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五皇孙请缨
说实话,朱瞻墡有点儿佩服阿鲁台了。
原本他对草原上的那些人中,最熟悉也最清楚的就是马哈木,毕竟那是造成土木堡之变的也先的爷爷,其次就是这阿鲁台了。
最初,朱瞻墡并不是很重视阿鲁台,因为阿鲁台对大明没有造成什么太大的伤害,最起码和土木堡之变比起来差的不是一点半点。
但现在朱瞻墡才猛然惊觉,一个能把马哈木熬死,甚至连老爷子和自家老爹都熬死了,险些将自己那大哥也熬走的人,没有点儿过人之处是不可能的。
如今看来,阿鲁台的过人之处就是足够隐忍,隐忍到了老爷子和马哈木都死了。
只不过,天命不可违。
从阿鲁台的角度来说,老爷子死的还是太晚了,晚到了他自己也没有多少时间了,不然的话……
朱瞻墡觉得,历史书上肯定会留下一笔浓墨重彩,甚至是专属于阿鲁台的一页。
只不过……
“爷爷,这不太好办啊……”看着沙盘上的小沙堆,朱瞻墡的眉头紧锁。
“这飞云壑孙儿曾经去过,那里的地势相当奇特,可以说是在光滑的皮肤上突然出现的一颗恶疮。”
“那里地势险峻,宛如刀削斧劈一般,几乎没有可能攀登上去,仅有的四个出口,南北两边各有一个较大的,但也仅限于三人并排同行,东边那两个较小的就更不用说了,一个人都得侧着身子走。”
“这就是一个乌龟壳子啊!”
这话本来是没啥,但是在这种场合,由朱瞻墡说出来,那就多多少少的带着点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的意思了。
其实想也知道,从出征开始到现在,朱瞻墡从未参与到战争中去,朱棣也从不让他发表意见,导致朱瞻墡此行好像是出来踏青的一般。
除了玩儿,别的啥也没干。
而现在,让朱瞻墡发表意见,虽然是朱棣心烦气躁之下的一个言不由衷的举动,但也从侧面证明大明暂时拿阿鲁台没什么办法。
如果真的有办法,那朱瞻墡收到的消息就不是大军向东进发了,而是大军发起攻击了。
可如今呢?
明军也只是将飞云壑的四个出口给围了起来,但却没有任何攻进去的方法。
听孙子说完,朱棣的心情就更加烦躁了。
本来这次出征到现在已经四个月了,寸功未建,如今好不容易抓住了阿鲁台的小辫子,但却没有别的办法。
况且,这飞云壑已经不是第一次让明军望而却步了。
只不过,上次明军在这飞云壑遇到阻挠的时间有一些久远了,得追溯到明太祖时期。
……
再次在这飞云壑碰壁,本来被寄以希望,期待着能缓和一下气氛的朱瞻墡反倒是火上浇了油,一众文臣武将们也都麻了爪。
办法,他们没有,又不能让朱棣消气,最终也只能选择闭口不言。
然而,这却让朱棣更加愤怒。
“都说话啊。”朱棣的声音虽然不是很大,但任谁都能感受得到他话中的怒气。
“来的时候一个一个的不都挺能的吗?怎么现在没动静了!?”
……
朱棣的声音就好像是碰到了投入了一口古井之中,荡起几圈波纹后就消失无踪。
武将们没法开口,毕竟出征到现在寸功未建,他们要负主要责任。
文臣们倒是想开口,毕竟除了杨荣这个负责边防等政务的文臣之外,其余大多数人都是不支持朱棣北征的。
但是,就现在这个情况,他们要是开口让朱棣打道回府,那不是嫌命长吗?
所以,无论文臣还是武将的,都只能眼观鼻鼻观心,装作听不见。
但是如此沉默下去也不是办法,总是要有人站出来的。
思及至此,杨荣抬起头,刚想开口,但却被别人抢先了。
“爷爷,孙儿有个办法。”
朱瞻墡的声音虽然不大,但在这落针可闻的寂静中却不亚于平地惊雷。
“你有办法?”朱棣闻言眉头皱起。
他让朱瞻墡进入这中军大帐,为的是缓和一下气氛,并没有在朱瞻墡的身上抱以期待。
到现在……
“没错,孙儿有办法。”朱瞻墡点头,确认了朱棣的疑问。
“不过在此之前,孙儿有两件事要和您确认一下。”
“你说。”本就没有办法,甚至都没人敢开口,朱棣索性就当放松一下了,听听也无妨。
况且,现在明军虽然没有办法攻进飞云壑,但阿鲁台也出不来。
严格来说,明军还占优。
“首先,如果,孙儿是说如果,如果孙儿的办法奏效了,咱们明军将士是否能够守住飞云壑的出口,不让阿鲁台的人逃出来。”
“哦?”朱棣闻言笑了起来。
“没问题。”
“那第二个问题。”朱瞻墡闻言抛出了第二个问题。
“还是如果,如果孙儿能够保证取得效果,甚至是胜利,那您以及诸位能够接受以什么样的手段取得胜利?”
“手段?”朱棣闻言恍了一下,然后皱着眉头说道。
“战争不是儿戏,战争的结果更是影响甚广,只要能够取得胜利,手段不重要。”
“那好。”朱瞻墡闻言点头脸上也多了几分自信。
“现在还有最后一个问题。”
“孙儿需要投石车,两辆起步,上不封顶。”
……
朱瞻墡的话并未能够引起他想象中的反响,朱棣更是眉头紧皱。
最初他只是想放松一下心情,顺带看看自己这个孙子能有什么样的见解。
但没想到,事情最终发展成了这样。
真要让自己这个孙子试试吗?
从朱棣的角度上来说这无所谓,但是作为皇室,很多事情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的。
“陛下,末将认为,既然五皇孙殿下如此有信心,不妨一试?”
……
朱棣目光阴沉,显然是心情很不好。
他就知道,自己那个二儿子当初栽赃嫁祸老大,被自己赶去封地之后不会就此死心,但没想到是见缝插针,但凡是有机会就不会放过。
不过……
想到这里,朱棣也不由得叹了口气。
自从他登基即位后,文臣武将的阵营就泾渭分明,因为老大文政出色且不好武事,得到了文官的一致支持。
老二也因为在靖难之中屡次立功,再加上武将被文臣打压已久,所以一个善战且极受皇帝青睐的皇子就成了他们反攻文臣的希望,因此武将们就一边倒的支持老二。
老二本就对那个位置有想法,且在不愿意的情况下被赶去封地,再加上这次出征没带老二,武将们自然是不会放弃这个机会。
所以,现在就连朱棣也有些头疼了。
自己孙子成功了倒还好,但若是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