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改革发展历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章 《上卷》:喜悦和希望[1]

安徽去年遭到罕见的严重干旱,长江和淮河在境内的各条支流几乎全部断水。历来大灾之后必然大减产,出现大饥荒。当时不少人估计可能减产50亿斤,但是,全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开展顽强的抗灾斗争,终于夺得接近正常年景的产量。抗旱播种的小麦,今年又获特大丰收,总产达80亿斤,在去年突破历史最高水平的基础上增长三成二。油菜、芝麻、花生也大幅度增产。9月中下旬,我们访问了主产小麦的淮北农村,目睹农民手中有粮,喜气洋洋,到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我们先后走过11个县,一路所见所闻,令人振奋不已。突出的特点是:

增产的面积大,幅度大,而且比较均衡。从东到西,自南向北,没有一个县不增产,出现了社社增产、队队丰收的局面。全县增产六成以上的有五河,五成以上的有固镇、蒙城,三四成以上的有灵璧、怀远、阜南、涡阳、利辛、阜阳等县。阜阳地区油菜总产量比过去10年产量总和还多1400多万斤。

老典型有所前进,新典型大批涌现。不少困难的社队一季大翻身,产量成倍、成几倍增长,面貌一新,几乎不可辨认。太和县171个低产穷队,今年小麦亩产比去年增长四成,比全县平均单产增长幅度高1.4倍。

收得多、吃得多、贡献大,淮北地区的群众多年来很少吃到白面,“红芋干、红芋馍、离了红芋不能活”。去年开始改变,今年翻了个过。在固镇县壕城公社立新四队,我们同几个社员在场上座谈,算过3户的账,每人分的小麦口粮都在300斤以上,社员王继先笑着说:“今年小麦翻一番,还要拐个弯,粮食分得多,干劲怎么能不大!”在增产增收的基础上,集体和社员踊跃向国家出售粮油。到8月底,县县都超额完成了粮油征购任务。

广大社员关心集体,搞好当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夏收的进度和质量大大超过往年。我们见到有些社员为了抢收花生,竟把床搬到晒场上过夜,这是多年来没有过的动人景象,颍上县今年从省内外购买和本县自行繁殖的耕牛达11,000千头。全县供销社历年积压的农业机械和大小农具,已被购买一空,其他各县也有类似情况。

为什么大灾之后没有大减产,反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丰收呢?有人认为主要是气候好,雨水充足。有人认为主要是茬口好,去秋许多作物旱死无收,土地得到晒垡、休闲,增强了地力。更多的同志认为主要是政策好。去年夏粮登场时,省委强调“让社员多吃点麦子”,把夏粮起购点由原来每人60斤提高到75斤,口粮达不到75斤不征购,并明确宣布,完成国家征购任务后,多收可以多吃。秋种时又规定两条临时措施,一是超过计划扩种的小麦不计征购;二是集体种不了的土地,可以借少量给社员私人种麦种菜。今年以来,全省农村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2]精神和中央两个农业文件[3]的过程中,又建立了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有效地贯彻了按劳分配的政策,充分调动了人的积极性,经过调查、座谈、访问,我们认为天时、地利、人和三个因素都起作用,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党的政策的威力。

淮北是我国屈指可数的大平原之一。它包括阜阳、宿县两个地区,23个县、市,共有农业人口1600多万,占全省39%,耕地3300多万亩,占全省近一半。无霜期200—220天,降雨量800毫米左右。这里可以说是北方的南方,南方的北方,适宜于多种农作物的生长。不利条件是土质瘠薄,而且大平小不平,易旱易涝,历史上是个老灾区。新中国成立后,在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下,经过多年的治理,旱涝灾害有所减轻,农业生产逐步发展,扭转了过去粮食长期不能自给的局面。从1970年起开始对国家有一定的贡献,每年提供商品粮13亿斤(一半是红芋干)。但是生产条件改变不快,产量低而不稳,30年来每年平均只递增2%,前几年亩产不到400斤,社员年均收入一般在50元以下,不少社队还不到30元。淮北的农业生产发展如此缓慢,教训很多,主要是极“左”路线的干扰破坏,政策上有问题。其中突出的又有两条,一是不按自然规律办事,不从实际出发,不因地制宜,不尊重生产队自主权,搞瞎指挥、“一刀切”;二是不按经济规律办事,不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不关心社员的物质利益,搞平均主义、“一拉平”。粉碎“四人帮”特别是中央解决安徽省委领导问题[4]以来,批判极“左”路线,落实党的农村经济政策,充分调动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性,才使农业生产出现了可喜的新面貌,在大灾之后,获得了大丰收。

国务院确定淮北为全国12个商品粮基地之一,主要因为它潜力大,现在整个淮北地区生产水平还是很低的。今年小麦获得特大丰收,2000多万亩小麦,总产50多亿斤,单产只有250多斤。如果亩产提高到500斤,提供的商品粮就可以成倍增长。淮北耕地每人平均两亩略多,大体可分三类地区:新汴河以北及沱河、涡河两岸为一类,南部沿淮地带为一类,这两类地区土质较好,产量较高,人多地少,一般每人平均1亩左右。但是单产发展很不平衡,亩产高的已达一千五六百斤,低的只有三四百斤,这个差距就是潜力。中部地区人口占淮北1/3,耕地占一半以上,土质瘠薄,产量很低,一般每人平均3亩以上,有些地方达5—8亩。耕作粗糙,还有一些荒地,增产潜力极大,中部低产地区对淮北农业生产的发展,对淮北商品粮基地的建设,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如果中部地区能够及早改变低产面貌,就可以提供大量的商品粮。从当前看,这个地区是个薄弱环节;从长远看,却是最有希望的地方。

建立淮北商品粮基地,在作物布局上,重点应该是主攻小麦,适当增加黄豆、玉米、高粱等杂粮和油料作物,有充分水源的地方可以发展水稻,逐步缩小山芋面积。多年经验证明,小麦生长期间,涝的情况较少,旱的威胁也不太大,能避灾抗灾,适应淮北自然气候特点,比较稳定,可能高产。小麦的产量上去了,全年的生产就取得了主动权,群众的生活就可以得到改善,并为国家提供更多的优质商品粮。

最近淮北连下了两场大雨,不少地方一次降雨高达200毫米,淹了100多万亩秋庄稼。但多数受淹田块,几天内水就退去,秋季作物仍丰收在望。这说明淮北的治水工作是有成效的。许多基层干部和社员在同我们交谈时,普遍认为提高小麦产量,水的问题虽然尚未彻底解决,但从目前看,缺肥是最突出的矛盾。我们就这个问题作了调查研究,感到他们的意见很中肯,提出了淮北小麦增产的一个关键问题。淮北地区70%左右的耕地为低产土壤,肥力低,即使采用优良品种,小麦一般亩产也只有一二百斤,但是社员自留地上的小麦,一水不浇,亩产也可达到600—800斤。原因在哪里?一句话,施的肥多。为什么今年有些社队小麦亩产翻了番?也是一句话,施的肥多。但是长期以来,不少同志对肥料问题重视不够。许多地方搞农业基本建设,往往只抓兴修水利,平整土地,忽视肥料的基本建设,忽视改善土质结构,忽视用地养地结合,增加有机质不够。至今淮北地区,尚有1/4到1/3的“卫生田”,多年不施任何肥料。有的同志说,如果化肥用得过多,会使土壤板结,结构变坏。这个道理是对的。但在淮北,化肥不是多了,而是太少,一般每亩不过二三十斤,有些地方甚至连化肥的味道还没有尝过。为了建设商品粮基地,国家应该多给淮北一些化肥,过去淮北很少种油菜,近两年发展起来了,最突出的是阜南县,今年全县种油菜91000亩,亩产103斤,总产944万斤,比去年增长3.4倍,出售油菜籽得款461万元,许多生产队资金问题、肥料问题都解决了。固镇县除了油菜,还因地制宜地抓芝麻和花生,他们的口号是:“要想粮食多,集体富,必须‘三油’迈大步。”生产队有了自主权,办法多得很,什么困难都能解决。

在这次访问中,我们还遇到一个对商品粮基地建设颇有影响的问题,过去许多地方一直单一强调亩产,把亩产水平作为衡量生产水平的唯一标准。但是,人多地少和人少地多是两种不同的情况,单用这个标准来衡量,显然是不合理的,不利于调动人少地多地区群众的积极性。人多地少,劳力充足,亩产比较容易上去。但是因为人多地少,往往亩产量高,可提供商品粮数量却有限。淮北有的地方出现过这样的情况,一些亩产高的社队,“开会受表扬,征购没有粮,总吃返销粮。”相反,有些人少地多的社队,总产多,提供的商品粮也多。仅仅因为亩产比较低,表扬奖励都没有份儿,成不了先进单位。这种状况应该改变,应该把每人平均产量作为衡量生产水平的重要标准。在淮北地方,尤其应该强调多提供商品粮。我们在亳县沙土公社访问了王窑、王汉桥、肖庄3个生产队。他们每人平均耕地都在3亩以上,过去家底很薄,产量很低。后来抓小麦试验田,提高施肥量,亩产达到了400斤以上。从此,一年一大步,亩产500斤、600斤、700斤,两三年就上来了。今年每人平均生产小麦2000斤,每人平均贡献1000斤以上。粮食的商品率达到这样的水平,可以说是淮北的尖子,展示了淮北的光辉前景,代表了淮北的发展方向。

利辛县谷圩公社郁湖大队有个小王庄生产队,是个只有11户、54口人、102亩地的小庄子,大队想把它并入别的队,因为它穷,没有人要。1974年,20岁的王春林高中毕业了,大队安排他去当教员,他却坚持要回村生产,被选为队长。当时父亲唉声叹气,母亲埋怨他是自己找罪受,将来连个媳妇也寻不下。他不顾一切阻拦,坚定地带领社员,攻小麦,夺高产,并在这个没有种过水稻的公社试种水稻,终于闯出了一麦一稻的路子。亩产由100多斤增到1500多斤,总产由13,000多斤增加到20万斤以上,今年人均贡献1000斤,队里还买了手扶拖拉机、柴油机、抽水机等7部机械。5年前栽的树也长大了。还盖了个科研室,桌子上有许多玻璃瓶和罐子,墙上有近景规划和各种图表。王春林的同学徐德乔,也是个20多岁的知识青年,他离开父母从阚町镇搬到这里来落户了。两个志同道合的好朋友住在这间小屋里,一面生产,一面学习,进行各种试验,孜孜不倦,兴趣盎然。这两个平凡的、默默无闻的小人物,不图名,不为利,一心一意搞科学种田,把青春献给社会主义,用勤劳战胜贫困,用智慧创造幸福,具有令人钦敬的革命理想、革命情操和革命精神。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淮北的希望,淮北的未来。一批既有雄心壮志,肯钻科学技术又能埋头苦干的新型农民正在斗争中成长,党组织的任务是去发现他们,培养他们,选拔他们,使他们在建设淮北商品粮基地的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5]

淮北古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英雄辈出之地。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领导了封建时代的第一次农民起义。大泽乡就在宿县的西寺坡公社。陈胜死后葬在砀山县东南的保安山、萧县西南的李石林一带,是解放战争中淮海战役的战场之一。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多少英雄战士曾在这里前仆后继,流血牺牲。今天,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新长征已经开始。把目前还很落后的农业尽快地搞上去,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保证。作为商品粮基地,淮北有基本条件,有一定基础,有巨大潜力,有各种典型,还有一批人才。形势的发展,中央的决策,人民的期望,使战斗在淮北平原的各级干部加深了光荣感、责任感、紧迫感。愿这里的同志们,不要迟疑,不要观望,不要等待,并肩携手,紧密团结,振作精神,奋勇前进。

(1979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