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信息资源产业相关研究进展
近年来,我国在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信息资源产业受到战略重视,社会各界对信息资源产业的发展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学界对于信息资源产业发展的机制模型、信息资源产业发展评价、信息资源产业的产业政策与产业环境研究等问题开展过多轮讨论。本书通过梳理现有的相关研究成果,从学术研究的视角进一步阐述我国目前信息资源产业的发展状况。
1.2.1 信息资源产业发展的机制模型
在有关信息资源产业发展机制模型的讨论中,唐守廉等人通过运用系统动力学理论,建立信息资源产业发展系统模型,将信息资源产业系统分为资源子系统、相关产业子系统、经济增长子系统及产业发展环境子系统四个子系统。通过该模型研究发现,一方面信息资源产业的发展受到文化资源丰富程度和信息通信网络水平的影响,另一方面我国信息资源产业在未来几年中将保持较快的增长,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持续稳定的带动作用[1]。杨帆等人在回顾内生增长模型和经济增长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全要素生产率研究,提取8种影响我国信息资源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内生要素和外生要素,并最终提炼出我国信息资源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三类决定性因素。模型揭示了我国信息资源产业TFP增长的人力资本、专业化和技术溢出等内部因素以及制度变迁、市场化程度和产业政策等外部因素对我国信息资源产业TFP增长的影响[2]。肖英等人在对传统索洛模型进行修正的基础上,建立了稳定增长状态下的信息资源开发模型,分析了与经济可持续增长相匹配的信息资源开发增长率,以及影响信息资源开发的关键因素,并认为信息资源开发可持续增长的实现与劳动力增长率、技术进步率、政府效率增长率,以及用于信息资源开发的劳动力比例、资本比例等因素有关[3]。董慧梅等从信息资源产业与信息内容产业在经济范式、技术特点、政策结构的演进过程出发,阐述了信息资源产业的集团内部命令控制型、公私间合作框架型、市场交易所型三种产业组织形态及其特点[4]。侯卫真从信息资源本身和信息资源产业两个角度构建了IR信息资源影响力模型,通过产业转型系数和资源转型基数来衡量一个地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和信息资源产业的发展水平,判定一个地区的信息资源影响力,从而为地区的发展决策和战略制定提供依据和支持[5]。冯惠玲等指出信息资源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有着较强的共生性,提升共生效益有利于提升信息资源产业的经济产值并改善产业环境。政策干预有利于提升信息资源产业的共生效益[6]。
1.2.2 信息资源产业发展的评价方法
在有关信息资源产业发展评价方法的讨论中,胡芒谷从宏观经济的角度评价信息经济的发展规模以及从社会信息化角度评价信息化的发展水平,提出我国信息产业发展水平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并对北京和天津两地信息产业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和比较[7]。钱明辉等人从信息资源产业的内涵解析出发,结合产业竞争力评价方法,设计了信息资源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拟合出信息资源产业发展指数(IRIDI)来对该产业展开评测,揭示了我国信息资源产业发展中所存在的区域差异大、发展水平低、政策环境有待优化等问题[8]。《信息资源产业发展报告(2014)》对我国信息资源产业发展的实际状况做出客观的描述和科学合理的评价,研究开发了“信息资源产业发展指数”。该指数可用以反映不同地区、不同行业领域信息资源产业发展的情况,界定这些地区和行业信息资源产业发展的水平,既可以作为分析认识问题的基本工具,也可以成为国家有关部门的产业政策工具。有关信息资源产业评价体系和方法的研究十分有限。明确信息资源产业的行业构成结构是信息资源产业评价的基础性工作,钱明辉等基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明确了构成信息资源产业的93个小类行业,并根据小类行业对信息资源的依赖度对其进行分类研究,在构成与分类研究的基础上揭示我国信息资源产业的结构特征[9]。在《中国信息资源产业实证研究2016》中,钱明辉等学者进一步调整了信息资源产业发展指数,基于产业环境、产业结构、产业行为和产业绩效四个维度分析了我国不同地区、不同行业领域信息资源产业的发展情况[10]。
通过信息资源产业发展模型的构建以及产业发展评价方法的研究,可以有效地揭示我国当前信息资源产业在不同地区的发展状况,识别信息资源产业在不同产业间的发展特征,了解信息资源产业的影响因素,为信息资源产业发展提供政策建议。而从已有研究成果的梳理来看,一方面我国有关信息资源产业模型与评价方法的相关研究数量较少。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相关文章,有关信息资源产业发展模型与信息资源产业发展评价的文章仅有数十篇,数量极其有限,这对于进一步深入研究有一定的阻碍。另一方面与信息资源产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信息资源产业有关模型体系的建设与评价方法的研究方法较为单一,多集中于对全国整体情况或信息资源全行业的研究,针对其中具体行业或具体地域的研究数量不足。总体上来看,我国信息资源产业虽然近年来发展态势较好,但与信息资源产业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模型构建以及体系建设等定量研究方面,存在着数量不足、研究不够深入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信息化的进程以及信息资源产业的发展。我们应从国家战略层面给予重视,在社会层面给予关注,在企业层面给予扶持,尽快缩小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1.2.3 信息资源产业发展政策与环境
信息资源产业发展政策的出发点和路径是研究产业政策制定的基础。信息资源产业发展政策的制定需要对产业创造经济和社会价值、实现创新发展的路径和方式有清晰的认识,并实现产业政策结构和支持体系的持久创新[11][12]。学术界认为信息资源产业发展政策出台路径至少有两种:一种是产业专家影响地区决策,涉及产权保护、物权法律、环境等各方面的政策制定。产业专家往往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理论素养,政策取向中立,但其非选举性导致了其言论的不担责,使得政策意见上存在一些问题[13][14]。另一种是商业主体,尤其是大型公司在利益驱动下主导的产业政策制定,这种“权力区位”(geography of power)是“对现代社会的侮辱和对未来生活的威胁”[15]。不过,在政策出台路径上也存在不同的观点:产业发展政策的制定不是追求同质化和新殖民主义统治,而是多方的参与和博弈的结果,各方均有通过不同的渠道和途径影响政策走向的可能,政府提供对话、联络、参与、创新的机制,将极大促进产业理念的成熟,但决不能认为可以找到最终解决之道[16]。有学者研究发现,不同国家和地区信息资源产业中的创意产业发展政策的差异可以归结为两个原因:一是政策制定结构,二是政治目标和动机。在产业发展政策制定中,决策者、活动家、议会和政府官员、文化企业家、研究人员和学者的互动能促进创意产业的迅速发展[17]。
在有关信息资源产业发展环境与政策的讨论中,《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指出:“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中央在“十五”规划建议中也明确提出了大力发展信息产业、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战略。2004年12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004〕34号)也指出,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总体任务之一是“强化全社会的信息意识,培育市场,扩大需求,发展壮大信息资源产业”。2010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发展信息产业,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相应的,我国学者也对中国信息资源产业发展政策展开了研究。赖茂生等人从信息的采集、公开、传播、利用以及信息市场等几个方面,对我国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进行初步的探讨,认为我国应当制定适宜的信息资源法律法规,来规范现实社会中信息活动,并要与国际信息政策法规接轨,共同处理世界性的信息问题[18]。王素芳在分析美日两国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政策法规的基础上,重点梳理了中国目前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政策法规制定现状,并针对中国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政策法规制定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策略建议[19]。马费成等进一步考察了中国信息资源政策与法律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进展,指出中国信息资源政策与法律研究存在分散、政府实践与理论研究步调不一、缺乏统一协调等问题[20]。宣小红列举了现行信息资源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设立综合性的信息资源管理部门、实行分类管理、加强监管、给予扶持、颁布《信息资源法》等具体的建议[21]。侯卫真则认为中国信息资源产业在产业布局上有产业分类尴尬、社会对信息资源产业认识含混的问题,指出产业政策应形成分级管理体系,对信息资源产业中存在着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实施不同的管理政策[22]。另外,还有学者对国家间、地区间信息资源产业政策进行了比较研究。比如,朱雪宁等人从政策环境、政策目标以及政策内容等三个方面对中韩两国信息资源产业政策进行了比较研究,指出了韩国信息资源产业政策制定对中国的启示[23][24]。赖茂生等人从人才战略及政策、市场战略及政策、技术研发战略及政策等三个方面对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信息资源产业政策展开了比较研究[25]。钱明辉等指出,目前我国信息资源产业政策集中在税收、专项资金等领域,而发展基金、信贷支持等方面的经济政策供给不足,信息资源产业经济政策的实施保障有待改善,行业经济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仍需提升[26]。
综合学术界已有的研究成果发现,尽管对信息资源产业发展环境与政策的探讨早就开始,但已有的讨论还是局限于一般性的产业政策理论研究框架之内,缺乏针对信息资源产业政策与环境的系统性研究。未来有关信息资源产业政策的研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对信息资源产业政策的认识、评价须建立在对现有国内外公共政策的梳理评估基础之上,更加注重对政策实施效果的实证性研究,包括对产业的扶植、鼓励、调整、保护、限制效应及力度,以及产业政策所带来的社会效果和长期影响;第二,探讨信息资源产业政策的基本工具、决策机制、执行力机制和评估机制等方面的问题对展开深入的政策研究具有基础性意义;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多形态的,相应的产业政策也有发展政策、组织政策、结构政策的不同,所以对信息资源产业政策要进行多层次、多视角、多维度的研究,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发展目标纳入信息资源产业发展政策的考虑范围,分析产业发展政策对产业增长、结构优化、方式转变、地区协调、产业技术进步、环境保护、收入就业等方面的影响,统筹协调信息资源产业的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经济利益和公共利益等问题,促进中国信息资源产业发展实现全面性、协调性、进步性发展。
注释
[1]唐守廉,韦穆华. 我国信息资源产业发展的系统动力学仿真研究[J]. 情报科学,2014(4):16-20.
[2]杨帆,赵忠秀,罗枫. 基于TFP的信息资源产业增长模型研究[J]. 财经问题研究,2015(1):37-43.
[3]肖英,罗云峰.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信息资源开发模型研究[J]. 情报杂志,2008(2):17-19.
[4]董慧梅,丁毅,侯卫真. 信息资源产业演进:范式比较和政策建议[J]. 情报资料工作,2016(5):79-84.
[5]侯卫真. 信息资源影响力模型的理论研究:构建IR信息资源影响力模型[J]. 档案学通讯,2009(3):14-18.
[6]冯惠玲,杨红艳. 信息资源产业共生效益提升及其政策启示[J]. 情报杂志,2016(11):51-55.
[7]胡芒谷. 我国信息产业发展水平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研究[J]. 情报学报,1997(4):48-53.
[8]钱明辉,杨建梁. 我国信息资源产业发展评价的实证分析[J]. 情报资料工作,2015(4):88-93.
[9]钱明辉,黎炜祎. 我国信息资源产业的构成行业与分类特征研究[J]. 图书情报工作,2016(7):11-18.
[10]钱明辉,等.中国信息资源产业实证研究2016[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11]HEARN G,CUNNINGHAM S,ORDOÑEZ D.Commercialisation of knowledge in universities: the case of the creative industries [J]. Prometheus,2004,22(2): 189-200.
[12]POTTS J,CUNNINGHAM S,HARTLEY J,et al. Social network markets: a new definition of the creative industries [J]. Journal of cultural economics,2008(32):167-185.
[13]STONE D. Non-governmental policy transfer: the strategies of independent policy institutes [J]. Governance,2000,13(1): 45-70.
[14]STONE D. Global public policy,transnational policy communities,and their networks [J]. Policy studies journal,2008,36(1):19-38.
[15]RICHARD J.Government,interest groups and policy change [J]. Political studies,2000,48(5): 1006-1025.
[16]PRINCE R. Globalizing the creative industries concept: travelling policy and transnational policy communities [J]. Journal of arts management,law,and society,2010,40(2):119-139.
[17]RICHARD J. Government,interest groups and policy change [J]. Political studies,2000,48(5): 1006-1025.
[18]赖茂生,任浩森,夏牧. 我国现行信息资源管理的政策与法律研究[J]. 科技与法律,1997(Z1):111-151.
[19]王素芳. 我国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政策法规初探[J]. 现代情报,2004(3):45-47,50.
[20]马费成,裴雷. 我国信息资源政策与法律研究进展评析[J]. 图书馆论坛,2007(6):226-230,288.
[21]宣小红. 我国信息资源产业管理的困境及改革策略[J]. 江海学刊,2008(2):215-219.
[22]侯卫真. 信息资源产业特性与政策优化[J]. 信息化建设,2010(2):16-17.
[23]朱雪宁. 韩国发展信息资源产业的政策及启示[J]. 情报杂志,2009(S1):54-56.
[24]朱雪宁,刘兰华.中韩两国信息资源产业政策比较[J]. 行政与法,2010(5):65-67.
[25]赖茂生,闫慧,龙健. 海峡两岸信息资源产业比较研究[J]. 情报科学,2008(5):647-651.
[26]钱明辉,黎炜祎,林法纲. 中国信息资源产业经济政策研究[J]. 中国科技论坛,2016(7):3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