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光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7章 (七)少时读千古文章

我现今是个大学阶段的学生,假若今日我有足够资历去回忆往事的话,我将会写出这样一番篇章:“回忆少时,我从高三起,就学会了怎么看古散文中的文气,还有文字象形里的色彩美感。由于这项无师自通的天赋,我看起古文来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就是从那时起,我看起了古文辞。”

我十几到二十来岁的年龄,虽然读书偏少,但颇爱好读书。唐宋八大家(或唐汉之前)的千古散文是我的最爱,什么《马说》《小石潭记》、《送李愿归盘谷序》、《醉翁亭记》、《赤壁赋》等,总结来说,篇篇有篇篇的独到特点。从小到大来说吧,我初中时因为背诵《赤壁赋》、《岳阳楼记》烂了,哪怕《赤壁赋》属于千古一流文章范畴,我也体会不出它有什么美感;唯独对《岳阳楼记》里“若夫淫雨霏霏”“至若春和景明”的两段颇为欣赏,因为这两段都是纯写意境。对于意境一类文辞的段落,哪怕再滚瓜烂熟,只要其意美,我们都可以进行分解和赏析,总不会比《赤壁赋》在我内心的印象要低。现在吧,比以前要好的多,通过阅读其他散文来积累文学素养,促进对《赤壁赋》印象的回复、升温;主要是它里面的内容,字太生僻,文学功底太险绝,“须臾”“蜉蝣”又涉及天命和天道,属于不易测的范畴,而“遗想悲风”则有些玄幻隐晦。我无法在这个年龄去完全理解它。其实,苏子在我心中的地位可不低。

《过秦论》是我们高中课本里的内容,全文气势磅礴,文风威武流畅,字形劲健而生生散发青年意气。我高中后常常在一本古文小册子中读它。个人评价它是古今修为第一的千古文章没错,犹记得里面惊艳文句,“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最后加上一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可谓震古烁今,独自响彻于千年之文坛。没有它,就没有文毅公解缙《大庖西室封事》里的句子。这本小册子现在还被我翻开来放置在一边,定睛看着它,它上面虽然布满两三分古朴、灰尘的味道,可是,确乎是一个至宝。我记得我高三下学期课余时还在它那里看了《荆轲刺秦王》、《春秋左传》里的一些文章,记叙战争年代的那些历史故事。它里面还有《桃花源记》、《醉翁亭记》等著名散文,《醉翁亭记》一文是千古文章大家欧阳修写的,欧阳修在我眼里属于天才级的文学家,少年才华横溢、风流倜傥,成年丰神俊朗,德馨俱成。“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欧阳公将山水的意境描写得形意均全,传神,散文境界颇有种扬葩振藻的意味。我喜欢醉翁,喜欢他那种“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境界,喜欢他散文修为的功底,遣辞成句之一代宗师的风范。还有,喜欢而敬佩于他那种“太守之乐其乐也”的为民造福、以民为乐的为官精神。小册子里面内有乾坤,包罗万象,名篇佳作众多。初读《滕王阁序》时,我还不知它为千古文章,那时它给自己第一的感受就是品质上佳的好文。此文写的气势澎湃、辞采丰华,文笔流畅,除此之外:虽为骈文,它却写的开合有度,辞韵骈散兼宜。现在二十来岁的我尚认为该文还能被我读好多年,学习于它的话,受用一生。纵观其全文,文段词句衔接而无间,可谓汪洋恣肆,似乎凭王勃的文气一贯而通到底,毕竟是王勃逢盛宴的即兴之作,把多年积淀的文学才华一刹超常发挥出来,是为唯美。硬要说出它一个缺点的话,文章的用词可见还在明显的雕琢阶段,未脱离大师,刚刚步入大家阶段,可是论品质却能跟《赤壁赋》《离骚》这些大家高阶的顶峰散文相比,因为它虽然修为在大家初阶,可是文中多有顶级的意境,使得整篇文章可步入奇文的境界。亦被人们称誉为“千古第一骈文”。可见在散文里“修为的差异又可以技法弥补之”。

《送李愿归盘谷序》一文我最近读过,前两天刚摘抄完,这是韩愈政治上遇挫时,又恰逢送友人归隐时写的,借隐士志趣、田园山水之美丽来表达对朝廷宦海的不满,此文一出,韩愈的事业心算是基本放下了,过往是勇武意气的,到如今“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自己一家过好自个儿生活,读两本圣贤书,著两篇圣贤文,只要自己感到愉悦,那也是很好的。也修成了韩退之“文圣”的最终运途。说实话,这篇田园散文序改观了我对韩愈文采的看法,从前我以为他为了锐意进取,把文章都写得较为粗鲁,至少较柳宗元是如此。不承想,毕竟为“百代文宗”,也能像苏轼一样写出这样一篇辞采华茂的隐者散文,读者皆觉来得不容易。说柳宗元吧,他的“永州八记”文字风格俊朗,所写的意象散发一种天然的境界,是唐朝文坛的二把手。

了解到这么多千古文章,我认为,千古文章的绝妙处绝在它的“文章之魂”,也就是它散发出来的士子精神与魂魄。或隐逸而著文的文宗胸怀,或“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爱国情操,或兼济天下、为百姓做主的士子精神。

除唐宋散文大家之外,名流千古的散文作者还有张岱、解缙、梁任公等。注:解缙因奏折《大庖西室封事》而得名。在这众多的文人中,我最喜爱的就是宋濂了。我认为宋濂的散文读起来最精彩,他才华不逊于苏轼,文章底蕴还要比苏轼更高。因为苏轼“流畅以为文”,自然而不事雕琢;但宋濂才华相当,词采却更为丰瞻而充实,各有千秋。景濂公少年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每借了人家的书,不顾天寒地冻,砚冰坚固,手指不灵,仍坚持抄书,从未逾期不还。此时景濂公虽然还小,但一代大儒的人品和治学精神已经显露出来了,小景濂我看见了大景濂。我很敬佩他那种隐逸而安心治学的精神。宋濂为人温厚、低调,像水一样。当他去求学,背着大箩筐,托着厚重的行李走在皑皑白雪的深山巨谷中时,他的面前刮过多少寒毒的山风,可他大概浑然不知,因为他的心神早被访求名师大儒的欣喜给温热了;他行走之时,脚被陷进雪堆里几次拔不出来,破旧的靴子已湿他可曾管过,漫漫长途,厚重的行李真是他瘦弱的身板能轻易提起并前进的吗?可宋濂的反应如何?足肤皲裂而不知。为了能寻访名师大儒,为了能够求贤、精进学问,纵使一路艰难万险,那又算得了什么呢?到了旅舍,宋濂以衾拥覆,终于暖和一点了。同舍书生们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绮绣绫罗,烨然若神人,可是宋濂一点也不羡慕,只要床上有一卷书,他已经足够快乐了。

宋濂的性格恰似髯松,内蕴中秉刚直之气。天下需要他,他便出山以己之能为朝廷效力;朝廷不需要他,他便归隐山间,安心地读书做学问。年岁渐老,他功成身退。不管仕与不仕,他都保持着文人士大夫精神。

与宋濂在文章中能够齐名的还有张岱。张岱有一册散文名叫《陶庵梦忆.西湖梦寻》,文章极是出彩,意境极是唯美,可供读者于茶余饭后细细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