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国朝五权
郝洽的庭院是四进院,李隆基是贵客,自然是到后堂,前厅王府护卫们大部分留在此地。
路过中庭花园,看见一女子在荡着秋千,后面一小小丫环轻轻推着,如银铃般的嬉戏之声传来。
郝洽行礼道:“是老朽闺女”“书萱,过来见过郡王郎。”
秋千上的姑娘扭头,赶忙停下,轻轻走来将要行礼。
李隆基不待行礼,直接道:“免礼,想不到在此处又见面了。”
郝洽惊奇:“你们见过。”郝书萱脸一红道:“大人,上次,婉凝带我去参加诗会,见过。”李隆基点头。
郝洽笑道:“闺女自幼在私塾习读,粗通文墨,惊扰殿下之处莫要怪罪。”
李隆基笑道:“诗词交流只在探讨,郝郎君不必在意。”
郝洽彬彬有礼的请李隆基入内:“请!”
李隆基伸手:“郝郎君是主人家,您请。”
郝洽也不客套,自顾自引着李隆基来到正堂。
吩咐丫环煮茶,堂内布置简朴干净,不显奢华,却也别具一格。
郝洽开门见山道:“殿下,到潞州两年,实施德政,善待百姓打击恶霸贪官,繁荣商贸,注重手工技能,其志高远。”
李隆基唰的愣住了,不免对看了郝洽两眼。郝洽道:“前几月看到殿下写的一篇“乱世黎民血泪”乱世之乱,起因在太平,问策天下,郝某不才,愿探讨一二。”
李隆基行礼道:“郝郎君有意,李某求之不得,还望不吝赐教。”
“好!汝之贤,天下之幸!”
郝洽盯着李隆基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道远。”
李隆基正色:“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郝洽满意点头,继续道:“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李隆基还其道:“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郝洽猛地抬头,痴痴的看着李隆基,眼中那欣赏之色,简直溢于言表!
行礼道:“殿下,有大志也”
郝洽道:“吾是睿宗皇帝的朝议郎”
李隆基震惊,赶紧起身给对方一个无比郑重行礼,睿宗皇帝是李旦,李旦是李隆基的父亲,朝议郎是文散官,正六品,有参与议论朝政职权。
郝洽还礼:“当年武帝圣衷独断废掉中宗,扶立睿宗,“自是太后常御紫宸殿,施惨紫帐以视朝”临朝称天后。改东都为神都,改易旗帜、服饰的颜色,改易政府各部门的名称和官名,任用侄儿武承嗣为宰相,追封武氏五代祖为王。变更着唐廷的祖宗成法,使“唐宗室人人自危,众心愤惋”。”
“中宗被废后数月,发生了以英国公徐敬业为首的扬州武装叛乱。这次叛乱虽然很快被平定,但它使武则天感到宫廷内外反对派的潜在势力依然强大。于是,大开告密之门,重用酷吏,采取高压手段,打击反对派势力,屠杀持反对意见的官员。”
“有李唐宗室在,是武则天称帝的主要障碍,武则天对李唐宗室的打击残酷。诛杀李唐宗室的事件迭起,至武则天称帝之前,唐高祖、太宗、高宗三代皇帝的皇子,除武则天自己生的李显(中宗)和李旦(睿宗)以外,其余在世的全部被杀。唐之宗室殆尽矣。”
郝洽对李隆基下跪行礼:“吾无力匡扶李唐,辞官回乡。
“殿下胸怀大志,今天下李显虽为太子,但武帝命太子、相王、太平公主与武攸暨等为誓文,告天地于明堂,铭之铁券,藏于史馆。”
“若不能清除朝堂武姓势力,就是武姓日后不能夺权,但也将陷入党争旋涡。也许会有人以“恢复周朝,迎回武帝”起兵,天下将陷于兵祸。”
这段话,简直道出了李隆基的心坎上,眼神渐渐明亮,看着郝洽的目光愈加赞赏。
李隆基明白他是士大夫,他要面对的是无数的政治抨击,无数的皇储拉拢,在这种情况下,能保持公正不移的心,是很困难的!
穿越而来李隆基知道,只要历史进程不变,那天会来临。
“说的好!吾等当以此为志向!”李隆基郑重道“可当今天下,郝郎君有何见解,可畅谈。”
郝洽不住捋须,他知道,当年唐天后尝召诸皇孙坐于殿上,观其嬉戏,取竺西国所贡玉环钏杯盘列于前后,纵令争取,以观其志。莫不奔竞,厚有所获,独玄宗端坐,略不为动。后大奇之,抚其背曰:“此儿当为太平天子。”赐予玉龙子。
如今虽十几年已过,恍如隔世,当然有一种不一样的感觉!
李隆基继续问道:“自武周改国号以来,武帝以强兵震慑天下,九州震动,共铸天枢下,如今虽有边患,但百姓安居,此何以为?”郝洽笑笑:“殿下不知也无妨,此为政事,看其根本,确实有些难。”郝洽还以为李隆基不懂得这些国家大事。
这其实算不得什么大问题,不仅古人云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李隆基这些年大都幽禁在京城,思考不了这些国家大事,丝毫不奇怪,只要加以引导就行。
李隆基略微沉思一番,又有些无奈的叹口气。
郝洽道:“老夫以名节起誓,绝不是告密小人,即便事发,老夫愿一力承当所有后果,也不会责怪于殿下!”
让士大夫以名节为誓,这很难得!
李隆基摇头:“郝郎君尽管说来,祖父太宗皇帝设立三省,就是要听言纳谏,从谏如流。
郝洽思索道:“自夏、商、周、春秋战国,秦的都是各地诸侯贵族轮流当皇帝,汉朝刘邦以布衣成为天子,为防止诸侯贵族造反,继承秦制,不再册封各地诸侯国,以郡县制形成统一管理。汉代选官依靠乡举里选,也就是乡里推举人才。这样的做法符合民意,且能最大范围的选举人才为国效力,但是弊端是当时竹简,木简书籍手抄书籍很难普及,拥有书籍和书籍注释权的是各地贵族(包含经历战乱落魄寒门贵族),一但被推举为官,为稳固自己的利益,就会形成官员相互举荐各自子女为官,逐渐成为怀有私心的官僚势力集团,被举荐的都是他们的子弟。形成士族世家门阀,一但垄断官员体系,就有拥有左右朝政,废立皇帝权利。
皇帝无力掌握国家和军队,各地世家门阀相互攻伐,在三国、晋朝时,门阀士族崛起,在战乱中,这些门阀士族建立了私人武装来自保,四百年动乱逐步形成由五望七姓氏族门阀组成的八大柱国,十二大将军,共计二十八个门阀士族组成的,他们各自还有附庸的小家族。他们以均田制,府兵制为基础,瓜分了北周所有的土地,人口,军队和财富。府兵制,最重要的特点是兵农合一,府兵平时为耕种土地的农民,战时为从军打仗士兵!加上均田制按人口收税,把人绑在了土地上,
这样就形成了门阀士族经济军事集团,他们高度自立,却又彼此通婚,联合在一起,就是谋求最大的利益。也就说,北周,其实是由二十八个氏族门阀家族,联合组成的王朝,王朝资源,不管是军队还是财富,不是集中在皇帝手中,而是分别掌握在二十个氏族门阀家族手中。
所以,士族门阀,有能力废立皇帝。这也就是魏晋南北朝时,人们常说的,一家一姓,可以让王朝更迭!
太祖李渊太原起兵建立李唐,开始也是以门阀贵族为主导的,贵族统治王朝。
为了防止氏族门阀一家一姓,刻以让王朝更迭,太宗皇帝李世民大力发展造纸和雕版印刷,使各类书籍大量增发,延续隋朝科举制度,选拔天下人才。可贞观一年,八月九日,突厥人南下,八月30日,突爵人退兵,,突爵人在关中地区,十几万大军,烧杀抢掠了足足超过20多天!
当时中央卫军正在长江以南清剿隋朝余党,长安几乎无军士,突厥长驱直入时,世家门阀也是听之任之,作壁上观,手中无兵,只能任由突厥人肆虐,最后还得赔款。太宗为此咬牙签订渭水之盟。
泱泱大唐,竟然被突爵人逼到这种地步,一个皇帝竟然在自己的都城被人逼着签下了城下之盟,这比刘邦还丢人吧!为什么?“还不就是太宗皇帝李世民调动不了大唐的氏族门阀兵!没有兵,他想要跟突爵人死磕都没办法,所以只能忍。
可是谁想过是谁给突厥报信长安空虚,又是谁轻易放突厥进入玉门关和雁门关,进入关中,威胁长安。
“太宗皇帝一生都在努力,要打破世家门阀对于对于选官权力的垄断!
李唐设六学,科考面向天下读书人,但是最后的改革是,童生入学需要县丞以上官员举荐,才能考取秀才,秀才需要州府别驾,刺史以上官员举荐才能进京参加科举。使各地读书人不得投行各个世家门阀门下。
唐设“二馆六书院”弘文馆、崇文馆招收皇亲、一品大臣的子孙;国子书院收三品以上文武官员的子孙;太学书院收五品以上文武官员的子孙;四门学院收七品以上文武官员的子孙;书学、数学、律学则收八品以下子孙及庶人通读学者。形成科举士子要想向上晋升,只能投身氏族门阀之下。
而唐律有规定:非“二馆”学生,不得进入三省任侍郎以上职位。非“国子书院”“太学书院”学生不得担任文武五品以上官员。非“四门书院”学生不得担任七品以上文武官员。
这就使士族门阀贵族仍然掌握了朝堂七品以上全部官员。臣当年也是考进士策问获得高宗皇帝赏识,成为中书省七品主书,后成为国子监助教、中书朝议郎职位。
隋朝战乱后,大唐初立,大量田地荒芜,太宗皇帝(李世民)实行均田制,建立府兵制,折冲府归属中央直接掌控,才使皇帝掌握府兵调动权利。
但李唐开创之初均的是世家门阀以及豪族之外的土地。轻徭薄赋,使民力和国力大增,但如今已建国70余年,人丁已是建国初年的3倍有余。氏族门阀隐匿人口,商业上官商勾结偷税漏税!土地拥有免税特权,通过各种手段,豢养家丁,兼并土地,这就造成皇帝权利丧失。
“1.现在的投身科举制度,让世家门阀把持选官的权力。“这就代表着皇帝丧失了选拔官员的权力。
“2.世家门阀兼并土地土地,隐匿的人口,逃税漏税。“这代表着皇帝对唐朝财权的丧失。
“3.官员选拔权利丢失,使氏族门阀掌握否决皇帝侵害氏族门阀利益的决策权,。“这就代表着皇帝对于最高决策权的丧失。
“4.氏族门阀官员把持朝政,门阀集团为太子顾命大臣,权力超越了太子。“这就代表了未来太子对于执政权的丧失。”
“5.渭水之盟,世家门阀隔岸观火,按兵不动,以至于李唐被突厥人洗劫空了国库。太宗虽然改革均田制与府兵制,但土地兼并没有能力去控制,被均田制和府兵制捆绑的军队。一但失去土地的府兵,这就代表了皇帝对于军队掌控权的丧失!
“综上所述。一个皇帝最重要的五项权利:财权,选官权,军权,决策权,执政权!
穿越而来李隆基当然明白:“隋唐两朝皇帝一生都在努力,要打破世家门阀对于对于官权的垄断!
隋唐皇帝也因此开始极力拉拢平民并与之结盟,对贵族实行进一步打击,这也使得贵族社会结构性的瓦解变成了一种不可逆的过程。此后,中国开始逐步进入平民社会。然而,这样的过程是相对缓慢的,在朝堂的官僚体制中还是有相当数量的老牌贵族世家身居要职,这里并不是说平民无能,而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知识的传播途径有限,大量的典籍仍是贵族社会身份的象征。只要有足够多的平民能够读得起书,才能使更多的平民步入朝堂与老牌贵族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