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作为生存“武器”的《资本论》
有一些难以忘怀的记忆永远镌刻在我心中。
那还是我在东京新宿大学工作的时候,当时我通勤乘坐的是京王线。大概每天下午6点多,我会从新宿车站乘坐下行的电车,这个时间段是东京最拥挤的下班高峰期。有一天,我站在车门附近,发现面前有一位30岁左右的白领男士正在阅读一本袖珍书。尽管一路上电车变得越来越拥挤,仿佛沙丁鱼罐头,但他还是认真地阅读着。对此,我有了“在这样的状态下还在强迫自己读书是打算干什么”的不解,进而又想看看“他到底读的是什么书”。随后,我就不由得悄悄瞄了一眼。
原来他读的是卡尔·马克思的《资本论》。
我在感到吃惊的同时,还感觉到了一些其他的东西。啊! 《资本论》的确是一本能够让人如此忘我地去读的书。我仿佛从这一场景看到了“为了生存下去的《资本论》”。
我第一次阅读《资本论》还是在大学时期。那时,我在一家百货店内的餐厅里做服务生,那份工作哪怕现在回想起来还是会备感艰辛。忙的时候甚至连续4个小时都不能停下来。反过来说,闲的时候也没有任何事情可做,仿佛时间不再流淌,变得闲困至极。在这种时候我常常隐匿在收银台后阅读书籍,以此来打发时间。正是在那里,我通读了《资本论》。在这样的环境中阅读,书中的内容反而越发容易理解,诸如“雇佣劳动”等问题更是感同身受。就这样我每天一边在切身感受被雇用,一边在阅读书中的相关内容。
总有这样的日子出现,那就是每当我正在想着“店长为何会那么令人讨厌”的时候——那时店长总是从早上就开始嘟囔着“今天好郁闷啊”。
每当这一天,百货店的负责人到餐厅和店长面谈业务。店长便会从早上就开始发着“郁闷啊”这样的牢骚。因为他明白,负责人会冲着他发出“你这里的销售额是怎么搞的,你认为这样的销售成绩就可以了吗”以及其他类似这样的严厉斥责。
看到店长如此狼狈,我也开始觉得“尽管做店长的是个令人讨厌的人,但好像在他的上面还有更让人讨厌的家伙”。为什么那个家伙如此让人讨厌却还如此自以为是呢?那是因为这家伙头上戴着一顶威风的斗笠,斗笠的名字叫“资本”。
也许,在卖场中面对客户笑脸相迎的销售小姐们,在背后会带着厌恶的表情说客人们的坏话。这样的事情仿佛生动地讲述着这些人在卖场中到底忍受了怎样的苦痛。
阅读《资本论》使我隐约地明白了百货店负责人和店长的关系、店长和小时工的关系。当然,还有大资本和小资本、资本家和劳动者、商品的买方和卖方这些资本主义特有的社会关系。
那么,大资本到底是什么呢?尽管百货店的资本和中小店铺相比要大得多,但是如果从日本总体经济来看,它在日本既不是最大的也不是最强的。再进一步说,经济是全球性且相互连接的。有些资本哪怕在日本是大资本,但放眼世界,更大更强的资本仍比比皆是。不过,2019年我曾经工作过的那家郊外的百货店在百货业不景气的情况下关闭了。
《资本论》的厉害之处在于:一方面它和国际经济以及世界性的资本主义发展倾向这样的宏观话题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它又和我们的切身利益,诸如上司为何要采取令人讨厌的态度这种非常微妙的细节息息相关;并且它还向我们展现出诸多实际上全都具有关联性的关系。换言之,在社会是一个内在拥有一贯结构的机构这一点上,《资本论》给我们做出了启示。这就是《资本论》的伟大之处。
阅读后我发现,在当今世界上所出版的马克思主义入门和《资本论》入门一类书籍中,还找不到一本能够将它的伟大之处生动地传达给我们的版本。这让我产生出一个想法,即写一本能够将《资本论》的伟大之处直接传递给读者的书。
为什么我们每天要穿上紧绷的西装,坐着如沙丁鱼罐头般拥挤的电车去公司上班呢?《资本论》将为我们解答这一疑问。我们在生活中所直面的各种各样不合理以及苦痛是通过什么样的结构将之必然化的呢?《资本论》也向我们揭示这一问题的内在理由。也许正因为如此,我偶然看到的那位白领才会在那样的恶劣状况下还努力地阅读着它。我多么期盼着人们产生“不读这本书不行”的感觉。进而看到大家都努力地阅读《资本论》的社会趋势到来。如果能够形成此番情景的话,世界将会发生巨大改变。
为什么大家如此痛苦,又不得不忍受这样受苦的状况继续生存呢?但能够领会“这实际上是非常愚蠢的”这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假如能够领会这点,将使避开这些愚蠢之事变为可能。假如能够学会“如果碰到糟糕的事情,首先选择避开”,就可以远离诸如抑郁症以及自杀之类的风险。更进一步还能产生“还能再做这些愚蠢的事情吗,要把它翻过来”的想法。基于此,我想将《资本论》作为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去的武器分享给人们,本书即包含着这样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