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知子莫若父
“知子莫若父”这句话,古已有之。那么,父亲真的最了解自己的儿子吗?事实证明:真正了解自己儿子的父亲并不多,尤其是很多父亲对儿子的幼年了解得甚少。
看了本书的定稿,我感慨尤深。作者赵邈是我的儿子,他幼年时,我只是喜欢他,却较少陪伴他。对于他展现出来的艺术天赋,我并没有重视,而是按着我的臆想,一味地要把他培养成政治经济人才,结果适得其反。走了十年弯路,他才进入了他所热爱的视听艺术的领域。
还记得赵邈在有孩子之前曾对我说,如果将来有了孩子,他只希望培养孩子的两种品质,一是不要有拖延症,二是不要有“玻璃心”。我理解,他是希望他的孩子能拥有坚韧的性格,以及高效的执行力。后来,他真的有了孩子。我为这个初生的婴儿取名:赵子钦。
当我的孩子也成了一名父亲,我看到了他的成熟、他对教育的思考和付出。我欣慰地感觉到,他对子钦的教育,与我截然不同。他的基本思想是要陪伴孩子,无论再怎么忙,都要挤出时间有质量地陪伴孩子。生命竟然是以这样的方式轮回的,那些我这代人错过的、不再重来的时光,仿佛在我的孩子身上得以重现。
“实践出真知”,陪伴就是一种育儿的实践。孩子是天真、活泼、可爱的,不知不觉地,他们开始认识这个世界,并且逐渐有了自己的兴趣与爱好。当他们的爱好出现的时候,就是他们激发天赋的时候。这种天赋的激发就如同灵感一样,几乎稍纵即逝。作为父亲,最好是发现了就不要放过,不要因为时过境迁而感到遗憾,只有知行合一才可能收获圆满。
赵邈基本做到了这一点。他在用音乐、舞蹈、体育、文学等试探后都不奏效的情况下,意外地发现子钦对天体物理格外感兴趣:他对网络上科学家们的讲解总是耐心地倾听,并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复述。
这时的子钦四岁了,出于爱好,他主动去了解近代伟大的科学家,以及他们的发明创造。在内容上,他逐渐地拓宽涉猎范围,学习了一些物理、化学、数学知识。子钦的学习也促进了他父亲的学习,这样教学相长、循序渐进,形成了互相的陪伴,既加深了父子的感情,增添了人生的乐趣,也探索了孩子未来的成才之路。真是一举多得、为所当为啊!
当我在写这篇序言的时候,耳边不时响起子钦两岁时说的一句话:“我从小就和爷爷在一起,爸爸陪陪我吧。”那就是一个孩子对父亲的需求。人生的需求是什么?前进的动力是什么?父母的关爱,让孩子有了天才的摇篮、人生的起点!
每个孩子都可能是“天才”,但是“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每个孩子又都有差别。我们应该承认主观的发现与客观的造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对孩子的爱好及早发现、适当引导,剩下的就是贵在坚持了。
这本书正如赵邈在书中所说的,是一本“梳理自省”的作品。希望每个父亲都能持之以恒地陪伴孩子健康地成长,更希望这本书能抛砖引玉,让更多的父亲找到开启孩子智慧的密码,拥抱幸福陪伴的时光。愿我们的后代成人、成才,为国、为民建功立业。
子钦爷爷赵千春
2022年1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