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产融合的机会
农业除了生产功能外,文化功能、生态功能等逐渐被发掘,三产融合孕育着新的机会。
日本提出了第六产业的概念。进入21世纪后,日本农户的收入大幅度减少。2008年农户收入的绝对值(294万日元)不到20世纪90年代最高时(1995年689万日元)的一半[2]。造成日本农户收入下降的最重要原因是食品加工、流通及餐饮等环节的收益没有能够留在农业生产者手中。日本农业经济学专家今村奈良臣1994年首次提出农业“六次产业”的概念,他认为要提高农民的收入必须整合农业关联的第二产业(农产品加工和食品制造)和第三产业(农产品流通、销售和观光旅游等),延长农业产业链,实现收益倍增,即“第六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在农业中融入了各种现代产业要素,农业加工业,农业加商业,农业加旅游,农业加信息,农业加康养,农业加中医,农业加体育,农业加军事……加出来之后就会出现各种新业态,比如加工业设施资源,中央厨房、农商直供、直供直销、会员制、个人定制、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旅游农业、餐桌农业、超市农业、康养农业、中医农业、中药农业、功能农业,还可以融入像“稻田字画”一样的创意农业。
三产融合发展,要求农业的多种要素相互融合,改变过去单纯依靠一种产业独立发展的局面,使得农业在融合中发展,在发展中融合。比如乡村旅游就是在融合多种要素之后发展起来的,农业农村部有关领导把乡村旅游总结为:“风餐路宿,人情世故。”
“风餐路宿”:“风”是要有个好的风景,“餐”是要有顿好饭,这一顿饭是“土里土气土特产,原汁原味原生态,好山好水好风光,老锅老灶老味道”的饭,这叫风餐。“路”不是露水的露,是走路的路,走路要走大路,有阳光的路。不是人在车上蹦,车在路上蹦,而是人直接走在平坦的乡村路上。“宿”是要有一个好的民宿,无论是集装箱的屋还是陕北窑洞的屋;无论是北方的小木屋还是皖南的大民居,都各具特色,体现地方文化,反映乡土民情。这叫“风餐路宿”。
“人情世故”:“人”是要以人为中心,表示农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人民;“情”是要有人情味,在广大农村,要唤得起回忆,记得住乡愁;“世”是要有农事体验,城市上班族,乡下当农夫,获得好的体验;“故”是要有故事和传说,农村记载着历史故事,承载着传统文化,就是要让乡村旅游成为文化的载体和历史的传播途径。
乡村旅游在“风餐路宿,人情世故”相互促进之中融合发展。
案例
种桃与看桃花
成都市龙泉驿区是我国三大著名水蜜桃基地之一,被誉为“中国水蜜桃之乡”。除了发展水蜜桃种植外,龙泉驿区依托当地特色资源,推动一二三产融合。
龙泉驿区以水蜜桃基地、客家文化、龙泉山、洛带古镇等地域特色为核心,大力发展观光农业旅游,每年举办国际桃花节,目前已经举办三十六届,“桃花生活方式”已然成为成都休闲文化的亮丽名片。每年漫山遍野桃花盛开,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由此带动了乡村旅游、餐饮、文创产品、民宿、康养服务产业的发展。截至2019年底,龙泉驿区有农业经营单位171个,规模农业经营户(含家庭农场)356户,在工商部门注册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为主的农民合作社45个、龙头企业10家。
龙泉驿区打造了蔚然花海、桃花故里、洛带古镇、好秾人有机农庄等6个旅游景区,留住游客在本地游玩消费,为农户创造多种增收方式,2019年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0 405元,同比增长9.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值居全省第一。
据统计,龙泉驿区桃花的观光收入已超过卖水蜜桃的收入。
以上我们从宏观层面审视传统农业的全产业链,从微观层面把握产业链关键环节,列举了传统农业的种植、养殖、加工、流通和三产融合等各个环节的产业发展机会。以便让分布在农业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企业,从自身发展环境出发,寻找自身定位,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在农业产业链的关键环节“打桩”,抓住属于自己的发展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