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安西商会
神龙元年四月的长安登基大典,李显在各国朝拜中在太极殿登上那象征天子座椅,所不同的是在右侧帷幔后,坐着的韦氏也同样接受朝臣的朝拜。
下朝之后,朝野议论纷纷,次月魏元忠、韦安石、李怀远、唐休璟、崔玄、杨再思、祝钦明分别进入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成为宰相之职。因神龙政变中李旦统率南衙禁军,捕获韦承庆、崔神庆等张氏党羽,因功被拜为太尉、同凤阁鸾台三品,以宰相身份参预国政,并加号安国相王。李隆基封官爵平王、赐号骠骑将军,官职卫尉少卿。
长安隆兴昌商铺的后堂中,李隆基接到威海镖局的信件,原从沿海各地招募原水师逃卫的水兵和当地一些水手得知,大流求(现琉球群岛)上只有几千人,大部分是秦汉这几百年陆地逃去流民,直接派去1000名威海镖师登岛,整个群岛有牧原草场,林地,山地,面积春季阴雨多,现在登岛一千多镖师,已经搭建简易房屋,准备在东西两面各选两地建设港口,对于岛上居民,因同根同源,意见是安抚为主。威海镖局泉州分舵掌事李林功,参事谢稼轩现在常驻大流求岛。
漳州,潮州两地镖局因海夏季风高浪急,决定三月海上训练后,跟随海船两月商贸,一点一点向小琉球(今台湾)输送物资,并建立港口和城寨,移民安抚,沿海岸线设设立四个城寨,慢慢点连线,一步一步进取,并绘制岛内地形图。
李隆基对以上非常满意,各地建立文房四宝楼确实吸引不少人才,此次开拓海外建立中转航线,就有许多水文天气等,都是各地四宝楼的学士们,在组织论坛时提供许多关于海外的详细的资料以及推荐许多人才。
李隆基在潞州时就发现一刀纸是一百张,七十文一刀的是黄本纸。十八枚贞观通宝,能买一斤里脊肉,那么四斤里脊肉才能换一刀黄本纸,纸张泛黄而有异味,不凝墨。
稍微好点的本纸一刀就要四百到五百文,二十多斤的里脊肉才能换一刀,而那最好的磁青纸(黑纸抄金粉经书用的),仅仅一张就要二两五钱银子。
一斤最下等的墨,就要二百四十五贞观通宝,一只笔,就是最差的也要三十文左右。脱产供养一个读书的人,仅仅一年,就需要五千贯(五两银子)左右,
潞州屯营的农户,只有壮劳力,才能在不脱产的情况下,只能让一个孩子在屯营学里读书,而灯油更加昂贵。屯营里的孩子,大多数都是半工半读,能把蒙学读完就是好的,物质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生活不只是养孩子读书,柴米油盐酱醋茶,哪一样不要钱?李隆基当时在潞州也只能在各县招收500名学生,代为交缴纳各种费用,能通过乡试获得秀才的,才有机会参加道一级考试获取举人身份,参加科举。当时是为了解决潞州屯营笔墨纸砚奇缺情况下,开始竹子造纸,石墨制墨,没想这几年收到奇效。
因为烟云纸纸张雪白,价格公道,还有大量印刷的书籍,楼内还有大量的书籍可以阅读,四宝楼大量收集民间书籍,唐朝以楷书为官方标准字体,许多家境困苦书生官书比较好的,可以在四宝楼抄书挣一笔钱,后院有各种诗赋策论的聚会,每日都有人对后院一些诗词和国事、商事、民间、议论整理成册。可以说四宝楼在各地是非常受欢迎的,对李隆基其他雪花盐、茶、丝绸、瓷器、麻布、棉布、印染各个工坊开展产生很大推动作用,现在四宝楼可以打上李唐皇室贡品的标记
现在许多人对国号恢复李唐满怀希望,四宝楼学士们希望广开科举,招贤纳士;乡民是希望整顿吏治,轻徭薄税赋;商人则是希望清剿匪患,疏通商道;府兵们则是希望改革兵制,边疆长期驻守的士兵想回家乡,而负担不起繁重兵备则希望去除兵户籍;
总体就是希望安居乐业。
这时隆兴昌内,李隆基见到负责塞外的商行大掌柜李洛冰,大账房郭炎洲,李洛冰的商行是协调负责从洛阳运河和长安采购集结各地货物,再由驼队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李隆基当看到仅商行西域塞外就有骆驼和驽马两万多匹,镖师8000多人,沿路开设的各种商铺掌柜和伙计,护院,矿场、工坊就有近7万人时,真有震惊,这是怎么发展成这样的。
李洛冰说道:塞外矿盐有毒,仅安西区域食盐需求就是百万贯,而且丝绸、瓷器、铁器、金器、银器、铜镜、砂锅、茶叶,只要制作精美即使是长安十倍以上价格仍然供不应求,丝绸、精美瓷器、茶叶等到达安西都护府以西,其价格往往在五十倍以上,仍被大食国,勃律国、等王工贵族视争相抢夺,听说远处到达一个称为罗马的帝国,价格可比白银黄金等价。
而安西都护府内各部落和西域附属各国每年都有大量奴仆、马匹、牛、羊和商队换取粮食、茶叶、铁器,食盐等,一斗雪花盐能换两匹骏马,一口砂锅可换三只羊,一块砖茶可换两头牛。可以换商行在一些地方发现矿藏,几乎能以极低物品换取一大片土地。西域各国稀有动物和鸟类、植物、皮货、药材、香料、珠宝首饰等运回长安,利润几乎可以翻上几番。特别是马匹,一匹优良骏马,长安能买到十万贯以上(一百两以上)。
还有葡萄、核桃、胡萝卜、胡椒、胡豆、波菜(又称为波斯菜)、黄瓜(汉时称胡瓜)、石榴等,已经开始在潞州尝试种植,并在安西都护府于西州交河城圈了一大片土地,模仿潞州屯营,设立六座屯营,种植棉花、葡萄。
李隆基安有些迷糊了,历史上贞观期间,西突厥属地伊吾(今新疆哈密)城主举所属七城内附置地西伊州,随后唐在扫平高昌国(今新疆鄯善、吐鲁番两县地)是中原王朝通向天山南北路的出口,古代中西交通的要道。国王麴氏原为兰州汉人,高昌在政治、文化各方面都模仿和学习中原王朝,经济、文化水平较高。“厥(其)土良沃,谷麦岁再熟,有葡萄酒,宜五果,有草名白叠(棉花),国人采其花,织以为布。有文字,知书计”。人口三万七千余,有兵一万余人。
后灭焉耆国焉耆国(国都在今新疆焉耆西南四十里城市附近)再灭龟兹国龟兹国(在今新疆库车县一带)在焉耆之西,“有城郭屋宇,耕田畜牧为业”,“学胡书及婆罗门书、算计之事,尤重佛法”,“有良马、封牛(一种高背的大牛),饶葡萄酒”。矿产丰富,是我国最早用煤冶铁的地区之一政府为加强对西域地区的管理,设置龟兹镇。后西域各国见大唐不可敌,纷纷降拜大唐,太宗设立安西大都护府的四个军镇。最初设在龟兹(今库车)、焉耆、于阗(今和田)和疏勒(今喀什)四个设置都督府的地方。
高宗咸亨元年(670)四月,吐蕃陷西域十八州,又与于阗袭陷龟兹拨换城,高宗下令罢龟兹、于阗、焉耆、疏勘四镇。焉耆、于阗、疏勒四个军镇,统属于安西都护府,称为“安西四镇”。
高宗调露元年(679),西突厥连合吐蕃侵逼安西,吏部侍郎裴行俭乘送波斯质子归国之便,途经西州,“召四镇诸胡酋长”以畋猎为名率道西进,猝至西突厥部落,擒其可汗阿史那都支及其别帅李遮匐而归,留副使王方翼于安西,使筑碎叶城(故址在前苏联吉尔吉斯北部托克马克附近),“乃以碎叶、龟兹、于阗、疏勒为四镇(元龟九六七)。与前异者用碎叶代焉耆”。至此,碎叶始为四镇之一。此为四镇二置之始未。
高宗永隆元年(680)七月,吐蕃陷龟兹、疏勒等四镇,“会东突厥离唐独立,北方多难,无暇西顾,武后垂拱二年(686)又弃安西。武后长寿元年(692),西州都督唐休璟请复取龟兹、于阗、疏勒、碎叶四镇,命王孝杰、阿史那忠节率兵击吐番,大败之,复取四镇,置安西都护府于龟兹,发兵戍之。是为四镇之三置。
是时四镇仍有碎叶而无焉耆。武后圣历二年(699),西突厥突骑施首领乌质勒移衙碎叶,其子娑葛继立,攻陷安西,四镇路绝。后唐赦其罪,册为十四姓可汗,赐名守忠。守忠死,部将苏禄为酋长。
李隆基问道:“在潞州时,塞外商贸主要集中在朝廷开设的互市,后来组织商队开始进入草原,信息不畅,一切事物皆由各大掌柜和各队掌柜自行决断,是什么原因成为这样结果?”
大账房郭炎洲说道:“西域苦,苦在没有大唐。西域三十六国,有龟兹、焉耆、若羌、楼兰、精绝、且末、小宛、戎卢、弥、渠勒、皮山、西夜、蒲犁、依耐、莎车、疏勒、尉头、温宿、尉犁、姑墨、卑陆、乌贪訾、卑陆后国、单桓、蒲类、蒲类后国、西且弥、劫国、狐胡、山国、车师前国、车师后国、车师尉都国、车师后城国等国,除此之外还有乌孙、大宛、安息、大月氏、康居、浩罕、坎巨提、乌弋山离等十几西域国。
各国相互攻伐,争夺草原牧场,内部派系争斗,后被突厥侵占,成为奴仆国,突厥人可以肆意杀戮、抢夺各国牲口、女子,并强迫各国男子参加突厥抢掠各地,并要每年要缴纳各种畜牧,女子,奴仆贡品。后太宗击败西突厥,设安西都护府,四镇镇守西域,和西边各国商道畅通,大唐丝绸、瓷器、茶叶、金银饰品等和西域各国香料、良马、牛、羊、一些矿产都能大唐进行贸易。整个西域形成三条商道,西域各国也跟随商业繁荣,百姓安居,人口增长,并有大唐农业技术和水利技术传播,西域各地田地产量也在增长,后朝堂动荡,西域也成了随波之叶。
可西域不可缺少食盐、麻布、茶叶、砂锅、瓷器,特别是一些针头、线、铁器各种制品等这些都是西域自己不能生产的,西域各国的马匹、牛、羊又卖不出去,许多牧民只能每日裹着兽皮,用石头凿锅,木头制勺,如野人一般。边疆互市只有各国贵族能够参与,而且远离西域近有百里,远有千里。路途遥远,路况不明,路上折损严重。”
李隆基突然明白了:“这就是当时雪花盐出现后,为什么塞外安西商行要在盐州(今宁夏)、丰州(今包头鄂尔多斯)、宥州(陕西榆林)开设盐场,当时很急切,并且可是拿走近三成汇集到东都的商货,还有大工匠马衡宇生产四轮骆车!”
李洛冰道:“郎君说的对,有驼队和四轮马车,再加上镖师组成的商队,既保证路上物资安全,也保证一路上能携带大量商品,进入沙漠边缘,商队的木匠加宽车轮宽度,采用空心双层榫卯结构,使车轮可以在沙地行驶,并且发现车厢也采取空心制作中间塞入牧草,车厢可以冬保暖,夏凉爽。”
李隆基看到那车架的样图,其实就是一个变成两个轮子,两轮之间增加横木,有点像滚桶形状,应该说开放思想,就是创新,再缠上麻绳牧草,和后世卡车轮胎有点像。
“应该给这工匠奖励,高大宽轮毂加上麻绳牧草既减少颠簸也使在草原上沙地不至于陷入,当奖励。”李隆基很高兴,正色道“现在安西四镇名义仍归大唐管辖,实际控制人是突厥人,安西四镇自唐建国70年几经易手,孤想设立安西总会,总体掌握西域商贸,两位觉得如何?”
李洛冰和郭炎州相互看了一眼,“郎君、吾等愿效犬马之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