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前副院长 郭宪纲
2017年至2019年,国际热点问题热闹非凡,发生剧烈变化。中美贸易摩擦加剧,对全球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原有的热点问题出现戏剧性变化,有的趋于缓解,有的却趋于恶化,还有的暂时进入蛰伏状态。热点问题的这种变化,对国际形势产生了深刻影响。
热点问题中最令人瞩目的变化是朝鲜半岛局势的突变。先是朝鲜试验氢弹和导弹,频次急剧增加,朝鲜半岛一度到达战争边缘。然后到2018年春季,朝鲜半岛局势突然峰回路转。首先是在朝韩“冬奥外交”的基础上,3月初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与韩国总统文在寅特使青瓦台国家安保室长郑义溶在平壤举行历史性会面;随后,特朗普在华盛顿听取了郑义溶来访通报后出人意料地提出要在5月份与金正恩会面;3月底,金正恩访问中国,中朝领导人进行了会谈,金正恩在会谈中明确提出致力于实现半岛无核化。4月27日,朝韩领导人在板门店韩国一侧举行了历史性会晤,签署了《板门店宣言》,半岛问题的解决出现历史性机遇。6月11日,金正恩和特朗普在新加坡举行会谈,双方达成四点共识。上述情况表明,朝鲜半岛核问题的解决迎来了历史性机遇,有关各方如能形成坚定的政治意愿,朝鲜半岛核问题会有解决的可能。在推进朝鲜半岛核问题解决中,中国发挥了积极的建设性作用。
与朝鲜半岛核问题缓和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伊核协议面临夭折的危险。2018年5月8日,美国宣布退出伊核协议,这使得伊朗核问题再起波澜,同时也将对整个中东地区局势产生负面影响。
还有一个新的热点问题是耶路撒冷问题。2017年12月6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并将美国驻以色列大使馆从特拉维夫迁至耶路撒冷。特朗普政府的这一举措推翻了历届美国总统的传统,打破了国际社会关于耶路撒冷最终地位应当通过巴以和平谈判来确定的长期、广泛的共识,引起世界舆论哗然,争议持续升温,同时也为巴以和谈何去何从带来更多更危险的信号。
另外一个新的热点问题是卡塔尔断交风波。2017年6月5日,沙特、埃及、阿联酋和巴林等国突然与卡塔尔断交并实施陆、海、空全面封锁和制裁,同时阿拉伯联盟宣布终止卡塔尔的成员国资格。这场外交风波一时成为2017年海湾地区最大的“黑天鹅”事件。危机发生后,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并劝和促谈,但由于阿拉伯国家内耗严重和互信缺失,双方关系迄今仍处于僵局。断交的负面影响日益显现,危机最终化解与建立互信尚需时日。
与中国利益最直接的当属南海问题和钓鱼岛问题。总的来看,这两个热点问题与前几年相比处在缓解的状态。随着中菲关系的改善、中越关系的稳步发展、中国和东盟海上合作的深入,南海争端得到有效的管控。可以明显看到,南海问题进入新一轮缓和合作的良性互动周期。但由于各种原因,南海平静的海面下仍暗流涌动,不排除在特定条件下再次紧张的可能。
在钓鱼岛问题上,中国政府从发展长远的中日友好关系出发,在坚持一贯立场的前提下,外交上进行诸多努力。中日关系出现逐渐走出低谷的回暖迹象,钓鱼岛问题有一定程度降温,东海紧张局势亦趋缓,但仍要警惕,严防出现“倒春寒”,尤其是日方要与中方保持相向而行,在钓鱼岛问题、台湾问题、历史问题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谨言慎行,方有望令中日关系持续稳定向好发展。
以摧毁“伊斯兰国”为标志,国际社会打击恐怖主义取得了重大进展。在国际社会共同打击下,“伊斯兰国”恐怖组织在战场上节节败退,遭受重创。截至2017年底,“伊斯兰国”在伊拉克和叙利亚建立的“准国家实体”被摧毁,由此开启“后‘伊斯兰国’时代”。从本质上看,“伊斯兰国”是企图恢复最后一个阿拉伯哈里发帝国——阿拔斯王朝(750—1258)的历史荣光,改变地区和国际秩序的产物。然而,由于过于褊狭和极端,“伊斯兰国”与几乎整个世界为敌,最终失道寡助,迅速败亡。尽管如此,“伊斯兰国”所秉持的“圣战萨拉菲主义”意识形态历史悠久,具有较为完备的学术、思想和话语体系。“伊斯兰国”或许在军事上会被击败,甚至最终消亡,但它所体现和代表的“圣战萨拉菲主义”很可能会继续存在下去。
此外,叙利亚问题、阿富汗问题、乌克兰危机仍未看到解决的迹象。除了这些原有的热点问题外,也门局势由国内政治动荡,逐渐升级为内战并外溢成地区冲突。围绕也门内乱,沙特与伊朗展开争夺,地区教派冲突更加激烈。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推进外交理论创新,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在处理中美贸易摩擦问题上,中国坚持原则,理性应对。在外交实践中,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继续得到积极响应,许多沿线国家与中国签署了有关“一带一路”合作的备忘录,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深入进行。在应对全球和地区热点问题上,中国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坚持通过对话来化解矛盾,解决冲突,标本兼治。
第一,坚持以双边谈判来解决南海争端。在菲律宾南海仲裁案法庭仲裁结果公布后,中国仍然以“双轨思路”来处理南海问题,坚决维护在南海的航行和飞越自由,在管控矛盾的同时积极推动海上合作,将南海建成“和平之海”“合作之海”“友谊之海”。菲律宾新总统杜特尔特上台后,与中国在南海问题上达成共识,搁置争议,加强合作。目前中国-东盟双方正加快“南海行为准则”的磋商进程,中方已经明确签署框架协议的时间表,而且还将讨论各国建立热线电话以应对不测事态,这符合中国-东盟双方的利益,也符合地区及域外其他国家的共同利益。
第二,坚持主张通过和平方式解决钓鱼岛主权争议。一方面,中国海警舰船编队在钓鱼岛领海内坚持常态化巡航,依法行使主权。另一方面,与日本磋商危机管控机制,双方就尽快启动“海空联络机制”等交换意见,以期缓和紧张局面并达成互信,努力推动中日关系走出低谷。
第三,在朝鲜核问题上,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坚持朝鲜半岛无核化的大方向,开展穿梭外交,积极劝和促谈,为朝鲜核问题的解决贡献正能量。为了尽快解决朝鲜核问题,中国提出了实现半岛无核化与停和机制转换并行推进的谈判思路。目前,朝鲜半岛出现的缓和态势正是按照中国的思路展开的。
第四,在叙利亚问题上提出了政治解决“四步走”框架思路。呼吁有关各方立即停火止暴,并承诺打击恐怖主义;在联合国主持下,各方开展全面、包容和平等的对话协商,在日内瓦公报基础上尽快出台政治过渡具体安排;加强国际保障,由联合国发挥斡旋的主渠道作用;启动战后重建进程,让叙利亚各方各派看到和平的红利。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在叙利亚问题上的努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和赞赏,特别是越来越获得阿拉伯世界的理解和支持。
第五,在阿富汗问题上着眼于未来。中国是阿富汗重要贸易伙伴,对阿富汗主要出口电器及电子产品、运输设备、机械设备和纺织服装等,进口商品主要为农产品。但随着阿政局动荡、安全形势趋紧,中阿贸易亦陷入低迷。不过,中阿“贸易相通”主要是着眼于未来。若阿富汗局势好转,其过境运输贸易将迅速繁荣,向东亚、南亚、中亚、中东、欧洲等市场辐射能力亦将得到充分展现,势必成为“一带一路”的重要贸易枢纽。
第六,在也门问题上支持联合国及其特使的斡旋工作。中国坚定主张维护也门主权、独立、统一和领土完整,坚定支持也门政治过渡进程。此外,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同时也与也门国内各派都保持良好关系,又秉持不偏不倚的公正立场,在劝和促谈、支持联合国及其特使斡旋工作方面,发挥独特作用。与此同时,中国持续向也门提供大量人道援助,缓解了其国内愈发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
当然,由于各种复杂因素,热点问题不可能在短期内获得解决,有时还会加剧演化。因此,热点问题需要长期跟踪研究,也需要将形势的新变化及其分析提供给读者。为了这一目的,2014年我们曾撰写《中国大视野——国际热点问题透视》,分析2013年全球热点问题。2015年,我们根据2014年形势的变化,在撰写的第2本《中国大视野——国际热点问题透视》中增添了4篇分析新热点的文章,更换了4篇趋冷的老热点文章。同时,对保留下来的6篇老热点文章,也进行了内容的更新。2016年,形势又有新变化,我们在《中国声音》中增加了两篇文章——《中东难民潮考验欧盟一体化进程》和《也门乱局几时休》,替换了两篇关于处于蛰伏状态热点的文章,对保留下来的8个原有热点问题,即南海问题、钓鱼岛问题、朝核问题、叙利亚问题、阿富汗问题、乌克兰危机、“伊斯兰国”问题和伊朗核问题充实了最新情况。
这本《新时代中国声音》删除了中东难民问题,增加了中美经贸摩擦、卡塔尔断交风波和耶路撒冷问题,进一步充实了对保留下来的9个热点问题的分析。
以上热点问题的发生,有其内在的联系,与整个国际形势的演变密切相关,是由点到面的关系。因此,了解新热点,关注老问题的变化,不仅可以知晓具体事件和问题发生的缘由、过程以及走向,也可以从一个个变化的点到广阔的面,进而洞察世界整体深层次的演变,同时也可加深理解中国应对这些热点问题的立场和政策,从中看到中国外交的与时俱进。
出于这样的目的,本书对以上热点问题的来龙去脉、中国的应对和事态的走向做了深入浅出的介绍和分析。书中的作者均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的专家,长期从事国际问题研究,功底深厚。他们以普通大众读得懂的非学术性语言来描述问题的起因、中国政府的立场和努力以及展望未来。文字既不花哨也不死板,反映出作者对问题深邃的认识和分析。希望这些介绍和分析能加深读者对当今世界变化的了解,以便更好认识未来国际形势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