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区域创新能力差异化分析
基于区域创新能力的异质性和不可复制性特征,不同区域创新能力的现状有所不同,其形成原因也不尽相同。Porter和Stern采用了17个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1973—1996年的专利活动数据,通过建立生产函数对不同国家之间创新能力差异的原因进行研究分析。Mikel、Joost和Thomas利用因子分析方法从4个维度研究西班牙的5种类型的区域所表现出来的创新能力差异的原因。李习保利用我国除西藏外的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985—2000年的数据,构建随机前沿分析模型,对区域创新能力差异的问题进行研究。Quatraro利用广义最小二乘法(OLS)研究了意大利区域创新能力差异问题。王晓光和方娅采取主成分分析法,从产业集群视角研究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等城市区域创新能力。陈雄辉、张本祥和徐毅等从创新网络系统的角度对广东省主要城市的创新能力进行研究。巴吾尔江、董彦斌和孙慧等选取全国30个省级行政区域为研究对象,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方法研究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差异的原因。郭丽芳、王汉斌和樊小霞通过TOPSIS法构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测评模型,分析了我国中部六省的区域创新能力发展状态。张彦红、范勇和田晓琴借鉴了《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中的数据对西南5个省份区域创新能力差异进行研究。吴汉利针对除西藏外的西部区域其他11个省份的创新能力进行研究。高晓霞、芮雪琴、宋燕对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1—2010年数据进行处理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明确我国各区域创新能力的动态变化趋势。方玉梅提出了以组织运行能力为核心的高新区创新能力四维理论模型,并运用熵值法对我国53个国家高新区的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刘凤朝和冯婷婷则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从宏观角度阐释国家创新能力的来源及作用机理。齐亚伟从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创新环境进行区域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设计,运用因子分析模型分析了2009—2012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创新能力。李博通过Shapley值分解对我国各地区的研发创新能力的差距进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