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鸟
佚名
交交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维此奄息,百夫之特。
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交交黄鸟,止于桑。谁从穆公?子车仲行。维此仲行,百夫之防。
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交交黄鸟,止于楚。谁从穆公?子车鍼虎。维此鍼虎,百夫之御。
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解读
这首诗歌出自《诗经》十五国风中的《秦风》,作于春秋中期。
“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去世之后,秦国按照当时的礼仪制度,将奄息、仲行、鍼虎三位良才殉葬,引发了秦人的同情、惋惜、哀叹与愤怒,故而创作这首《黄鸟》,以表达对“三良”的悼念和对人殉制度的不满。这首作品本质上就是一首悼亡诗。
开篇“交交黄鸟,止于棘”,运用了起兴的手法。其中的“黄鸟”即黄雀,在诗歌中常常以弱小、孤单、受人网罗的形象出现,象征着被害者的形象,比如曹植就写过一首名为《野田黄雀行》的诗,表现对朋友遭受政治迫害的同情;“交交”是黄鸟悲鸣之声,据说十分凄厉,听起来仿佛也在为逝者哀悼;“棘”是一种树,枝上多刺,果小味酸,且与“急”谐音,暗指黄鸟叫声的急迫。所以,整句诗的意思就是:黄鸟止于棘木,发出声声哀鸣。这既是通过鸟雀悲鸣的环境描写渲染哀伤情绪,也暗含着斯人离去得过于仓促之意,饱含着浓浓悲情和哀思。
于是,顺着“黄鸟止于棘木悲鸣”所生发的浓浓哀思,接下来的“谁从穆公?子车奄息。维此奄息,百夫之特”四句,就直接点明了诗歌创作的背景,是悼念奄息这样一位百里挑一的人中之英杰,不得不为秦穆公殉葬而死。《诗经》讲究“一唱三叹”,下面两段当中的“子车仲行”“子车鍼虎”与这一段意思相同,是对另两位贤良的哀悼,就不赘述了。
“临其穴,惴惴其栗”写人们来到“三良”殉葬的大坑,无不心惊胆战。可以想见,这份战栗当中,有对“三良”的惋惜,也有对落后的殉葬制度的痛恨!于是,人们的情绪在下一句中终于爆发:“彼苍者天,歼我良人”。这是直白的呐喊、质问与宣泄——“我那看着清明却不睁眼的老天爷啊!为何要让这么好的一个人死去呢!”
诗歌的最后,人们不禁发愿:“如可赎兮,人百其身!”这是对逝去的人才极大的叹惋与怀念,如果可以的话,愿意以我们百人之命,换“三良”复生,因为他们承载着大秦的希望啊!
整首诗饱含惋惜之情,满怀哀悼之意,兼有对命运多舛、世事无常和制度腐朽的不平与激愤,在《诗经》与古代悼亡诗中都是独树一帜的作品。
影话
《长安三万里》影片中引用了《黄鸟》中起兴的两句——“交交黄鸟,止于棘”,以及情感最为激烈的两句——“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应用于李白安葬、悼念朋友的场景中,体现出李白仗义、豪爽的人格,澎湃、张扬的情感,以及对于天道、人生的感慨与思考。
影片中所呈现的这段埋葬好友的情节,其实也是李白的真实经历。他与同乡吴指南一同离家漫游,后者却卒于途中,李白先将其葬于洞庭湖畔,后来又将其尸骨剃下装殓,带在身边,遵循友人的遗愿,迁葬于鄂城东。
这一行为如今看起来多少有些另类和可怕,但却像诗句中表现的一样,反映了李白的豪侠仗义、大气洒脱,体现了李白对友人的真挚感情、一诺千金,而这不正是高适心目中“知己”应有的品质吗?同时,李白那种气冲云霄、搏击命运的情怀与境界,也在这两句慨叹中,展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