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景寿
花鸟宗师称一代
粉彩梅花纹盘 张景寿
引言
张景寿,景德镇首批“陶瓷美术家”。
他是景德镇当下最高龄的陶瓷艺术家,九秩之年仍笔耕不辍,延绵着七十载艺龄的辛劳。
他师承“珠山八友”[1]之程意亭[2],受正规学校教育,融通中外技法,终成一代“陶瓷花鸟大王”。
他来自贫寒农家,不忘农家根本,义务传艺,扶持众多农家子弟跳出“农门”,奔向广阔前程。
少年时光
我父母都是乐平本地人,父亲读过书,在当地做教书先生。当时,教书先生的收入很低,所以家境贫穷,生活很艰难。
我母亲是个家庭妇女,生养了我们5个孩子,3个男孩、2个女孩,我在兄弟里面排行老二。
[补白] 2012年3月的一天,我们辗转找到中国陶瓷城的一间工作室,见到了张景寿老先生。尽管已是春暖花开的季节,老人仍然身着厚重的冬衣,浓重的乡音也使言语显得有些含糊,但说起家乡,说起陶瓷,这位已92岁高龄的老人却记忆清晰、饱含感情。
2013年6月22日,我们再次对张老先生进行补充采访时,他依然在伏案创作,身体硬朗,情绪饱满。
1920年10月,也就是民国九年,张景寿出生。
我从8岁起就开始画画了。
我自己在家里随意画些什么。可以说从那时起,画画就变成了我的一种嗜好。读书没有怎么加劲,画画特别加劲。
我的私塾老师叫张炳德,他很擅长画画,而且专门画一些普通的东西。我受到他的影响,这样就画起来了。
在家里没有什么东西可画,就经常自己写生,有什么,我就画什么,画鸡,画鸭,画狗,画牛,可以说是从写生开始的。我父亲不懂绘画,他感到奇怪,就问我绘画就是这样入门的吗?
我受到了张炳德先生的影响,开始画了起来。时间一久,有了一些经验,画画就变为我的一种爱好了。
[补白] 虽然家境贫寒,但张景寿自幼并不甘于平庸,他喜欢画画,乡村里随处可见的鸡鸭牛狗都成了他写生的对象。
我是可怜人出身,是一个穷人家的孩子。
我父亲叫我负责放养鸭子,我喜欢画画,一边放鸭子一边画鸭子。鸭子睡觉了,我就跑出去写生。结果,鸭子被人家偷走了两只!等爸爸来找我,发现鸭子少了两只,他生气地说:“你就只想着画画,鸭子都不看好。”然后,他就按住我打。
[补白] 为贴补家用,父亲叫张景寿去放养鸭子。他一心只顾画画,结果鸭子被人偷走了。
父亲打完我,叹了口气,说:“儿子,你要是能画得跟汪野亭一样,那会怎样呢?你还要放鸭子吗?”再后来,他又说:“你两只脚只要画到他的半只脚一样,也说得过去啦。”
我说:“爸爸,我要画到他的两只脚!”
瑞色缤纷 张景寿
父亲说:“小鬼,你竟敢有这么大的口气?我说两只脚,是汪野亭的两只脚,只要学到半只脚就很不错了,你竟然敢想两只都学到?你竟有这样的想法?”
我说:“有!他又不是神仙,他是人,那我就能学得到!”
父亲说:“好!我把你带到汪野亭跟前去,看你到底能做到什么程度!”我父亲跟汪野亭是同学。
[补白] 生活的艰辛让张景寿的父亲很无奈,他与景德镇“珠山八友”之一的汪野亭[3]是同学。
父亲被张景寿的雄心壮志打动了,决定去听听同学汪野亭的意见。
我父亲跟汪野亭介绍我喜欢画画。
汪野亭就问我:“你为什么要画画呢?”
我说:“我就是喜欢。”
汪野亭问能不能看看我的作品,我父亲就把我的画拿给他看。
汪野亭看了,一拍桌子:“哎呀!小鬼,你画得那么好呀!我有四个儿子,没有一个能比得上你。你画得这样好,了不起!”
我哭着说:“哎哟,挨打呀!”
汪野亭问我父亲:“他画得那么好,为什么要打他呢?”
我父亲说:“他不好好照看鸭子,跑去画画,我又没有叫他画画,又没有人教。”
[补白] “珠山八友”中有两位乐平籍的成员,一位是汪野亭,一位是程意亭。喜欢画画的张景寿在少年时就幸运地遇上了人生中的这两个“贵人”。
父亲首先带他见了自己的同学汪野亭。
汪野亭看着我的画,又一拍桌子:“呀!你是怎么学到的程意亭的风格呢?”
我父亲也说:“我也很奇怪,想不到他凭空就画起画来了。你是怎么学到程意亭的风格呢?”
我说:“你每天都让我去城里抓药,我每次都会经过程意亭家,一有机会就到他屋子去看一看,就是这样学到的。”
我父亲问:“你为什么早不说?”
我说:“你打我,我还敢说什么?你认为我不做好事,我还能跟你说什么呢?!”
我父亲对汪野亭说:“这个儿子是个好崽,是好崽!将来他的画一定能在景德镇有地位!”
[补白] 细心的汪野亭注意到张景寿的画作很有程意亭的画作风格,父亲对此也很不理解。
我正式开始学绘画是从16岁起。到了16岁,因为我喜欢画画,我父亲同意了我从事这个职业。为此,家里变卖了一些田地,供我到景德镇陶瓷学校学习。
程意亭先生,为什么我能认识他呢?因为我们是同乡。他在乐平画纸画,我经常到他家里去玩,我十分喜爱他的画。
当时在乐平北门街上有个叫王寿林的,是开爆竹店的,前面卖爆竹,后面房屋租给了程意亭先生。我每次到乐平,都到程意亭先生那里玩,喜欢看他的画。
程意亭先生也喜欢我,他问我:“你一个农村的小孩子,为什么喜欢画画呢?”
我告诉他:“我有一个先生,他画,我也跟着画,受了他的影响。我一边画,觉得自己还有了一些进步,心里的确喜欢画画。”
[补白] 1936年,张景寿16岁,因为真心喜欢绘画,父亲就下决心让他从事这个职业。为此,家里变卖了一些田产,筹钱送他到浮梁县立陶瓷科初级职业学校学习,而程意亭正好在这所学校里从事花鸟画专业教学。
曾经一段时间,我三天两头到程意亭家玩,看他的画作。
程意亭问:“小鬼,你为什么爱到我家里来呢?”
我说:“我喜欢绘画。”
程意亭说:“你喜欢绘画?你就跟我学画画吧。”
那段时间,我们相处十分融恰。
后来,我考取了陶瓷学校,碰巧程意亭先生也在陶瓷学校当老师。因此,我们的感情十分密切,程意亭老师是我一生最敬爱的老师。
[补白] 自此,张景寿跟随程意亭,开始了自己的学艺生涯。
1936年,我考取了景德镇考陶瓷学校,不是陶瓷学院,而是浮梁县内的一所学校,以浮梁县的名义开设的。
那个时候,学校是要考试的。那时是没有初中的,景德镇都没有一所初中,只有陶瓷学校一所中学,如果没有小学文凭,这所学校是不接收的。
[补白] 张景寿正式学画是从进入浮梁县立饰瓷科初级职业学校[4]开始的,除接受正规教育培训外,更深得在校任教的程意亭的教诲。
我一直在乡下生活,哪里有小学文凭呢?没有小学文凭就不能入学,于是汪野亭到学校里帮我写鉴定。
他跟学校校长说:“为什么不考画画呢?既然是陶瓷学校,应该也要有画画这一项。”
学校校长说:“不仅仅是我们学校不考,所有的学校都不考这一项,因为小学里不教授绘画知识,所以不考绘画。”
汪野亭说:“张景寿这个孩子与众不同,他画画画得很好,我敢说考生里没有人比他画得好。”
校长说:“那好。”校长叫汪乃斌,在景德镇是蛮有威望的一个人。在这所学校当校长的人都是很了不起的人物。我经历了两任校长,一个叫汤有光,一个叫汪乃斌。当时我入学的时候,校长是汤有光,毕业的时候校长是汪乃斌,我是在汪乃斌任期上毕业的。
[补白] 学校招收的学生需要具有小学文凭,而张景寿没有。“贵人”汪野亭又一次帮了他,使学校破格录取了他。
这所学校是浮梁县开办的,招牌上写得明白,不属于省里,学费比较高,因为没有上级财政拨钱,是浮梁县政府拨钱的。
学校老师的工资也是很高的,老师上课是这样的:1块钱一个钟头,一天是7个钟头,上一天的课就拿7块现洋;一个老师轮到上课就是上一天。
这里的老师如王大凡等,都是“珠山八友”里面的,有教上色的,有教英文的,有讲陶瓷理论的。
陶瓷学校和一般的学校不同,上午讲授普通的功课,下午3点开始是陶瓷绘画设计实践。
[补白] 对于改变了自己一生命运走向的陶瓷学校,张景寿充满着美好的回忆。
现在市委莲花塘那里就是陶瓷学校的原址。
我清楚地记得,我当时是第五期学生,4年制,分为6个学期。解放后,学校迁到了湖南。
当时,大概有学生1000多人,分成好几个班,老师大概有二三十个人。
我父母没有陪我入学,我是一个人到的景德镇。
伙食在学校解决,学校有自己的食堂。每个月伙食费是5块大洋,不收纸币,只要银元。一日三餐,吃得很好,每餐三荤三素。那时候5块大洋很值钱,差不多要抵现在500块钱吧。
[补白] 对于当时的学校学习与生活,张景寿仍然记忆犹新。他学习刻苦,画画得了第一名。他一天只吃两顿饭,受欺负时,没有力气,打不过别人。父亲后来到学校来看他时,知道了这一情况,愧疚得抱头痛哭。
我的老师和同学现如今都过世了。我现在已经93岁了,一般人很少能活到这个年龄。早些年在街上还能碰到几个,现在基本上没有人了,当年的老师和同学都相继离世了。
[补白] 当问及当年的老师和同学现在的状况时,张景寿不无感叹。
职业路径
我读书时正值抗战时期。19岁时,我从陶瓷学校毕业,去了乐平。
在乐平时,生产基本上处于停止状态,因为有飞机不时轰炸。老百姓天天躲飞机,没有人敢留在屋子里,都在外面,景德镇都没什么人了。
后来,我到学校去教书了,当图画老师。
[补白] 经过4年的陶瓷学校学习,张景寿回到老家乐平教书,当时正是抗战时期。
那个时候,读书的人很少,不像现在教育普及程度这么高。在旧社会,读书是很困难的,请不到公立老师,私立老师价钱贵,学校普遍收费比较高。所以,那时候读书的负担是相当重的。
我当画图专业老师的工资是40多块钱一个月,相当于现在的2000多块钱。
我一共教了9年书,我喜欢教书。
粉彩梅开五幅大瓶 张景寿
牡丹图 张景寿
[补白] 张景寿在乐平做了九年小学老师,其中做教师的时间是两年,另外7年都用在了画画这件事上。
在乐平,他与9位志同道合的朋友经常在一起作画、写字,自组“艺舟画展”。
我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画画上面,画瓷器,画人物像。
实际上,真正教书的时间不多,就是在学校里面也只有不到一半的时间是在教书。更多的时间都用在画画上了,所以画画这个爱好我一直没有丢掉,一边教书一边画画。
[补白] 热爱教书的张景寿没有放下他的画笔,他定期代表“艺舟画展”去万年、余干、德兴、鄱阳、浮梁等周边县市的民族教育馆里办展览卖画。在这一时期,他找到了更好的绘画载体——陶瓷。
34岁时,我来到景德镇,当时初级社刚刚成立。
对于我到景德镇的申请,教育局没有批准,不同意。我没有办法,只能提出辞职。
教育局说,你现在辞职,如果再想回来可就再也回不来了。虽然有些不舍得,但是我还是选择了自己的爱好,有机会去景德镇我当然要抓住。
[补白] 对教书的热爱终究比不过对画画的热爱,1954年,张景寿来到了景德镇,从此开始了专职从事陶瓷工艺美术设计与创作之路。
绘画是我的特长,我为什么不来景德镇呢?教书也是为了生活,但是维持生计的根本能力还是作画的能力。到景德镇不到两年时间,我就被评为陶瓷美术家。
[补白] 张景寿最终还是遵从了对绘画的热爱之心,时至今日,他还十分庆幸当初的毅然决然之举。
一画室位于汪家街,主任是卓安之[5],可以说是景德镇最好的单位。
一画室归属于市联社,叶银时任市联社主任,当时一画室、二画室、三画室和四画室都归属于市联社,一画室在我来景德镇时刚刚成立。
[补白] 张景寿到景德镇工作的第一个单位是刚组建不久的景德镇市瓷器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也就是他所说的市联社。
我有一个同学在景德镇,就是何叔水的父亲。
他问我:“你有地方住吗?”
我说:“没有。”
他说:“你到我家里来住吧。”
我问:“你最近还好吗?”
他说:“不好,因为我家的房子现在不能开作坊了。”
我问:“你现在做什么工作呢?”
他说:“我没有工作,我又不懂画瓷器。”
我说:“不要紧,我来搞。”
就这样,我住到了何叔水家。当然,生活是不成问题的。我在学校时,工资是40多块钱一个月,到了景德镇变成120块一个月。
[补白] 张景寿由乐平小学老师变成景德镇“镇巴佬”。
进入一画室,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我的画作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这时,艺术瓷厂得知有这样一个绘画人才,就把我从一画室调到了艺术瓷厂。
用艺术瓷厂厂长张松涛的话来说这叫作“艺术归队”。
当时,按个人水平,画得比较一般的进入普通工厂,画得比较好的进入艺术瓷厂,艺术瓷厂的氛围比较好。
[补白] 张景寿的好运还不止于此,很快,他就被艺术瓷厂看中,自此取得了更大的成就。
由于我的画很有特色,进入艺术瓷厂不久,我又被调入了美研室。
美研室负责图画、刻样工序,生产由普通员工负责。样品一旦出问题就要由画图打样的人承担责任,因为生产是按照图样来做的,美研室有二三十个人,分别负责打样、画图、填色,都是高级别工人,其中画图和填色人员各占50%。
我是在艺术瓷厂时被评为美术家的。
[补白] 张景寿在艺术瓷厂美研室工作,在以艺术瓷为特色的艺术瓷厂,这个部门的地位显而易见。
“花鸟大王”的称号是在打一个擂台比赛的时候获得的。1958年,陶瓷美术界举行技术比武打擂台,大家都在擂台上打台,“珠山八友”之一刘雨岑[6]也参加了,他的花鸟画水平很高,没有什么人比得上。当时,我是第一个跟他打擂台的,“花鸟大王”的称号就是在那时评出来的。
[补白] 张景寿还清晰地记得1958年陶瓷美术界技术比武打擂台的事。
1959年,我40岁,被评为陶瓷美术家。景德镇那一年一共有33位获评,我是其中之一。
据说最开始是有几百人参评,选出了第一批30多人,大家没有名次之分。然后从中选出二十几个,最后从4个人里面评出一个“陶瓷美术家”。我就是最后的获选人。
[补白] 张景寿“花鸟大王”的名气大了起来。1959年9月,景德镇市人民委员会首批向33名陶瓷界人士授予景德镇市“陶瓷美术家”称号,张景寿也名列其中。
首批33位陶瓷美术家之中,29位已经过世了,现在还剩4位健在,分别是王锡良、张松茂、周国桢和我。
[补白] 首批景德镇市“陶瓷美术家”可谓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
那段时间没有人工作,不上班,养鱼的养鱼,砍柴的砍柴。
很多获奖证书都被烧掉了。
[补白] 张景寿这代艺术家永远无法回避的人生经历,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苦难岁月,他对那段被耽误的大好时光十分痛惜,获奖证书都是在那段时间遗失和损毁了。
后来我调入新华瓷厂,书记名叫黄明龙。有一天,他对我说:“张老师,有人向我反映说你没有按规定时间上下班。”
我说:“是。”
他问:“人家说你天天在家里养鸟?”
我说:“有。”
他说:“你为什么养那么多鸟呢?”
我说:“我是画鸟的,养鸟,不也是为了工作吗?”
他说:“哦,说得对呀!我没有想到这一点。”
我说:“我应该写个报告,要求厂里给我补贴,但担心为难书记您,所以我没有写。我的鸟,我要拿食给它吃,我的时间就要依它,我就不能按时间上班。”
他说:“我收回刚才的话。你还有这样的想法,是我没有想到的。对不起,这个意见我收回来。你是对的,是真的在学习。”
不要以为养鸟是游手好闲!画鸟就要看鸟,古人也有画错了的时候,通过养鸟、观察鸟,古人没有画对的地方,我们要矫正。
我养鸟也养得多,养了13种,堂间都挂满了。我不养狗,也不养猫,只养鸟,因为我画鸟。
[补白] 张景寿后来调到新华瓷厂美研室工作。为了把花鸟画画好,他养了不少鸟,还闹出了不少趣事。
改革开放后,一切都步入正轨,日常的米票、欠钱款一起还给了我。对于画家来说,这是个好现象。
[补白] 熬过长冬,张景寿终于盼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
姹紫嫣红出光辉岁月来 张景寿
艺术生涯
十二花季粉彩瓷板屏风现今放在上海丁福仁陶瓷工厂,这幅作品是在那儿画的,也由那儿收藏。这幅作品花费了一年半的时间,属于特艺瓷,创造了当时上海地区陶瓷艺术品的最高价格。
这幅作品画了十二样的花和十二样的鸟,并采用了十二样的章法。为什么景德镇称我为“花鸟大王”呢?因为现在只有我能做这样的东西,他们都不是我的对手。可以说,我的花鸟绘画水平在景德镇是数一的,除了我以外,没有第二个。
[补白] 2000年,张景寿创作的十二花季粉彩瓷板屏风以“最大的瓷板屏风”入选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此前,这一作品已在第二届中华民族艺术珍品文化节上获得“中华民族艺术珍品”称号。
程意亭画什么都画得比较好,松树、梅花等画得都很好,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补白] 求学期间,张景寿在恩师程意亭的谆谆教诲下,接触并研习任伯年等名家的画作和艺论,对中国画和西洋画悉心体味揣摩,从写实与写意、现实与浪漫的角度出发,着力寻找东方传统绘画与西方艺术表现手法的契合。
程意亭主要是画花鸟,有时也画山水,但是不多。
画画也是各有行当的,我是行当里画花鸟的,在花鸟这一行当里面,可以说没有站在我右边的。在景德镇,你找不出一个来。他们也比不出来!这不是一天、两天可以练成的,需要几十年的功夫!
现在比较有名的还有“山水大王”王云泉、“雪景大王”余文襄。
[补白] 在景德镇,像张景寿这样既受名师嫡传又经过正规学校培训的陶瓷艺术家为数不多。受到恩师影响,张景寿专攻花鸟,坚持传统又自成一格,将中国画的笔情墨趣熔铸于陶瓷绘画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画风画技。
我平时的时间都用来画画,其中紫藤画得多。我画的紫藤,在景德镇没有人比得上。请我画瓷器的,基本上都是画紫藤。
鸟不同,花不同,章法的派别也不同,我画的紫藤其他人画不出来。当然,也有几个擅长画花鸟的,大家画的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是一生就画那两样、三样的,其他人是画不出来的。
这个石头摆在哪里,这个花怎么画,这就叫作章法。这个石头是这样画的,那个石头是那样画的,这就是章法不同。鸟不同好画,花不同好画,但章法不同则不好学,作品是具有本人风格特点的,其他人是学不来的。
[补白] 在70多年的陶瓷艺术创作生涯中,张景寿继承和发展了程意亭瓷绘花鸟的艺术风格,特别注重揣摩花鸟的形迹和习性,体味花鸟的精神,工写兼备,大方得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张氏粉彩花鸟”。
一个是模仿老师,一个是模仿自然。两个老师传下来的,一个是师传的,一个是自然界给的,就是写生。
摹写就是老师怎样画,我就跟着怎样画,没有一处是乱来的。就像梅兰芳的表演,程砚秋的表演,都是有传、有派的。
姹紫嫣红出光辉岁月来 张景寿
山屯水郭百春意 张景寿
我画花鸟,师从程意亭,程意亭也有他的老师,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在师传以外,还有自然给予的,这是创作之处。
[补白] 当被问及画花鸟有什么窍门时,张景寿表示,他有两个老师,一个是师承程意亭,另一个是师法大自然。
画画需要专心,力量集中,自身努力,就可以画好了。
画画需要仔细观察自然界的东西,不看到真实的东西,你是想象不出来的。
古人也有做错的地方,比如画鸟,如果他画错了,我们参照现实生活就可以发现。比如画鸡,鸡脚头一般是向外画,这就错了,鸡脚是朝里面的,不能朝外,朝外是错误的。你不去观察,你不去亲自喂养,怎么能看得出来呢?
[补白] 张景寿认为,从事艺术创作,必得用心、专一、精力集中才能成事,还要有敢于质疑书本和前人的勇气。
还有国际上一些画家的作品,也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的。通过学习和借鉴,在他人的长处上加上自己的思考和想法,才能有所创新。
比如中国花鸟画名家里面有任伯年,近代还有徐悲鸿、刘海粟,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大师。我们去参考、吸取名家的经验,能够有利于我们自己的创作。
每一个人都是有自己的长处的,各有各的不同,各有各自创作力量的不同。
[补白] 张景寿认为,学习借鉴别人的创作经验十分重要,特别是古今中外名家的作品。在欣赏他人作品的基础上,吸收其长处,再加入自己的想法去创作,就可以获得艺术的进步。
枝头又见鸟和鸣 张景寿
有一次,江西出版社发表了我的一件作品,给了我500块钱。哇,相当于我半年的工资啊!当时,我们的厂长是张松涛,我把钱拿给他了。
我说:“厂长,我得了500块钱!上交给厂里吧!”
他说:“不要!”
我说:“为什么不要呢?”
他说:“这是你自己个人挣来的,政策上有规定。你挣钱,厂里挣名声。”
就这样,厂里一个子儿都没拿。当时,500块钱是很值钱的,1块钱可以买两斤肉呢!
[补白] 出身贫苦的张景寿深知只有劳动才能创造价值,他也充分享受着劳作创造价值带来的幸福和愉悦。
我教了四五十个徒弟,都是我们村里的农民子弟,现在都在做瓷器。你们可以到我们村里去问一下,不是一两个人,而是几十个人!我抽了4年时间回到村里,给乡亲们做培训。前后带了40多个徒弟,这在整个景德镇,只有我做到了。
我因陋就简,铺桌子坐着教。我在艺术界是高级老师,没有谁叫我去教农民,是我自己想去的。我认为农民生活苦,想教他们一些东西,希望能帮到他们。
[补白] 功成名就的张景寿对生养哺育他的家乡永远充满着真挚的情感,他回报桑梓的做法是义务传授绘画技艺。1980年,张景寿从新华瓷厂美研室退休后,接受他的学生、时任乐平市委书记刘祖三的邀请,回到家乡太安村。他住祠堂、垒土灶,免费收徒办班,培养自己家乡的农民子弟学画瓷器。
现在,我的很多徒弟都在景德镇买了房子,大概有几十个都在景德镇工作了。
我义务教家乡的农民子弟画画,教了四五十个,不是一两个人呢!我吃自己的饭,没有要他们一分钱。按理说,这是一个好大的人情,是不是?当然,我也不会去讨回来。
在景德镇,徒弟教徒弟,如今我的弟子已经有一百多个。可以说,现在我们村里全部是我徒弟!
[补白] 他认为,帮助国家解决农村的问题是应该的,如果大家都这样做了,国家不就强大了嘛!让老人得意的是,这些“泥杆子”徒弟一点儿也不含糊,个个都成了气候。
我有七个子女,五个女儿,两个儿子。有画画的,也有不画画的。
儿女后辈中,学画画的也是在跟着我学,天天都在学。
我觉得在这方面不能只有我一个人,要后继有人,儿子最好胜过老子。
[补白] 张景寿对家乡建设无不倾力相助,仅兴建太安小学,他就资助了4万元,还到财政部门申请了十多万元的资助。其他如修路、装电、建鼓乐队、扶助贫困等,累计不少于四五十万元。他的善举赢得乡亲们的真诚拥戴,村里为他建起了功德碑。在他80岁生日那天,全村张灯结彩,连演了四天四夜大戏。对自己的儿女晚辈,他也寄以厚望。
艺术风格是跟老师学的,老师创造的风格、长处,我们去看,学会了,得到了,这就是学习。艺术创作不是简单的一件事。
因为人的脑子只有一个,想到这一点,就可能想不到那一点。一个人的力量是比不过一群人的,所以我们要去学习。不能放弃师传,又不能放弃自然,两者都要去学。
[补白] 张景寿认为,人应该多学习,学习前人,学习他人,只有学习才能不断进步。
对于我而言,当前的创作是有一些困难的,想画好看一些,但年纪又到了,身体有一些吃不消,只有拿出艰苦的精神来。
也就是说,你要战胜别人,就要有真正的本事。光嘴上说是不行的,要到擂台上去打硬的。在擂台上,把对方打下来,你就是有本事,打不下来,就不是真本事,光嘴上讲是没有用的。
[补白] 张景寿笔耕不辍,及至晚年,他的创作多以大幅瓷板画为主,笔力技法有增无减,花鸟瓷画创作达到历史巅峰。其作品先后在美国、印度尼西亚、新加坡,以及中国的香港、澳门等地展出。
国香呈时色群鸟报春晖 张景寿
我已是90多岁了,还有什么愿望?就是希望把身体养好一些,争取多活几年。
现在画得少了,想到什么就画一点儿,有一点儿想法就画一点儿。我不要去向儿子要生活钱,要自己养活自己。
[补白] 93岁高龄的张景寿对当前的生活心满意足,但他还是想表达一些人生愿望。
目前,陶艺界有很多从业人员没有学好,应该请老师来给他们补一补课,使他们的技艺提高一些,对国家也是有好处的。
现在我年纪大了,走路都成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已经是有心无力了。
[补白] 对于当前中国陶艺界的状况,老人觉得还有些不足,技艺提高很重要。
现在还有一种现象:画得越差的人赚的钱越多,画得好的人反而赚不到钱。这是一个不好的现象。
为什么呢?因为画得差的人速度快,赚的钱多;画得好的人画得慢,反而赚的钱不多。所以还有这样的现象。
[补白] 对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张景寿也表达了他的担忧。
现在有不少人在作假。经常有人告诉我,有人在仿冒你的画。这个现象是免不了的,我们总不能天天去跟人吵架是不是?
再说了,你画得好,他才仿冒你的作品,你画得不好,他才不会仿冒呢!
[补白] 对别人仿冒自己作品的行为,张景寿在表示无奈之时,也显示了自己的超然态度。
按年纪算,景德镇现在老一辈工匠中年龄最高的就是我,我90多岁了,但还能画瓷器。
我现在画青花,因为青花画起来比粉彩简单。青花不是我最擅长的,只是画青花方便,只要画好,店家拿去帮你烧好,再送回来。店家卖白胎子是100块钱,我画上画,反而给他钱,一来二去,他多挣钱,当然愿意让我画。
不画不行啊,如果不画画,就只能睡觉。白天睡了觉,夜晚就睡不着。再说有事情干,精神也会好点,饭也能多吃点。
[补白] 高龄的张景寿依然笔耕不辍。年纪大了,他现在主要画青花。
(根据2013年3月19日、2013年6月22日录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