6%已经不可避免。这种东南和西南地区发展强劲而北方疲软的态势,使南北方相对均衡发展的格局被打破。优化区域空间结构,需要从南北发展差距的拉大来着眼出台政策。
3.东部沿海地区仍然是2019年中国区域经济的重心
从区域发展方式和发展动力来看,东部地区经济增长方式由过去过多依赖外部环境的支撑,向内生性、集约型的增长方式转变。虽然近几年东部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低于其他地区,而且其投资占全国比重也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但是其依然获得了大量的政策资源、劳动力资源和强劲的消费支撑。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创新发展,为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撑出一片新的天地。上海、深圳、杭州、广州、苏州等地的发展表明,以高新技术产业、高端服务业为主导的创新核心城市,是2019年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支点。
4.中部地区和西南地区在2019年的区域发展中是可以期待的
中部地区的河南省2018年的GDP总量将近5万亿元,居全国第5位,湖北及湖南接近4万亿元。安徽和江西受到长三角的带动,发展态势也很好。西南地区的川云贵三省近年来发展速度一直居全国前列,2019年将会继续巩固这一趋势。其中,四川省GDP总量将会超过5万亿元,位居全国第六;重庆作为中国最具竞争力的城市之一,2018年的GDP将突破2万亿元大关,在西部地区的中心城市的地位将会更加巩固。
5.东北和西部地区是2019年需要重点关注的地区
东北地区触底后的反弹,根据2018上半年的数据,黑吉辽三省的GDP增速都不足6%。人口减少,加上投资下滑,可以判断2019年的反弹仍然动力不足。西北地区2018年的发展情况不容乐观。除了陕西略好,其他省区经济增速都不会超过6%,有的可能在3%左右。随着国际经济环境的恶化,2019年的西北经济也不应指望有过大的改善。西北地区是我国矿产与能源最富集的地区,国际上依靠资源开发进入富裕经济体的案例很多,所以,西北地区回归比较优势的发展思路,也不失为正确的选择。
6.2019年区域发展的总体目标不宜过高
总体来看,根据报道,对于2019年GDP增长各省区市的目标较2018年有所下调。例如,西藏2019年GDP增速目标为10%左右,四川2019年GDP增长目标是7.5%左右,河北2019年GDP增速目标是6.5%左右,均与2018年增长目标持平。天津2019年GDP增速目标为4.5%左右,安徽2019年GDP增长目标7.5%~8%,江苏2019年GDP增速目标为6.5%,北京2019年GDP增速目标为6%~6.5%,上述省市较2018年的目标都有下调。
总之,2019—2020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之年,也是区域经济的大格局变化之年。只要我们按照中央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坚定前行,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必定前程似锦。
[1]本报告将中国的区域经济板块划分为“五大板块”(本报告的数据不包括港澳台):东部地区,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中部地区,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西南地区,重庆、四川、贵州、广西、云南、西藏;西北地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东北地区,辽宁、吉林、黑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