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计算机的发展简史
1946年2月14日,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如图1-1所示。这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即将到来。时至今日,计算机技术已经获得迅猛的发展。根据计算机所用核心电子元器件的不同,可以把计算机分为电子管时代、晶体管时代、集成电路、大规模或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人工智能五个时代,其中,人工智能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1.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1946—1957年)
这一阶段计算机的主要特征:硬件方面采用电子管作为基本的器件,用光屏管或汞延时电路、磁鼓、磁芯作为主存储器,外部存储采用磁带,输入输出主要采用穿孔卡片或纸带;软件方面通过机器语言和汇编语言编写应用程序,一开始需要通过人工输入计算机机器指令。这一时代的计算机主要用于科学计算。
这一阶段计算机的主要特点:体积大、耗电量大、速度慢、存储容量小、可靠性差、维护困难且价格昂贵。
2.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1958—1964年)
晶体管的发明,极大地推动了计算机的发展,晶体管替代电子管成为计算机的核心元件,主要的存储器为磁盘。软件也随之有了比较大的发展,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高级语言,还出现了以批处理为主的操作系统。这一时期的计算机主要用于科学计算和各种事务处理,并逐渐运用于工业控制领域。
与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相比,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的体积大大缩小、耗电量降低、处理速度加快、重量减轻、可靠性提高,但是价格较高,无法大范围推广使用。晶体管计算机如图1-2所示。
图1-1 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图1-2 晶体管计算机
3.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1964—1971年)
1958年发明了集成电路,将三个电子元件集成到一个硅片上。科学家将这种技术运用到计算机以后,极大地提升了计算机的性能。相对于晶体管计算机,集成电路计算机功耗更小,产生的热量显著减少,降低了硬件的故障率,也降低了成本。同时,这个时期还出现了分时、实时等操作系统,使得计算机在操作系统的统一调度下可以同时运行多个不同程序,提高了工作效率。1964年,美国IBM公司研制成功了第一个采用集成电路的通用电子计算机IBM360系列系统,这也是大家现在所使用的计算机的前身。集成电路计算机如图1-3所示。
4.第四代大规模或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1971年至今)
第四代(即当代)计算机在硬件方面的主要特征:计算机的逻辑部件由大规模和超大规模的集成电路组成,主要的存储器采用半导体存储器,计算机的外部设备也趋于多样化、系统化;软件方面,实现了软件的固化技术,出现了面向对象的计算机程序设计思想,并广泛采用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使计算机得到更大范围的运用。
这一阶段计算机的主要特点:计算机核心(微处理器)不断集成,体积越来越小,制造工艺达到纳米级别,运算速度越来越快,配套的计算机软件越来越丰富,计算机走进了千家万户,已经达到一定的普及程度。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如图1-4所示。
图1-3 集成电路计算机
图1-4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