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问题的提出
自从人类进入近现代社会以来,经济发展对化石能源的使用量和需求量愈来愈大,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carbon dioxide,CO2)浓度持续增加、温室效应(greenhouse effect)增强,使得全球生态环境正经历一次剧烈的变化——全球变暖,由此引发一系列负面影响,诸如气温升高、海平面上升、两极冰雪融化、极端天气频发、淡水资源缺乏等。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在第三次评估报告中预测,未来50年至100年全球气候仍将继续向变暖趋势发展。因此,二氧化碳减排的国际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国际环境公约步伐越迈越大,从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UNFCCC)签订开始,历经1997年《京都议定书》签署、2009年UNFCCC缔约方第15次会议发表《哥本哈根协议》、2011年德班世界气候大会、2015年《巴黎协定》的未来温控目标、2018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卡托维兹大会探讨《巴黎协定》的实施,最后到2021年格拉斯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商讨碳达峰(carbon peak)和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计划。
在此背景下,国家发展改革委在2011年宣布第一批7省市碳交易试点,包括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重庆市、深圳市、广东省和湖北省,并于2013年年底正式启动。那么,碳市场(carbon-trading market)的实施能否实现预期二氧化碳减排目标?碳市场如何通过对碳排放权(carbon emission rights或carbon emission permits)定价影响生产投入要素间的替代和互补关系,进而推动经济结构绿色低碳转型?特别是2020年习近平主席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辩论会上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之后,国家层面对于降低碳排放非常重视,于是碳交易试点在2021年被推广到全国,全国统一的跨区域碳交易市场正式建立。碳市场应助力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寻找经济发展的绿色增长点,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同时,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振兴我国经济。
北京市是首批碳交易试点之一,其运营状况及其对经济结构的脱碳效果,是全国统一碳市场的一个重要“试金石”,不仅在试点地区扮演“领头羊”角色,引领碳交易试点的合理有序推进,为非试点地区提供学习模板,还可以为其他污染物(如二氧化硫、工业废料、废水、雾霾)排放提供可供选择的市场化管控工具。因此,本书以北京市碳交易市场规制为例,梳理碳市场推动经济体绿色转型机理,并建立实证模型加以佐证,以增强结论及其政策建议的合理性和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