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子方法的诗性与自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教育方法的革命

想把孩子教育好,就要选择正确的教育工具,掌握合理的教育方法,提高教育工具的效率,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掌握的一种能力。

教育方法是解决现代家庭教育问题、提升父母教育水平的重要手段。那么,哪些教育方法是先进的?哪些方法是需要父母重点学习的?如何正确选择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使用这些教育方法的边界条件是什么?如何学好、用好?这些都是需要教育者深思的。

首先,我们要交流和探讨的主题是教育方法的革命。现代家庭和学校在教育孩子上,呈现出各种各样的方法和理念。比如,有的家长看到孩子不听话、不服从,就打骂;有的家长希望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从小就送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班;有的家长对孩子批评、指责,希望其改正身上的毛病;有的家长会制订严苛的规则,希望孩子养成自律的品质;有的家长通过不断地规范孩子的行为,希望孩子能养成良好的习惯……可是这些教育方法不但没有让家长们的教子之路变得有效、成功,反而导致教育生产力低下,效果也大打折扣,最终事与愿违,事倍功半。

如果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带着各式各样的目的教育孩子,必然导致我们在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上的“异彩纷呈”“形式各异”。这时候教育很容易被影响、被干扰,也就很容易造成教育缺失。造成这种教育现状的核心问题就是我们没有透彻地了解教育的目的。只有我们了解了教育目的的演进,才可能真正地看清现在的教育处境,以及我们的教育究竟应该发挥什么样的功能。教育目的是教育自身的反观和觉醒,是自我了解的过程。如果把教育主体化,我们不妨看看教育目的的演变。

一、教育目的演变史

(一)原始社会时期的教育目的是保存和传承已有的社会经验和资源

原始社会的生产力落后,人类在那样一个蛮荒时期,积累了很多生产、生活经验,如狩猎的技巧、种植庄稼的经验等。如果这些经验没有传承下去,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意味着人类的经验、智慧、社会资源以及形成的一些认知,有可能会随着人类生命的结束而失传。

因此,原始社会时期的核心教育目的是保存和传承已有的社会经验和资源。于是人类有了文明,社会有了进步,我们的后代直接从前人积累的社会经验和资源中学到生存的法则,进而生存得越来越好。这是一个有变革性的教育意识的觉醒。

(二)古希腊时期的教育目的是培养身体、道德、智力、审美全面发展的合格的社会公民

在古希腊时期,仅仅靠保存和传承已有的社会经验和资源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了,社会发展对人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个时期军队要打仗,公民必须强身健体、参与社会活动。同时,诗歌和修辞学的出现让人有了更高的道德标准和精神活动。所以,古希腊时期教育的目的变成了培养身体、道德、智力、审美全面发展的合格社会公民。在这个时期,教育又往前迈出了一大步,所有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围绕着这个教育目的,并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三)中世纪时期的教育目的和生活目的一致,是观照人独立的精神生活

到了公元1000年左右,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对精神生活表现出了更高的要求,渴望把生活过好,渴望获得幸福感。这个时候,人们发现之前的教育目的完全以社会目的为导向,忽视了人的精神生活,从而会影响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

人的精神世界、心灵生活在这个时候提出迫切要求,于是宗教教育就像雨后春笋一样发展起来了。影响力最大的是意大利的神学家、哲学家托马斯·阿奎纳,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应该和生活的目的一样,要通过培养道德感、理智感让人获得幸福感。人只有获得了幸福感,他的身体、道德、智力、审美才能更好地发展,才有可能培养出合格的社会公民。

阿奎纳的思想启发了教育目的的改变,使教育目的第一次观照到了人独立的精神生活,观照人的信仰层面和灵魂层面的诉求。这种改变也为人如何获得幸福的伦理学发展研究奠定了基础。

(四)16世纪的教育目的是用科学的生活观来指导实践,并且服务于生活

16世纪,人文主义教育开始兴起。荷兰的思想家伊拉斯谟强调人性本善,他认为不应该用宗教的原罪说把人禁锢起来,应该更多地释放人性,主张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要培养明达善良之人。

人文主义教育体系是一种新的、让人充满自由和活力的教育方法,它更多强调让学生不再依赖宗教,让学生学习科学,用科学的生活观指导实践并且服务于生活。

(五)17世纪的教育目的是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让学生自主学习,教会学生如何获得科学与知识

到了17世纪,教育者发现16世纪教育目的的初衷是好的,但是把科学灌输给学生的实践效果并不如期望的那么好。很多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调用了很多社会资源也无法将知识传递给学生。英国教育家约翰在《教育漫画》里提出,一味地给学生灌输科学知识不切实际,有悖人性。

所以,这个时期的教育目的是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让学生自主学习,教会学生如何获得科学与知识,重视学生愿不愿意学,怎么样让学生更愿意学。不是不停地向学生的头脑里灌输东西,而是让学生自己把这扇心灵的窗户打开,心灵的窗户打开之后,学生就会自主地学习了。

(六)18世纪的教育目的是顺应人的本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又遇到了新的挑战。法国的思想家、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中指出:学生都是孩子,我们犯的最大错误是把孩子当成成年人来教育。所以,教育的目的不能仅仅考虑教育者的教育目的,而不考虑受教育者。简而言之,就是不能忽略孩子的本性。当教育者的教育目的和孩子的本性相悖时,教育的效果肯定不会好。

这一时期,教育目的开始有了调整。教育开始关注儿童的内心世界,开始顺应儿童的天性,开始考虑儿童的成长目的,开始考虑未来人类发展的趋势,对人类未来发展的走向有了更长远的规划。

(七)19世纪中期的教育目的是为孩子的未来生活做准备

随着社会的发展,所有教育方法都围绕着教育目的进行着革命性的变革,也越来越符合人性。到19世纪中期,英国社会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提出:教育要让孩子能适应环境,能为未来圆满的生活做准备。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提出:教育的最终目的不应该随着学校教育的结束而结束,学校的学业结束了,不代表教育的任务已经完成了,不代表教育的目标已经实现了。学生最终是要走向社会的,整个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为适应社会需要做准备。

(八)20世纪的教育目的是一种内在动机,旨在让学生更好地完成生长过程

20世纪初,教育再一次获得了革命性的变革和进步,这是由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带来的启发。杜威认为教育不是万能的,没有能力让所有人都获得圆满生活,它只是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一种内在动机。同时,他还提出教育即生长的学说,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教育除了生长之外别无目的,生长过程的完成度越高,人类的生活就越圆满。

在这个时期,人类关于教育的认知、对于自身的觉察和反省达到了一个巅峰时期。人们开始意识到教育就是促进人持续不断生长的一个工具,教育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培育人自身携带的人性的种子,让它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让人类更好地完成生长的过程。

(九)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教育的目的从某种程度上说不进反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教育目的变得保守,整个教育活动由社会目的来支配。即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学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人。因此学生需要考高的分数,需要上好的大学,需要找个好的工作,需要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这个时期的教育目的又退回到古希腊时期,教育出现了迷茫与困惑,前期积累的那些进步的思想就被搁置一旁了。

(十)21世纪的教育目的是培养真正的人

到了21世纪,这个时期的教育目的用董进宇博士的话说就是培养真正的人。简而言之,教育者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培养孩子:

(1)学会学习。教育者需要教会孩子如何学习,让孩子养成自己解决问题的习惯,利用求知欲,从好奇上升到反思;(2)学会生存。适应环境,适应社会,善意地解读事物,正面地理解人性;(3)学会发展。探讨自己更多的可能性,以成长为目标,训练孩子的理性思维能力,人文思维能力,文理兼修,不断发展自己;(4)学会与人相处与人合作。

二、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了解教育目的的演变史,是希望我们能反省自身的教育方法。教育是一个很好的工具,它是为人类的生长过程服务的。这个工具应该遵循几个原则。

(一)教育即生长

教育需要顺应人的天性,帮助人更好地完成生长的过程。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中总结了种树的秘诀:顺木之天。让树长得又粗又壮、又高又直的不是郭橐驼的能力,而是树自身的能力,郭橐驼只是顺应了树生长的天性。柳宗元的这篇文章对今天的教育依然有很深刻的启发意义。我们需要意识到,在教育的路上,父母、老师只是起到辅助作用,真正让孩子成为栋梁之材必须依靠人自身的能力,即人的天性。教育者要能顺应孩子身上的天性,让孩子更好地完成生长的过程。

(二)教育即影响

教育即影响是主体对主体原则。以前我们把孩子当客体,认为根据我们的意愿把孩子改变成我们期望的样子。教育目的不得不转向的原因是人有主体活动,有自己的自由意志,有独立的思想。如果主体不愿意改变,心灵上的窗户不打开,你就是讲再多的道理也没用。我们需要意识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两个都是主体,都是自己王国里的国王,主权神圣不可侵犯,谁也不能改变谁。你不能把被教育者当客体,不能把被教育者物化。教育者只有跟被教育者有一种良好的关系,才有可能影响到被教育者学习的动机、成长的动机,进而使其产生转变。

(三)教育即建构

教育要遵循没有输出就没有输入的原则,这是裴斯泰洛齐结合心理学总结的理论。我们给学生的大脑中输入知识的同时,必须考虑输出。如果不让学生对学到的东西输出,对接收到的信息、刺激做出反应,那么就无法对其继续输入知识。

(四)教育即审美

教育应遵循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原则。如果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没有审美这种美好的情感,整个教育活动就无法完成。教育是审美而不是“审丑”,如果我们只看到孩子身上的缺点,对教育对象没有感情,对他们呼来呵去,想打骂就打骂,结果是再聪明的孩子也培养不成人才。如果没有审美、没有爱,就培养不出内心向上、向善、有意愿去完善自己的人,也无法让孩子产生道德自律,反而可能会培养出很多破坏规则、仇视社会、仇视制度的人。

(五)教育具有缓发性

我们看到的孩子现在的状态是前期的教育结果。即使我们现在调整了教育目的、方式或工具,以上教育也都发生了,新结果的出现也是需要一个缓发阶段的,有可能是一年以后、两年以后、三年以后,才能看到调整后的教育结果。所以,教育的最大智慧就是耐心,我们只需做好我们教育者应该做的事情,然后耐心等待即可。

(六)百分之五十的原则

教育不是万能的,它只是服务人的工具。帮助学生学习生长,教育最多能完成百分之五十的任务。即使我们做得完美无缺、尽善尽美,一点弯路都没有走,也最多只能完成百分之五十的工作,剩下的一半任务需要由学生自己完成。

学生得自己亲身经历过,才能长大。教育者的经历、经验没有办法复制到学生身上,教育者明白的问题,不代表学生也想明白了,学生要自己完成这个理解的过程。教育者觉得学习很重要、时间很珍贵是没有用的。学生要自己去完成一个富有意义的过程,要独自去面对他自己的人生,从生到老这个过程要他自己去完成,路只能由他自己走。当他没有勇气往前走时,就需要萌发出新的勇气。

总之,如果想把学生教育好,选择正确的教育工具,掌握合理的使用方法,提高使用工具的效率,是我们教育者必须掌握的一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