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回忆录之五十有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0章 快乐在于难得

当年从小县城电影院前去看那个写着一个月电影预告的通知后数着日子期待想看的那部片子的到来到现在尽管费些事儿但却几乎可以找到任何影片的超清下载然后随时想看就看,科技的进步发展让生活在现在社会的我们可以享受越来越便利的条件。

随着光纤的普及及电脑硬盘存贮量越来越大,人们下载的影片也越来越多。

从整个电影放到一个文件夹到慢慢连目录都要弄成文件夹。

下载影片的效果也是越来越好。

从最开始的能下载就行到720P到现在起步就是1080P。

然后是原盘级的,现在更是更新到4K格式。

昨天有人在公众号的回复中给我科普了一下后我才知道4K格式的一般竟然要60~100G一个影片。

1个G就是1024Mb。100G如果换算成Mb就是10万2千多Mb。

还好那年我出差时这个还没出来,否则我看了一下电影后就会欠人家200多万元。

那是真还不起了。

要知道当年的VCD刚出来时,一张碟是600Mb以内,和我最早买的第一台电脑硬盘容量相等。

一部4K格式的电影如果拷贝成VCD碟需要171张。

就算是用三碟连放的VCD影碟机去看一部4K的电影,我们中间也要换碟达57次之多。这还是每次换3张,一部电影如果按2个小时算。

基本上是每看2分钟就要去换一次碟。

要是用单碟机那就更完了,基本上看42秒就得换一张碟。

得雇一个人在影碟机前坐着,40多秒停机后换一张碟。

当年学数学要是这么认真学就好了。

尽管现在看电影已经变成了一件很简单的事儿,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现在越来越缺失了当年的感觉。

少了那种用8分钱去看一场从月初就开始期盼的电影的快乐!

细想一下还是在于太过容易得到。

在高中语文课中有一篇文章叫《黄生借书说》。

开篇即说书非借不能读也。

说有着七库四略的天子少有读书的,有着汗牛充栋的书的富家后代少有读书的,其他父辈藏子孙弃的就更不用说了。

袁枚已经在书中明确说明了,非独读书是这样,天下万物都是这样的(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所以他已经早就说过了,要是东西归自己所有,那基本上就是高束焉,然后“姑俟异日观”云尔。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当初的高束焉变成了存贮电脑中焉!但“姑俟异日观”则没有变化。

越下载电影越多。

越多越没时间看,越没时间看累积的越多。

恶性循环。

其实我一直觉得电影和音乐不一样。音乐是可以随时随地听,随时随地唱的。更多的是在一种随意中得到快乐。

而电影更多的是需要一种仪式感的。

真正的电影还是需要在电影院里看的。并不是我们想看什么就是什么。要看影院排片情况,只能从这些人家院线排的片子中选出我们相对喜欢的题材。

选完了片子要买票。

买完票要按人家规定的时间提前入场。

看电影的时候还要买爆米花和饮料。

看完了我还要和海报合影!

然后回来发朋友圈记录一下当天看了什么电影。

乐趣就在于这些无可替代的细节。

而无论是录像机也好,VCD影碟机也好,电脑也好,放的片子尽管在清晰度等方向越来越清,但因为少了这些仪式感,总感觉缺了些什么。

所以无论电影的清晰度能达到什么样子,去电影院看电影仍然是无可替代的一个选择!

黄生的借书在于书的难得。

从前很珍惜看电影的机会也在于片子的难得。

《哪吒闹海》这部精彩的动画片我们班之所以仅我一个人看了也是因为片子只排了一天,然后就要转到下一个县城去播放。

哪个县城能正好赶上仅有的那个放假的星期天放一部片子是要看运气的。

只能说我们那些同班同学运气不好。

不严谨,不仅是我们班的同学。

应该说对我们县所有不放假的人来说都属于运气不好。

这种在逃课情况下看的电影令我40多年过去了还清晰得如同昨天一样,甚至梅景珍老师和我说话的表情和语气等情况都历历在目。

这些年也没有一部影片再能让我记忆如此深刻。

只是因为机会难得才让记忆如此清晰。

这种机会难得绝不仅仅只体现在看电影上。

以人的钢需衣食住行来看。

我记得上高中时买的第一套运动服,记得那种蓝色,记得那种流线装饰,记得那种穿上时的感觉。

我记得第一次喝的易拉罐装的健力宝,记得打开时的“嘭”响,记得那种从来没尝过的甜味,记得那种入口冰爽的感觉(徐立群同学也在一次聊天时和我说起过他也记得第一次喝这种易拉罐的感觉,我相信我们那个年代的每个人第一次喝这个都应该有记忆)。

我记得第一次从海伦县泥草房搬到一面青房子的感觉,现在的年轻人应该不知道这种房子。

那应该是社会把人分成三六九等的开始。

在这之前,我们生活得都差不了多少,无论是当官还是做生意,无论是厂长还是操作工,大家住的基本上一样,都是住在需要每年在“扒坑抹墙假”期间修缮草顶的泥草房里,拿着分的布票肉票油票粮票粮本买统一定量的日用品。

没谁可以有特权。

前些年整理当年的档案时,还发现有干部因为用了别人不用的布票多买了几尺布而受到批评做检讨的,他不是收礼,只是因为家里人多,用了别人(是好友)用不到的布票自己花钱多买了几尺布。

后来记不得什么时候起,大家开始盖新房子,这个时候差别开始出现了。

有的人盖起了全砖的房子,通红一片,彰显出不凡。

另外有些人家家里条件不足以支持盖全砖的,就会在向阳的一面用一层砖,左右后三面仍然用土坯,看起来也上了档次,至少从正面看和全砖的房子没有区别。

我家第一次搬家住的就是这种一面青的房子。

我记得小院周围的板障子,记得东南角的室外厕所,记得房子左后方(面向房间正面)的院门,记得出了院门那条土路,记得向左沿着上坡走几十米就是一条公路,沿着这条公路向北走没多远就是母亲的工作单位海伦师范学校,再向北一点就是海伦县的运动场。

沿着师范学校的南墙过去就是人们踩出的一条小路,只有六七岁的妹妹当年就是沿着这条僻静的小路每天几乎独自横穿县城东西去上学,期间还要经过一个很大的大坑。

现在还记得她回忆当年时说过有一次下着大暴雨,她一个人往家跑,没有伞,路过一个人家有个老大娘让她去家里避一下雨,她记得母亲告诉她的不能去陌生人家,谢绝了,一直跑回家。

肯定是浇透了。

那样的年代,那时的我只知道疯玩儿,也没想过去接送她。

让她一个人走了好多年,无助而孤独。

我还记得第一次买的赛车,记得那种每骑一段时间就把车子擦得很亮的“勤快”,尽管没“勤快”几次。

记得第一次买的雪铁龙汽车,记得第一次坐上的感觉。

当然不会忘记了和夫人第一次看电影《泰坦尼克号》,甚至还记得当演到杰克给“肉丝儿”画画时心跳加快的速度。

此外还记得许多的第一次。

那此都是极难忘记的。

那些极难忘记的都是因为当年的极为难得。

现在可以在自己能力范围内买许多喜欢的东西,反倒没了那种快乐。

是啊,快乐在于难得的时候得到了。

在DVD时代,我曾买过许多心仪已久的片子。

虽然看了很多,但不可否认的是没看的更多。

没看的理由是一样的。

第一条也是最重要的理由那肯定没看过的这些影片的的确确是不如看过的那些精彩的。

第二条就是想着片子买了回来总有一天要看的。

不急。

明天再看。

然后明日复明日。

明日何其多。

有着早晚有一天会看的念头的我继续买了一些据卖光盘的人推荐的说应该保留一套的各种题材的经典影片。

现在基本上已经可以确定是不会看这些光盘了。

我新装的电脑上已经连光驱都没配置,拿什么来看这些光盘呢?难怪那天收拾这些东西的时候夫人让都扔了。

仅仅是因为我没舍得。

前些时候翻看的时候看到了我买的83版《射雕英雄传》全套VCD几十张,基本上买来就看过!

看到了我买的《007系列》,买来后只看过几个!

看到了我买的宫崎骏的全套动画片,一集没看!

我还买过全套的中国经典动画片,《大闹天宫》和《哪吒闹海》自然不用说,肯定在里面。在里面的还有我小时候看过的《小蝌蚪找妈妈》《骄傲的将军》《渔童》等等,我连包装都没拆开过。

对这些影片的清晰印象仍旧都来源于儿时的记忆。

确实记忆深刻。

至于当年买的全套的周润发全集等等那些片子,除却经典的几部外,基本上也都没看。

之所以对其中有些片子有印象不过是电视台总放。

呆着没事儿的我又喜欢同时做许多事情时打开电视机放着顺便看到了一些然后记在脑中了。

说句题外话,我这样看了好多电影,尽管情节不全,但基本上潜意识里都留有印象。有时候能通过电视中再次播放到这个电影的镜头时我就能不加思索地说出是哪部片子,要是想多了反倒说不清。

我还看到了我给女儿买的全套的《神兵小将》《小鲤鱼历险记》《哪吒传奇》等等,甚至还有她根本不记事儿时看的《天线宝宝》(不看照片的话根本就忘了那时她什么样了)……

我们几乎都没看过。

太过容易得到的东西是真的不珍惜。

这里我所说的不珍惜是指不抓紧时间去看。

其实也是真的看不过来。

还是缘于快乐在于难得,要是没下那么多的话,怎么也会选择一个时间段集中看完的。

这也说明了为什么追剧比较令人有执念。

是因为网上找不到资源让我们能提前先睹为快。

我们只能按网上或是电视更新的时间和集数一点一点儿地看。

就连期间插播的广告我们也没办法按快进键。

因为播放权在电视台,我们只能被动地忍受。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追剧确实很能让人欲罢不能。

哪怕是要骂也得等电视播放完了的。

也很怀念那些追剧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