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简介
方汉奇 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新闻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学术总顾问。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新闻史,已出版的作品有《中国近代报刊史》《中国新闻事业通史》《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新闻史的奇情壮彩》《报史与报人》《中国当代新闻事业史》《中国新闻传播史》等12种。已发表的新闻史论文约200余篇。
郑保卫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学部委员兼新闻传播学科召集人。曾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为新闻学基础理论、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与实践等。出版《新闻学导论》《新闻理论新编》《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史》等作品,发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理论贡献》《从“保卫新闻学”到“发展新闻学”——当前我国新闻学学科建设之我见》等论文。
陈力丹 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国际新闻界》主编。研究方向为新闻理论、传播理论、中外新闻史、舆论学。1979年以来发表各类新闻传播学的研究成果800多万字,包括独著、第一署名著作和独编著53部,论文200多篇,一般文章1900多篇等。出版《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思想体系》等作品,发表《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的新闻学》《党性和人民性的提出、争论和归结》等论文。
杨保军 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特聘教授(A岗);《国际新闻界》副主编;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曾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两次出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长期担任新闻学院史论教研部主任。代表性学术著作有“新闻十论”:《新闻事实论》《新闻价值论》《新闻真实论》《新闻活动论》《新闻精神论》《新闻本体论》《新闻道德论》《新闻观念论》《新闻主体论》《新闻规律论》。
王润泽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研究方向为新闻传播史。出版《北洋政府时期的新闻业及其现代化》《中国新闻媒介史》等作品,发表《专业化:新闻史研究的方法和路径的思考》《在服从宣传需要与尊重新闻规律之间——中国当代记者心态史研究》等论文。
赵永华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中俄新闻教育高校联盟召集人。研究领域为国际传播、跨文化传播、中外新闻史。出版《在华俄文新闻传播活动史(1898—1956)》《大众传媒与政治变迁——聚焦独联体国家“颜色革命”》《中亚转型国家的新闻体制与媒介发展》等作品,发表《穷媒体、无序民主与国家动荡——解析吉尔吉斯斯坦政变中的传媒之争》《全球治理视域下“一带一路”的媒体合作:理论、框架与路径》等论文。
周 俊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网络舆情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新闻与社会变迁、新闻职业道德与职业规范、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媒介素养等。出版《新闻失范论》等作品。发表《试析我国现行新闻职业规范——以〈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为例》《敏感的螺旋:网络公共议题中敏感信息的传播渠道研究》等论文。
邓绍根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新闻史学会联席秘书长、常务理事。研究方向为中国新闻传播史、新闻传播史论。出版《美国在华早期新闻传播史:1827—1872》《中国新闻学的筚路蓝缕: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等作品,发表《“记者”一词在中国的源流演变历史》《论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与民国新闻界的交流合作及其影响》等论文。
赵云泽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新闻传播史、新媒体、网络舆论。出版《作为政治的传播——中国新闻传播解释史》、《中国社会转型与互联网伦理》、A History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in China等作品,发表《当下中国网络话语权的社会阶层结构分析》《中国上古时期的媒介革命:“巫史理性化”与文字功能的转变及其影响》等论文。
王亦高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传播理论、新闻理论。出版《从“权力”到“权利”:中国新闻职业精神考察与分析》《在时间中聆听:作为符号而传播的音乐》等作品,发表《自然与拟态:试谈听觉传播视角下的手机媒介》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