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剧论选注(修订本)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淮南子
(选录)

夫载〔1〕哀者闻歌声而泣,载乐者见哭者而笑。哀可乐者,笑可哀者,载使然也。是故贵虚。……且喜怒哀乐,有感而自然者也。故哭之发于口,涕之出于目〔2〕,此皆愤于中而形于外者也。譬若水之下流,烟之上寻〔3〕也,夫有孰推之者?故强哭者虽病〔4〕不哀,强亲者虽笑不和〔5〕,情发于中而声闻于外。(《齐俗训》)

若夫规矩钩绳〔6〕者,此巧之具也〔7〕,而非所以巧也。故瑟无弦,虽师文〔8〕不能以成曲;徒弦〔9〕则不能悲。故弦,悲之具也,而非所以为悲也。(《齐俗训》)

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10〕,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岂无郑卫激楚之音〔11〕哉?然而不用者,不若此其宜也。(《道应训》)

譬犹不知音者之歌也,浊之则郁而无转〔12〕,清之则燋而不讴〔13〕。及至韩娥、秦青、薛谈〔14〕之讴,侯同曼声之歌〔15〕,愤于志〔16〕,积于内,盈而发音,则莫不比于律而和于人心。何则,中有本主〔17〕以定清浊,不受于外而自为仪表〔18〕也。(《氾论训》)

故不得已而歌者,不事为悲〔19〕;不得已而舞者,不矜为丽。歌舞而不事为悲、丽者,皆无有根心者〔20〕。(《诠言训》)

使但〔21〕吹竽,使工厌窍〔22〕,虽中节〔23〕而不可听,无其君形者也〔24〕。(《说林训》)

【注释】

〔1〕载:装载、充满。

〔2〕目:《太平御览》引录本文时,“目”作“鼻”。

〔3〕寻:连续不断缭绕升起。

〔4〕病:困苦、忧患。

〔5〕强亲者:勉强作出亲热样子的人。 和:和顺、和睦。

〔6〕规矩钩绳:校正方形、圆形和曲直的几种工具。

〔7〕巧之具也:施展技巧的工具。

〔8〕师文:传说春秋时人,善鼓琴。

〔9〕徒弦:只有弦而没有人来弹演。

〔10〕邪(yé)许(hǔ):象声词,状劳动时众人一起发出的呼声。

〔11〕郑卫激楚之音:意指优美动听的音乐。郑卫,即春秋时兴起于郑、卫地区的民间音乐。激楚,古歌曲名。

〔12〕郁而无转(zhuàn):声音郁结阻滞而缺乏环转变化。

〔13〕燋(jiāo)而不讴:声音憔悴干枯而不和谐调匀。讴,和谐。

〔14〕韩娥:先秦女歌唱家,韩国人,据说她的歌声“馀音绕梁襹,三日不绝”。 秦青:先秦歌唱家,秦国人,歌音“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谈:秦青的弟子。

〔15〕侯同曼声之歌:一说侯同、曼声都是古代的善歌者;一说曼声指舒缓优美的长声,非人名。

〔16〕愤于志:情志郁积、充溢。

〔17〕本主:《淮南子》中的“本”有“道之本”、事物的内在规律等含义。这里的本主指以“礼乐之情”为主宰。

〔18〕仪表:指歌声的外在表现、仪容姿表。

〔19〕不事为悲:不以表现歌唱中的内心情感为事。悲,在这里不仅指悲哀之情,而是举一以概全,代指各种思想情感。

〔20〕皆无有根心者也:都是缺乏根植于心中的内在要求、情感。

〔21〕但:俳优之类的名称,或作“妲”。吴梅《奢摩他室日记》(未刻稿)云:“妲,即唐、五代以后剧曲中之‘旦’字。”

〔22〕使工厌窍:让另一乐工来按竽的音孔。厌,用手指按捺洞孔。

〔23〕中节:合乎法度。

〔24〕无其君形者也:没有以心来统率吹竽。《荀子·解蔽》:“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

【简析】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在汉高祖之孙淮南王刘安主持下,由他的门客集体编写而成。《汉书·艺文志》著录内二十一篇,外三十三篇,内篇论道,外篇杂说。现只流传内二十一篇。全书的基本思想出于道家,又糅合了儒、法、阴阳五行等家。在《淮南子》中,保存了丰富的古代美学思想及艺术学资料。

《淮南子》认为艺术创造是一个“愤于中而形于外”的过程,因而特别强调作者的主体意识及情感在创作中的作用。所谓“中有本主,以定清浊,不受于外而自为仪表”,正是这个意思;所谓要有“根心”,要有“君形”,也是这个道理。

《淮南子》还认为艺术欣赏者情绪、修养、要求的不同,将构成不同的欣赏“载”体,从而产生了美感的差异性。在这里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载哀者闻歌声而泣,载乐者见哭者而笑。哀可乐者,笑可哀者,载使然也。”

所录的这几则语录说明,在论说艺术创造与艺术欣赏的整个过程中,《淮南子》强调了人的主观因素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