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大唐帝国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2章 篡改的儒学

高力士是李隆基贴身太监,内侍总管。李隆基出生,他六岁就跟身边,陪读,骑射、习武可能比李隆基还要优秀。是什么让他如此心甘情愿服侍着李隆基,是礼法?还是人性如此。

李隆基把桌上的书卷放好,明天准备誊抄一遍。吩咐高力士后院书房除了李婉蓉和高力士,其余人均不许进入。

夜深了,看着窗上隐约透过的月光,李隆基却无法入睡。唐朝以道家治国,可从今夜可以看出处处透露着儒家礼仪规范,尊贵卑贱;法家的律法要严,执法无情,必须遵从;还有道是什么?今夜如此变化,也是顺应道的规律吗?为什么唐之后各朝都选择儒学治国。暂且不说占领唐之后的五代十国,后金、夏,蒙古帝国元朝。

后期汉人建立的宋朝是个另类的王朝,因为唐朝的藩镇割据,再加上赵匡义本身就是谋权篡位,所以在宋朝建立之初,为防止有人篡夺皇权,“开创了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另外赵匡义之所以能被皇袍加身,是得到五代十国地方贵族的支持。

因此宋朝开国之初就有强大的贵族和严重的土地兼并,而且为了补偿那些被剥夺兵权的功臣,朝廷还允许他们无限制的兼并土地。

自汉末到宋初1000多年以来,王朝都是灭亡于土地兼并,宋朝俨然就是破罐子破摔的架势,因为宋朝打压武将,重文轻武,所以在外交上频繁受挫。宋朝的士族强大,土地兼并厉害,财政常年入不敷出。

到了第四位皇帝宋仁宗时期,就逼出一场历代王朝后期才出现的变法“庆历新政”。变法的目的是为了强国,清理奸商和贵族,但执行变法的人却却还是这些奸商和贵族,对于既得利益的食利阶级来说。既然不能让变法完成,那就要改变天下百姓的想法。不要一天天老想着变法,对于改革者来说对于变法不能完成,那还得寻找其他救国的方法。

于是到了庆历新政后期。天下精英一致认为,大宋之所以贫弱,是大宋的思想出了问题,思想贫弱。是因为从汉朝流传下来的儒家并不是真正的儒家,要打破常规,重新定义儒家思想!所以就出现了宋朝精英(官员)阶级修改的儒家,官员精英想改变问题,既得利益的食利阶级却想掩盖问题,所以到具体实行者就变了味道。

北宋时期儒家因此开创了两个全新的学派,分别是理学和心学。理学又分为新学、廉学、关学、洛学、蜀学。心学分为闵学、赘学、陆王新学.....等等,

陆王心学,(陆九渊是心学开创者,后王阳明继承发扬了新学)所以称为“陆王心学”陆九渊认为宇宙本源是“理”。这个理是道理,也可以理解成事物的本质和原理,不同的人看待事物都有自己不同的想法,不同的个体解读事物都有自己不同的角度,这就叫“心即理”。你内心的想法决定了事物的本质。

而闵学则认为正好与之相反,闵学就是(程朱理学,代表人物二程朱熹),在朱熹看来,宇宙的本源也是“理”,比如说太阳的东升西落,河水的从高到低,但是这种理却属于一种天地规则,它不会因人的好恶而转移,这就叫“天理”。

心学认为我们要探知事物的本质,就要“知行合一”去改变个体内心的想法。

理学认为我们要探知事物的本源,就要“格物致知”去研究那些具体的事物。

北宋时期的儒学融合佛、道、以及先秦名家、墨家的思想,确实出现较大的进步。心学成为了哲学思想,理学则具备了科学观念。

另外在程朱理学中还有一条重要思想叫做“存天理,去人欲。其实是庄子“清静无为,顺应天理”。天理指的自然规则,人欲不是人的欲望,而是违背天理自然规则的欲望。什么人有违背天理自然规则的欲望,首先排除不具备条件的底层百姓,那就是“世家大族”,“贵族豪门”“王侯将相”他们有,因此朱熹遭到宋朝贵族的构陷,最终郁郁而终,可能连他自己都没有想到,在他去世不久。

宋理宗直接将他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注释合并为四书,并列为科学考试的必读书目。这时候的理学是种进步,后期为什么变成禁锢百姓思想的工具?

如果皇权和既得利益的食利阶级垄断这门学说的解释权,那不管学说本身是好是坏,最终都会变成一种工具。因为他们不需要创新,只需要一个包装。

明朝朱元璋虽然是从底层做起,但他从脱离底层的那一刻起,和底层就没有任何关系了。

在明朝建立之初,同样延续以程朱理学为主的治国方针,但这个理学又不是宋朝的理学,在公元1720年,朱元璋在《孟子》一书中看到“君之视臣为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章句。

朱元璋将孟子移出孔庙,又下令让学士刘三吾等人删除《孟子:尽心篇》中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以及《离娄篇》中的“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心也。”还有《万章篇》的“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删到最后只有170多条,凡是挑战皇权统统删掉。如此,在明朝初期儒生还有点血性,到了明末时期已经被消耗殆尽。

同样到之后的清朝,在这方面有过之无不及,元朝编了个《二十四孝》,清朝搞出个《弟子规》,这已经完全没有了儒家的思想。所以鲁迅说:我翻开历史一查,这里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天,才从字缝里看出满本上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成熟明朝中后期的《西游记》,截稿满清时《红楼梦》,不都是阐述这种吃人的过程吗?西游中的仙魔追求长生,南京城的勋贵追求财权,那些大陆金仙的命还不够长吗?那些勋贵的财还不够多吗?当然够,但他们还想要更多。从哪里要,从别人身上要,采食他人寿命,掠夺他人的财富,把他人的现在,未来,他人的这一辈子的时间都吃的干干净净,这不就是在吃人吗?

面对这个状况,普通百姓在干什么?在焚香膜拜,在祈祷上天,殊不知九天之上的蟠桃会求的就是长寿,西天书阁内的经书需要额外付费,如果说明清之前的思想斗争是皇权争夺对儒家是解释权。

明清时期就是皇权和天下的斗争,他们利用禁锢和压迫的方式帅选出一批儒生里的下流。然后下流再传下流,下流再传下流,最后得胜这批人已经丢失华夏儒家思想,彻底沦为帝王的傀儡。

这是某个思想问题吗?当然不是,他们的观念也曾超越过时代,例如明末清初黄冲洗就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倡导人们限制皇权,反对重农抑商的思想,以及同时期的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批判家天下的君主专制,要注重国计民生的实学。

明朝后期的李志看到资本主义的萌芽后,提倡人们寻找一条与宋明理学不同的“道”,64岁高龄写下《焚书》之所以起名《焚书》是因为知道这本书必定给他带来杀身之祸。在书中。批判了,封建理学的重男轻女,重农抑商,假道学,社会腐败,贪官污吏字字针对帝王的皇权统治,要求统治者解放人的天性,设立自由市场,这就有了现代人的思想基础,结果被人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逮捕,用烈火焚烧他的《焚书》。在临行前“壮士不忘在沟壑,烈士不忘丧其元。”随后以剃发为由,夺过剃刀割喉自尽,这些人无一例外都是儒学者。

所以刻在明清百姓心中的到底是儒家思想?还是其他什么东西?他们所想的到底是自己要想的?还是别人让他们要想的?

李隆基想到了《庄子·逍遥游》开篇写到: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意思是:遥远北方,不见太阳,天黑水暗,叫作北冥。北冥有鱼。名鲲,从头到尾几千里长,没法丈量。鲲变成鸟,名鹏,背脊几千里长,没法丈量。鹏努力飞起来,翅膀好像天际的云,鹏这种鸟,平时浮游海上,每到海水徊流成大漩之年,便要凭藉水势升空,迁飞到南冥去。南冥在遥远南方,不见太阳,天黑水暗,同北冥一样的是海洋。

齐国有人,名谐,专门搜集怪事。谐先生是这样说的:“鹏迁飞到南冥去哟;必须凭藉水势,努力拍打翅膀,划水三千里,才可能升空。升空脱离海面以后,还得一圈圈的盘旋,搅动大气成一柱龙卷风,把自己抬升到九万里的高空,才可能启程向南方飞去。南飞航程遥远,又得藉助于夏季台风的推送哟。”

后有: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意思是:谁能够做到绝对的无所待呢?若有人能洞察宇宙万物的真相与本质,依靠着大自然的规律,掌握了天地间的阴气、阳气、风气、雨气、晦气、明气这六气的变化,从而利用这六气、获得无穷的生命力,长存不死,那么他还需要做什么呢,他是绝对的无所待了。他到底是怎样的人?就本体而言,他是至人,遗弃了自身的至人。就功用而言,他是神人,混灭了业绩的神人。就声名而言,他是垒人,消亡了称号的圣人。他是三位一体。

李隆基真想自己就变成那只鲲,借风而起,或者变成那三位一体的圣人,洞悉宇宙万物的真相与本质,也许真能做到“道的无为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