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选择沟通状态
引:
我这人就这样!
人们常说“我这人就这样”,却鲜少细思其深意。首先,“我这人就这样”彰显了自己的特征,如“我是正直的,所以不屑说那些虚伪的漂亮话”。其次,“我这人就这样”暗含了“你只能适应我”的要求,因为“我就这样”,所以“我不会改变,你要适应我,就只能自己改”。有时,为了强调这种态度,人们还会加上一些修饰,如“这么多年了,你还不了解我吗”。这正是“我这人就这样”容易激起他人不满的原因。再次,在某些情境下,“我这人就这样”还表达了“我没办法”“我没选择”“我只能这样”的无奈与限制。如“我也知道这样不好,可是我这人就这样”等。无论我们想通过这句话表达什么,它都限制了我们的选择,阻断了我们“可以不这样”的可能。
但是,“这样”究竟是哪样?我们真的“只能这样”吗?
我们将“这样”理解为人们在沟通中呈现出的状态,包括具体的言行以及言行所传递的想法、感受等,并称为沟通状态。在培训中,我们常分享下面这个案例,以帮助大家理解沟通状态,即“这样”究竟是哪样以及不同人各有不同样。
赵先生是一位新入职的中层管理者。当他第一天上班时,下属在工作群里补充了刚讨论的项目资料。赵先生本想发个感谢的表情包,却不小心发了一张不恰当的图片。等他发现的时候,刚好还可以撤回,于是赶紧撤回了。
如果赵先生是你的领导或同事,你怎么看待这件事?会有什么反应?可能会做点什么?(你可以先暂停下面的阅读,想想自己的答案。)
A:“这领导不行,一点都不职业化。上班第一天就这样,以后指不定怎么样呢。”
B:“我特别好奇他发的是什么。我都没看见,我可能会找同事八卦下,看看究竟是啥图片还需要撤回。”
C:“我觉得他应该挺尴尬的吧。但直接安慰好像也不合适,我可能会在群里说点别的,让这件事赶紧过去。”
D:“这老板估计没有看起来那么严肃,我以后日子能好过点儿。”
E:“没什么吧,表情包而已。人之常情,谁还没个手抖的时候。”
F:“这个问题回答起来没那么简单。我认为得看他具体发的是什么,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一个什么样的团队,这些细节都不清楚,轻易做判断就太武断了。”
通过简短的回答,我们即可感受上述六位同事的沟通状态是不同的。A很严苛,像儿时总批评我们的家长一样。他依据自己的职业化标准来评判行为,甚至预测他人的将来。我们甚至可以想象A在说话时可能会皱眉、摇头,脸上满是轻蔑、不满。B好奇得像个孩子一样。他不关心当事人的感受,只关注发生了什么事。我们能感受到他的兴奋和按捺不住的冲动。C像个温暖的长姐一样,完全站在赵先生的立场考虑问题,并有保护赵先生的行为倾向。D像个会察言观色的孩子一样,依托大人的行为,揣测自己的命运。E相对理性,表达观点,但无情感表述。F跳出问题本身,表现出缜密的思维和一定的挑战性。
我们真的“只能这样”吗?当然不是。
上述案例是在同一情境中不同人呈现的不同状态。下面这个案例则呈现了在不同情境中同一个人的沟通状态也可以是变化的。
钱先生是位颇有威望的总监。
他正在给下属布置工作:“这个项目虽然不大,但我想让你们看到它的战略意义。如果看不懂,那就听我的,一如既往地全力以赴。其中有三个关键点,我必须和你们说明白。该开电脑开电脑,该拿笔拿笔,都记下来。”
布置完工作,想到今天要加班,钱先生关上办公室的门,拨通了电话:“宝贝,爸爸今晚要加班,来不及回去给你讲故事了,你乖乖听妈妈话,要早点睡哦。我一定给你买最炫的换装娃娃。”
在下属和女儿面前的钱先生判若两人,一面是理性、强势、雷厉风行;另一面是感性、温和、柔软。一个人的沟通状态可以如此迥异、如此和谐,甚至极为恰当。可见,我们“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所以,我们的沟通状态是丰富的,且能够随着沟通情境与沟通对象的变化而变化。
相同情境中的不同人、不同情境中的同一人的沟通状态都是不同的。但我们如何描述这种状态?我们观察到如此多的细节,言语、行为、表情、微表情、语音、语调、不经意的动作等,我们如何整理它们?信息过多导致无从选择,择其一二又难免偏失。那么,有没有一个线索或一个归类的标准能将它们整理为几类沟通状态?而且这种状态是可知、可见、可感知、可预测的。当我们观察、收集到一些信息时,我们不仅清晰地知道其归于何种状态,甚至在头脑中能浮现出这种状态的具体形象。我们期待且需要这样的沟通状态理论——深邃又易观测,丰富又归类清晰。
识别自己的沟通状态,知晓还有哪些状态资源可用,我们才有选择。观察、判断他人的沟通状态,理解不同状态的差异和期待,我们才知道如何选择、选择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