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中国的鬼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鬼的跨文化类型

为方便起见,上一节将人死后的存在称为“鬼”(英文为“ghost”)。然而,当我们审视各种宗教文化中用来描述人类死后状态的术语时,就会发现英语术语“ghost”的应用存在一定的局限。对于现代英语使用者来说,“ghost”一词通常指的是死人的精神或灵魂;然而,在其他文化中,人死后的存在状态五花八门,因此有许多术语来指称这些存在。因此,有必要从一开始就考虑现代英语中的“ghost”是否适用于我们在其他文化中遇到的各种形式的死后存在。

最早有关死后存在的说法,可能是古代美索不达米亚人所说的伊坦姆(eṭemmu)概念。[1]根据美索不达米亚神话,伊坦姆源起于众神的身体,居住在人体内,并在死后被释放。因为它原本是神(被定义为永生不灭者)的一部分,就能解释为什么当身体腐烂时它还可以继续存在。这也暗示了人类与神之间的特定联系,而正是这种神圣的元素使人类区别于所有其他生物。伊坦姆独特的神圣特性使美索不达米亚的“鬼”与其他文化中鬼只是人死后剩余的部分完全不同。不过,这种神性并没有赋予鬼更高的地位。伊坦姆通常被认为具有人类的外貌,在冥界的黑暗角落过着阴暗的生活,而且这种痛苦永无止境。[2]这至少能部分反映出美索不达米亚人对生命意义的悲观态度和普遍阴郁的世界观。

对于古埃及的死后存在概念,众所周知存在三种“灵魂”:卡(读音“ka”)、巴(读音“ba”)和阿赫(读音“akh”)。巴,通常是一只在坟墓里和周围盘旋飞舞的长着人头的鸟,代表着在生者和死者世界之间自由移动的能力。在文学作品中,巴有时可以看作是一个人的道德良知。卡,在词源上与“存活”或“生命力”的概念相关,通常以死者整体的生命样貌显示,代表依旧存活的身体并接受供养。但是,似乎只有以朱鹭的形象出现的阿赫才被认为与“鬼”的概念最接近,因为它可以直接与活人互动,并且可以与先祖的灵魂共存。它经常被现代学者翻译成一个相当神秘的术语“变形的精灵”(transfigured spirit)。由此看来,埃及人似乎解构了一个人的基本特征,并将这些特征赋予三种不同的作用或灵性表达。[3]对人类死后存在的这般丰富想象,警示我们不要想当然地认为我们所探索的是个单一的概念。[4]

对于古代以色列人来说,希伯来语אוֹב(‘ôb,接近中文读音“鸥夫”)狭义地指称祖先的灵魂,因此可以看作是最接近鬼的概念;另一方面,רפאים(rěpā’îm,接近中文读音“肋法应”)一词特指被永久困在冥界(希伯来语לוא,英译Sheol)的迦南(Canaanite)领主。[5]因此,没有一个术语可以概括地表达死者的鬼的概念。然而,当提到鬼魂时,通常描述为它们如同暗影一般,软弱又无力,永远被限制和禁锢在冥界之中。尽管这与美索不达米亚的鬼概念相似,而且由于两者之间的文化联系使它们尤其相似,但古以色列的鬼并不以它们的恶意或复仇行径而闻名,它们从不恐吓或威胁生者。[6]

古希腊人的情况又有些不同。希腊人没有区分死者死后存在的种类,但使用许多词来指称死者的状况,其中包括εἴδωλον(读音eidōlon,意为灵魂的样貌)、ψυχή(读音psychē,意为灵魂或精神)和φασμα(读音phasma,意为灵魂的现身)。这些术语中的每一个都指人的某些方面,但它们的共同特征是缺乏智慧和生命力,亦即所谓的φρένες(读音phrenes)。在古典时期,φασμα扮演着“恶鬼”的角色,能以某种有形的方式与生者互动。[7]与埃及的巴、卡和阿赫相比,希腊的εἴδωλον、ψυχή和φασμα概念对于彼此的不同之处似乎不是它们对人类生命特征的划分,而在于它们代表同一灵魂的不同状况。

罗马人似乎把不同类别的死者做了一些区分:anima(拉丁文的“灵魂”)、umbra(“阴影”)、manes/lemures(泛称的“鬼”)、laresfamiliares(“祖先的鬼”)和larvae(“有威胁性的鬼”)。然而,它们彼此究竟有哪里不同是有争议的。[8]以罗马的manes为例,它有“鬼”的含义却与“神”不甚对立,因为manes和神之间的区别不是它们的本质,而是它们的力量和影响力。相比之下,希腊的鬼永远无法成为神,因为按照希腊人的定义,神性是不朽的,而鬼——无论是εἴδωλον、ψυχή还是φασμα,都只是凡人肉胎的残余,亦即死者。[9]

与罗马的manes类似,古代中国的“鬼”一词经常被认为是英文“ghost”的对等物,也就是死者的精灵。然而正如以下所论,在中国早期“鬼”一词很明显地也可以指神的精神,或非人类的精怪/恶魔。鬼神之间的差异不在于它们拥有超自然力量的事实,而是它们是否可以展现某些仁善或神奇的事迹促使人们尊重和崇拜它们。那些可以通过做有价值的事来证明自己力量的鬼很有可能被封神(apotheosized),而那些伤害人的仍继续是恶鬼。不过,即使是所谓的怪(妖精)、魅(妖精)、物(动物灵)和精(恶魔)也可能不是完全邪恶的。鬼的概念和那些被称为怪、魅、物、精的东西,虽然相对不同——鬼主要指死者的鬼魂,而怪、魅、物、精主要指非人类主体的精神——但又始终保留着相当程度重叠的模糊性。[10]更复杂的是,有两个中文词,魂和魄,也可以指死者的精神存在。虽然“魂”仍然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但它似乎是指死者升天的灵魂,而“魄”似乎更像是指留在地下墓穴中死者的物理肉身。详细分析现存材料证据,依照材料出现的时间段和文本脉络来看,魂和魄可以也确实曾被视为同义词。[11]虽然在这项研究中,我主要关注的是“人鬼”,但有时现存的文本材料则将这种灵性存在指向非人类的起源。尽管如此,我的目标一直是使用现有的材料来描绘普通人生活的宗教环境。无论一个人遇到的“东西”是“人鬼”还是“狐精”,让人更感兴趣的信息是为什么这个“东西”会出现,这个“东西”如何与生人互动,以及生人如何找到处理这种情况的方法,无论这种办法是不是恶意的。

如下文第六章中所说,当佛教传入中国时,使用汉语词汇来翻译各种形式的印度“鬼”和“恶魔”的需求,给试图投身文化交流的佛教僧侣带来了一些挑战和机遇。其中关于灵魂的含义模糊的一个例子是恶魔/鬼“起尸鬼”(वेताल,梵语音译Vetāla),它栖息在尸体中并与生者交谈,但也被认为是一种神灵。起尸鬼(意为“能唤起尸体的鬼”)这个名字的汉译中包含了一个“鬼”字,这表明中国人对起尸鬼“状态”的理解存在一些歧义:它应该是神还是鬼?这仅仅是一个翻译问题,还是传达了Vetāla的某些特性?[12]无论如何,在中文语境中,“鬼”一词确实可以指称神灵,因此将Vetāla翻译成起尸鬼可能已经通过使用该词解决了这种歧义。话虽如此,它被称为“鬼”而不是“神”这一事实可能仍旧暗示了对Vetāla本质的某种评价。

尽管不同类型的“鬼”存在一些差别——如果我们仍继续使用“鬼”这个词的话——但它们之间的确存在一些重要的相似之处,亦即它们都展示出促使人们想象死者命运以及亡者与生人之间关系的那种社会需求。我们可以很容易地证明,在各种宗教文化中都有一些共同的鬼类型:对人类有害的恶鬼,会帮助它们特别选定之人的善鬼,曾被活人虐待并寻求平反的复仇鬼,自身无能而需要生者帮助的受难鬼,想将特定信息传达给生者的顽皮鬼,等等。这些不同类型的鬼可以看作是活人的各种社会需求的体现,因为大多数时候鬼的行为及其与活人的关系之所以如此,都出于一种宏观背景,即为了解决某些社会价值观及道德伦理之困境。因此,从鬼的类型来看,我们有机会看到一个社会在如何处理生人与死者之间的关系方面有什么需求,而这种需求以某种方式通过鬼的行为或恶行才能满足。透过尝试理解时间上和空间上距离我们都很遥远的古人的情感和需求,我们可以对人性有更多的体会。探索鬼的现象或幻象可以是这种努力的一部分。

注释:

[1]综合性的论述可见Alster, Bendt, ed. 1980. Death in Mesopotamia. Copenhagen Studies in Assyr iology 8. Copenhagen: Akademisk Forlag; Cooper, Jerrold S.1992. “The Fate of Mankind: Death and Afterlife in Ancient Mesopotamia.” In Death and Afterlife: Perspectives of World Religions, ed. Hiroshi Obayashi, 19–34. New York: Greenwood Press; 2009. “Wind and Smoke: Giving up the Ghost of Enkidu,Comprehending Enkidu’s Ghosts.” In Rethinking Ghosts in World Religions, ed. Mu-chou Poo, 23–32.

[2]Bottéro, Jean. 2001. Religion in Ancient Mesopotamia.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p.105–110.

[3]Assmann, Jan. 2005. Death and Salvation in Ancient Egypt.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pp.87–112.他的观点是,古埃及人认为死后人的整体存在分解为不同的元素,包括巴、卡、心脏、人的外貌和身体,等等。

[4]研究古埃及死亡与来世概念的经典著作是Kees, Hermann. 1926. Totenglauben und Jenseitsvorstel lungen der Alten Ägypter. Leipzig: J. C. Hinrichs . Zandee, Jan. 1960. Death as an Enemy (Leiden: Brill)的标题引人关注——《与死为敌》。全方位研究古埃及死亡相关现象的著作有Assmann. Death and Salvation in Ancient Egypt. 研究古埃及多种灵魂的近期著作有Eyre, Christopher J. 2009. “Belief and the Dead in Pharaonic Egypt.” In Rethinking Ghosts in World Religions, ed. Mu-chou Poo, 33–46.

[5]请见Davies, Jon. 1999. Death, Burial and Rebirth in the Religions of Antiquity. London: Routledge,pp. 92–93.

[6]请见Wan, Sze-kar. 2009. “Where Have All the Ghosts Gone? Evolution of a Concept in Biblical Lit erature.” In Rethinking Ghosts in World Religions, ed. Mu-chou Poo, 47–76.

[7]关于古典时代鬼概念的研究,可见Bremmer, Jan N. 1983. The Early Greek Concept of the Soul.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Finucane, R. C. 1996. Ghosts: Appearances of the Dead in Cul tural Transformation. Amherst, NY: Prometheus Books.

[8]请见Ogden, Daniel. 2001. Greek and Roman Necromancy.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pp. 219–230.

[9]King, Charles W. 2009. “The Roman Manes: The Dead as Gods.” In Rethinking Ghosts in World Reli gions, ed. Mu-chou Poo, 95–114.

[10]杜正胜:《古代物怪之研究:一种心态史和文化史的探索》,载《大陆杂志》第104卷(2001年)第1—3期。林富士:《释魅:以先秦至东汉时期的文献资料为主的考察》,收录于蒲慕州编《鬼魅神魔:中国通俗文化侧写》,麦田出版社,2005年,第109—134页。

[11]相关讨论,请见Yu, Ying-shih. 1987. “O Soul Come Back! A Study in the Changing Conceptions of the Soul and Afterlife in Pre-Buddhist China.”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47.2: 363–395; 蒲慕州:《墓葬与生死》,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第208—212页;Brashier, K. E.1996. “Han Thanatology and the Division of ‘Souls.’”Early China 21: 125–158; Lai Guolong. 2015. Excavating the Afterlife: The Archaeology of Early Chinese Religion.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pp. 43–46.

[12]请见Huang, Po-chi. 2009. “The Cult of Vetāla and Tantric Fantasy.” In Rethinking Ghosts in World Religions, ed. Mu-chou Poo, 211–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