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格局 新榜样 新力量:中国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进案例与经验启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西安:回望大唐长安,打造硬科技之都

西安,千年古都,古称长安、镐京,它曾经比罗马更强大,比君士坦丁堡更广袤,比亚历山大更富有,奈良与京都皆以它为范本修建,它曾是13个王朝的帝都,它曾是世界的中心。

梦回大唐,举世瞩目

1400年前,大唐盛世时期,这座在世界建筑史上承载着辉煌的城市,容纳了近百万人,大度而不浮华,雄浑而不雕饰,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国际化大都市。今天,海外华人的聚集区仍然以“唐人街”命名。

大唐的强盛,也将丝绸之路推向了空前的繁荣,长安,也成为中国通向世界的大门,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联通着东方和西方。“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3]

西安,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有两项六处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美国、德国、法国、俄罗斯等多国总统的到访地。以华夏文明历史文化为依托的大西安处处闪耀着中华文明的灿烂之光。

岁月轮回,漫漫复兴路

然而,因地处“南依秦岭,北临渭水,被山带河,金城千里”的关中平原中部,易守难攻的地理优势和优良的农业经济基础这两个都城选址的优势,随着地区自然环境的破坏、经济基础的削弱,和我国东南地区的不断开发,西安政治中心、经济中心的地位逐渐消失,都城依次向洛阳、南京、杭州、北京迁移。同时,“陆上丝绸之路”日渐没落。宋朝以后,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东西方交流以海上运输为主,长安不再是和西方沟通的起点和重点。

即便历史文化的底蕴深厚、历久弥新,但科技的发展、工业时代的到来,给西安带来一轮又一轮的机遇和挑战,直到今天,西安依然走在努力复兴的路上。

“一五”期间,西安被列为国家“一五”计划重点建设的八大城市之一。这期间,全国156项重点建设项目在西安地区就有17项,东郊布局了军工城、纺织城,西郊布局了电工城,南郊布局了文教城,北郊是农业区。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的“三线建设”时期,西安建成投产了一批国防科技工业和民用大中型企业,新建和迁入了一大批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西安的科技实力和现代加工工业能力迅速增强,形成航空、航天、兵器、电子、纺织和机械加工等工业基础,成为国家重要的工业基地。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地处内地的很多“三线”企业适应不了市场经济,大批企业面临亏损、破产的窘迫局面。一些进山太深、布点分散的企业先后搬迁到了西安。西安集中了全省60%的军工企业和90%的科研院所,成为我国国防科技工业聚集度最高的城市。

1999年3月22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发布,国家不断加大对西部地区交通、水利、能源、通信、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西安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到2008年,西安生产总值达2190.04亿元,翻了近两番。在原有产业基础上,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产业成为西安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2009年9月21日和22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召开三次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座谈会,中国各地拉开了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跨越发展的序幕,尤其中西部城市迎来了缩小与东部城市差距的新机遇。中西部的成都、武汉、合肥等省会城市经过10年的时间,在全国GDP排名大幅跃升,尤其是合肥,从落后西安16位到实现了反超。

西安拥有全国最强的航天航空产业,发展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拥有居全国前列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数量,更有着无法比拟的历史文化内涵。反观合肥,没有厚重的历史,也没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有的是上海西出、毗邻江浙的区位和以中科大为首的大学等科研机构。

对比之下,西安明显还未实现破茧成蝶的质的转变,突破口在哪里?

一语惊醒梦中人,找到解锁硬科技之都的钥匙

“昨日是而今日非矣,今日非而后日又是矣”。只有创新才能赶上时代的变化和潮流,世易时移,适合过去的不一定适合现在,要想发展就要不断地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式和理念观念。找到“昨日是”的“今日非”,进行改正;能够预见“今日非”的“后日是”,进行指导和引领。

长久以来,西安经济发展除了航空航天等少数几个工业产业,主要集中在餐饮文娱、房产基建等传统行业,落后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发展以来的创新驱动大势。

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视察时,针对科技创新工作,总书记指出,“陕西是科教大省,是我国重要的国防科技工业基地,科教资源富集,创新综合实力雄厚。要把这些资源充分挖掘好、利用好、滋养好,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创新成果和产业发展紧密对接,努力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走在前列。”

什么是硬科技?

“硬科技就是国内只有一两家公司才能做的技术,需要5~10年的长期积累和投入,具有非常高的技术门槛。”

“硬科技就是比高科技还要高的技术,你的这个说法很有趣,我记住了。”

这是2016年李克强总理与中科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博士米磊的一次对话。

在2017年党的十九大陕西代表团全体会议上,西安市委书记王永康提出,“要把发展方式加快创新调整过来,着力打造硬科技之都。”“硬科技”,与这座有着千年古都独有的深厚文化底气,有着技术创新生长点的诸多高校名校、科研院所,有着航空航天、电子通信、机械制造等制造业积淀的城市如此匹配!

至此,西安打破“城墙思维”,开启了迈上发展硬科技的征程,跟随新一轮科技革命“脉搏”,加入全球创新版图重构、全球经济结构重塑中来。

在“硬科技”战略之下,西安首先确定了号称“八路军”的航空航天、光电芯片、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生物医药八大硬科技产业。随后发布《西安市发展硬科技产业十条措施》(以下简称《措施》),着重在自主创新、产学研融合、招商引资、人才聚集、科技交流、品牌打造等方面,但《措施》从发布到有效落地还需要一个摸索的过程。后续又研究出台《西安市硬科技产业发展三年工作推进方案》,集科技资源统筹、国际前沿技术研发、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创业投资与孵化为一体的硬科技创新发展体系正在一点点延展开来……

2017年11月7日,首届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隆重召开,每年一次,截至2020年年底已经连续举办了四届,大会汇聚硬科技发展力量,展示硬科技发展最新成果,让世界感受西安科技创新的决心、文化、能量与潜力。

2020年4月,三秦大地,满眼春色,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习近平总书记时隔五年再度回到这片有着浓浓故乡情的土地上。在这次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

创新链、产业链,西安最突出的科技资源——高校……

一瞬间,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和五年前的“把科技资源充分挖掘好、利用好、滋养好”交融出一条清晰的通路——将高校的创新力量和西安产业发展进行紧密绑定,将这一科技资源发挥到极致。

于是,走在发展方式大变革路上的西安,就像突然找到了创新的灵感。过去几年城市形象及营商环境打造给西安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才、资金吸引力不断增强。“十三五”期间,西安人口流入量近400万人,是西部典型的人口净流入城市,再将高校的创新力量充分注入产业发展中,创新驱动就做深做实了。大学科技园和专业化众创空间、环大学产业带、环大学创新圈的建设工作如火如荼地推进起来了。

2021年3月,落地西咸新区的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启动,这是一个省级平台,是陕西最大的孵化器,是围绕加速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这条主线,承载政府和高校、院所、企业、金融机构共同参与的市场化的开放共享创新平台,目的是突破科技转化“最后一公里”的堵点,推动陕西省从“科教强省”到“科技强省”升级,西安无疑将是“科创园”实施和受益的重要主体。

2021年8月,陕西咸办发〔2021〕1号文件,确定了西安市全面代管西咸新区的格局。有了西咸一体化为西安市发展空间统筹的加持,西安的创新发展、转型升级进入前所未有的新时期。

寄托梦回长安期盼的西安,在“一带一路”伟大倡议下,正鉴往知来,大踏步地向着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大都市迈进!

众诚智库案例价值品鉴

❖ 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将时代背景和西安自身资源条件与特点结合起来,提出了“打造硬科技之都”的城市战略方向。

❖ 不仅高度重视高校在创新中的源头作用,还创新性地建立了高校资源利用与产业发展相融合的有效模式。

❖ 历史文化资源发掘、环境改善、城市形象塑造、招商引资、人才引进、空间统筹调整等措施系统化推进,提升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撬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