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思考中行走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章 教育需要附耳细说

今天,在《中国教育报》上看到这样一则小故事:

古代一位皇帝微服出访,在田间遇到一位农夫正驾着黄、黑两头牛耕地。皇帝很有兴致地问:“你这两头牛,哪一头更棒呢?”谁知连问三声,农夫竟一言不发。皇帝很扫兴,却不便发作。等耕到了地头,牛到一旁吃草时,农夫才附在皇帝的耳朵边,轻声细气地说:“告诉你吧,边上那头黑牛更好一些。”皇帝很奇怪,问:“你干吗用这么小的声音说话?”农夫答道:“牛懂人语,要是让黄牛听到了我们的评说,它岂不是很伤心?”

读完这个小故事,心里顿时漾起一种暖意。我为两头牛拥有如此善解“牛意”的主人而深感幸福,更佩服这位农夫对仅仅属于畜类的牛所倾注的爱心。与这个善解“牛意”的农夫相比,我们的教育是不是经常在表扬或批评的瞬间,忽略了一份对心灵的抚慰?

下面这些情景想必我们都很熟悉:甲老师愤慨激昂地批评某孩子的过失,只顾痛快地泄己之愤,而浑然没有意识到被批评的孩子那因当众被奚落而无地自容的窘迫;乙老师眉飞色舞地当众表扬某孩子卓尔不凡的骄人成绩,却没有看到同样尽力,却因身体素质等原因只能屈居其后的孩子难过的表情;为了一点小小的过错,丙家长大庭广众之下毫不顾忌地大声呵斥孩子,全然不理会孩子那敢怒却不敢言的无奈心情……

所谓“附耳细说”,实际是一种心灵的贴近和呵护。无论是动物还是人,只有心灵贴近了,才会收获一份尊重,获得一份理解和情感的依托。农夫对牛尚且如此,对待成长学习中的学生,我们的教育更需“附耳细说”。

人的自尊虽不是与生俱来的,却是和人的意识同时存在的。因为,自尊心是自我意识的一个重要成分。两三岁的孩子,不也经常因为愿望得不到满足,伤了自尊而“难为情”地大哭或大闹吗?

作家毕淑敏曾说:“能够约束人们不再重蹈覆辙的唯一缰绳,是内省的自尊和自制。它的本质是一种对自己珍惜和对他人的敬重,是对社会公有法则的遵守服从。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在无穷心理折磨中丧失了尊严,无论他今后所受的教育如何专业,心理的阴暗和残缺都很难弥补,人格将潜伏下巨大危机。”她还说,孩子的皮肤与心灵更为精巧细腻、脆弱柔软,其自我修复的能力还不够顽强。如果伤害太深,便会留下终身难复的印迹而常常隐隐作痛。因此,作为教育者,必须把尊重学生的人格放在首位,不论表扬还是批评,都要把握尺度、把握时间、把握场合,注意批评的艺术性,做“触动他们心灵”的教育,做引起孩子“内省”的教育。

山野中的一个农夫,对他的牛,都那样有心,人比牛更加敏感,因此,对学生进行批评和惩罚,让我们学会附耳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