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估软实力
不同于硬技能是后天和向外的,软实力往往是先天和向内的。
长久以来,学校和权威传递给我们的理念是:做人要克服短板、全面发展。我们孜孜不倦地和自己的短板做斗争,这似乎成了一种默认的共识。但是,对于即将步入职场的你,我需要和你明确的是:人力有尽时,每个人天生就有自己的性格短板,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更清醒地扬长避短,这本身也是认知和发挥“能力所长”的一种方式。
如果我们一味地拧着性子,在一份不适合自己的工作中坚守,也许能够通过努力做到领导要求的产出,但代价是自己在工作中损耗了太多的能量。往往一天工作下来,自己就像被用尽了电的电池一样,疲惫不堪、毫无精力。
仅以外向和内向为例。张同学学习的是文史类专业,性格比较内向,不擅长与人打交道,属于进入会场永远选择边边角角落座,大家一起唱歌时永远最后发声的那种人。可是,在毕业时,他还是选择了一份看起来“高大上”的与市场相关的工作,每日与各种各样的合作方沟通对接、讨论方案、迎来送往。
当他应对这份工作的时候,他开始痛苦地意识到,自己每天都需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才有勇气面对这一天的工作。同样是上了一天班,组里的其他小伙伴还都生龙活虎、约会唱歌,可他却早就像被掏空了一般,只想回家休息。
“是哪一部分工作内容在消耗你的精力呢?”在咨询的过程中,我引导张同学将自己一天的工作进行分类——写方案、组内讨论、组外沟通、外部推进等模块,再分别列出自己在上面消耗的精力。在将一项项工作内容罗列完之后,张同学突然明白:做案头工作、在组内和非常熟悉的小伙伴讨论,对自己来说比较得心应手;而当面临组外沟通,尤其是和外部供应商沟通的时候,自己则需要做各种心理建设和准备,每次沟通都会令自己疲惫不堪。
像张同学这样的情况,对工作来说出现的就不是硬技能的差异,而是软实力的差异。天生偏内向的性格使他只有在自己比较熟悉的社交半径里才能比较自如地表现和发挥;而每次面对陌生人的过程,对他来说都是一种消耗,更别提市场工作中需要频频面对陌生人了。
所以,明确自己的软实力,只是为了帮助我们正视镜子里的自己,看到自己的差异。你擅长做什么类型的事情、不擅长做什么类型的事情,某种程度上是先天基因和过往几十年的家庭、学校生活所共同塑造的,并不是说改就能改,能够为了一份工作就立刻补齐的。
了解自己的性格优劣势,找寻契合长板、回避短板的机会,就是我们在选择工作时最好的选择。我们在工作上投入和消耗的,从本质上说不是时间,而是我们的能量和精力。只有找到能量和精力消耗更低的路径,才能让自己保持在低压力、低损耗状态下工作更长的时间,而不至于总是陷入过度疲惫的状态。
如果你还没有做过MBTI测试,那么不妨放下手中的书,先去做做这个测试,基于心理测试的结果再来思考一下自己究竟适合怎样的工作。
MBTI测试
1921年,心理学家卡尔·荣格(Carl Jung)发表了一套性格理论,认为性格的差异会影响到个体的判断力。他将性格的差异划分为内向型/外向型、感觉型/直觉型和思考型/情感型。
20世纪40年代,伊莎贝尔·迈尔斯(Isabel Myers)和凯瑟琳·布里格斯(Katharine Briggs)在此基础上,追加了“判断型和知觉型”,得出了今天我们所常见的MBTI模型。随着MBTI测试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得到认可,在今天,不仅很多公司在招聘的时候会考察MBTI测试的结果,而且在很多社交网站上,大家都会比较和标明自己所属的MBTI类型。
MBTI模型有四个维度,从以下角度来分析我们的认知和行动。
● 我们与世界的相互作用是如何的?内向(I)和外向(E)
● 我们下意识会留意的信息类型是如何的?感觉(S)和直觉(N)
● 我们通常如何做出决定?思考(T)和情感(F)
● 我们通常的做事方式是怎样的?判断(J)和知觉(P)
基于这四个维度中的偏向性,会交织出16个象限,我们每个人都会落在这16个象限之一。不同象限内的性格特点,会对应到一些可能适合的工作类型。比如,如果你是NT类型的人,那么从事研究与开发相关类型的工作往往更容易激发和利用你的天然优势;有一定STJ倾向的人,则更适合从事行政类,而非艺术、设计类的工作。
以我为例,我是标准的INTJ型人格。INTJ型人格被称为策划者,这类人通常是完美主义者,通过实事求是的实用主义理念和行动来追求完美的结果。他们的工作原则性强、标准高,对自己和对别人的要求都很严格。他们不会被别人的冷遇和批评所干扰,喜欢以自己的方式做事。拥有这样性格特质的人比较适合的职业是工程师、律师、医生、科学家等。
类似MBTI模型,比较常用的还有大五人格模型:外倾性(言谈、社会交往和自信的程度)、随和性(随和、合作和可信任的程度)、责任意识(对工作的责任感、可靠性、坚持不懈和成就导向)、情绪稳定性(平静、热情和安全的程度)和经验的开放性(好奇的、智慧的、有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有艺术细胞的)。这些性格理论已经广泛应用到公司招聘、人员选用过程中的心理测量、内部人才盘点和职业规划中。
需要反复强调的是,性格特质中的评分犹如人的五指,确有长短之分,但无优劣之别。无论你在MBTI模型或大五人格模型中被分到了哪一区间,这个分类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只是试图通过量表来更好地反映和认知自己的内在性格状态,从而更好地认知自己的天性是什么。
国内的教育往往“重技艺、轻天性”,所以在职业培训的过程中,我见过了太多削足适履的案例。这些同学或许确实有比较扎实的硬技能,但是相应的软实力并不匹配,于是造成了很多工作中的情绪问题。
所以,在每次培训开始前,我都会让同学先完成一遍MTBI测试或大五人格测试来认知自我,再拆解一下当下的工作内容,结合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工作内容进行匹配度的连线。如果二者能够匹配当然皆大欢喜,如果不能匹配,我就会建议同学看看新的工作岗位,以更好地自我适配。
重新认识自己的天性,了解自己的软实力,也让很多同学在完成了心理测试后,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难怪自己过往对于不同类型的工作会有天然的亲疏之分,这一情绪的差异并非源自畏难,而是写在性格基因里的不匹配。多花一点时间去了解自己,多花一点心思去追寻机会,就可以找到发挥自己技能和性格长板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