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技法与书风:风格内的新视野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总序

本丛书所收录的作者都来自东亚,大多出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如今正值盛年。他们多在海外取得博士学位,目前又都供职于美国、日本与中国港台地区的高校或博物馆,身处研究与策展的一线。

在世纪之交,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策划了“开放的艺术史”丛书,由尹吉男教授主编,翻译出版了高居翰、雷德侯、巫鸿、包华石、白谦慎、乔迅等众多海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开放的艺术史”丛书并没有收录更年轻一辈学者的研究成果,于是,我们这套“中青年艺术史学者论丛”就有了一个很好的出版契机。

收入本丛书的著作,涉及书法、绘画、器物、宗教美术、视觉文化与中外艺术交流,这些研究成果与“开放的艺术史”丛书中所收录的著作形成了一种接力。收入“开放的艺术史”丛书中的著作今天已经为中文学界所熟知,在深化中国艺术史研究方面,功绩卓著。希望本丛书能承前启后,担负起在此领域内推动开放与交流的职责。

这批作者的研究各有特点,读者在阅读中不难发现。他们处于强调“原物”的前辈学者与强调跨学科、跨文化的后辈学者之间,故而也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他们大多接受过良好的视觉训练,擅长处理形式与风格的问题,这种能力无疑得益于前辈学者。而在当下的学术风气中,是否懂得鉴定的技巧,能否作出审美判断,似乎已经不那么重要,具备这种能力的学者也越来越少。本丛书中的作者在研究中也寄寓了理论关怀,善于借助社会理论来观察艺术史现象。概言之,这批中青年学者既有对形式的敏感力与分析力,也能娴熟运用现代理论,对于解释力的提升有强烈的渴望,这或许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艺术史学者的特点。期望这些著作的出版会引起相关领域的关注,并刺激中国艺术史研究的反思与新变。

在我们开始策划这套丛书后不久,疫情便开始在全球肆虐,学界的很多交流被迫中断,甚至联络都变得困难起来。而本丛书中的作者克服了巨大的时空障碍,及时完成了书稿的写作、翻译与打磨,在此我谨代表编者感谢他们的信任与付出。愿疫情尽早结束,愿作者和广大的读者因为这套丛书成为知音。

薛龙春

2022年元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