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尚书台侍郎
士人们会招致最终惨败的结果,让世人实在是难以想到。
更让他们没想到的是,在此之前一向畏手畏脚,好似莫不关心朝政的宦官们却像是开挂了一般。
目标明确。
年幼的小皇帝。
乳母赵娆。
太后窦妙。
乃至尚书台主官尚书令。
以印,玺,符,节等诸多象征皇权的武器握在手中。
以尚书台出矫诏。
袁绍既然参与到其中,身为李膺学生的他,若是士人遭遇惨败。
他也逃脱不了干系。
哪怕他身后站着一颗参天大树,汝南袁氏。
面对定要连根拔起士人斗争的宦官们,可不会看重那些士人们争相传颂的经学大家。
袁氏也不会选择得罪正值如日中天的宦官。
相反,若宦官要开罪袁绍。
他很有理由相信。
袁氏一族会毫不犹豫的就将自己送出去背锅。
断臂之痛与整族覆灭,袁氏看的很清楚。
更何况,袁基并未下场。
这才是关键。
一个庶子,生来不就是被家族当做棋子的吗?
面对这种局面,袁绍自然不能坐视士人们的失败。
留在太傅府内。
虽然全国各地的奏章都会呈到此处,以供太傅翻阅,其中自然会了解到数之不尽的信息来源。
但这远远不够。
又或者说最重要的一环,宦官们计划周密的环节,已经被狡诈的宦官们遮蔽了起来。
而这,便是出自尚书台的诏令。
对于他而言,这场豪赌涉及的方方面面已经足矣让任何人不敢轻易下场。
动辄便是族灭的恐怖后果,同时带来的也是滔天的声望。
袁绍需要的便是在这场争斗中获得压倒性的胜利,最不济,也要与使得士人们不再畏惧宦官谈之色变。
此举虽然异常艰难,但对于这席卷全国的一次政变而言,谁能够获胜便意味着可以重新掌握着这大汉权势。
袁绍在其中,可能会是扮演着冲锋号角的那一员,也或许会是隐居幕后的操盘者。
但无论如何,袁绍最起码要在这次政变中获得足够大的利益。
既然入局其中,眼光自然就要放的长远些。
这大汉已经愚昧不可及身为掌权者的汉灵帝有心改变,但也仅仅只是有心,却从未选择真真切切的去选择改变。
鸿都门学。
卖官鬻爵。
西园八校尉。
等种种。
袁绍现在想要快速发家致富,便意味着要走一条看起来很明亮的捷径。
这条捷径脱离了袁氏。
脱离了老师李膺。
脱离了太傅陈蕃。
袁绍的野望可不会止于眼前。
对这个大汉已经糟糕透顶的他,心里的心思倒是变得活络起来。
只是目前还远未到那个局面。
在此之前,能够获得滔天名望也就意味着在未来的路就会好走许多。
而第一步。
能够出仕尚书台,掌握其中第一手信息的身份,便是逆转濒临破灭的开端。
太傅不明白为何要舍近求远,自己的太傅府已具录尚书事的职权,可以开府录事,征召官吏,以辅佐皇帝。
如此近水楼台,怎会选择去往已不复往日昌盛的尚书台。
但他也不去深究,正如袁绍所言。
说起来,他所安排的诸多官吏各行各业都有涉及,反倒是这个尚书台倒是无人问津。
这个尚书台原身出自少府内,职权颇多。
其中皇帝诏令多出自其中,自武帝以来,为加强皇帝手中的权利可以集中,使得三公九卿的职权逐渐降低,尚书台便逐渐走到了台前。
这个最开始推出时全赖当时的丞相权利过大,一度使得大汉百姓只知丞相姓甚名谁,却不知如今当今皇帝名讳,从而迫使皇帝不得已从中另外设立一个机构。
而当从少府中剥离出独成一机构时,才是这尚书台真正展现权利的开始。
大事小事,凡皇帝想好的安排,都会通过尚书台上下各级运作,进而通过一纸诏书颁布天下。
以往时尚书台的长官为尚书令,佚比仅千石,但能够“出纳王命,政赋四海”,统辖朝廷主要政务。
诸如选举任用,考课官吏,刑狱诛赏,监督公卿等,渐次成为尚书台的合法权力。
如今,伴随着三公权利日渐削弱,徒留虚名,丞相之位也不复存在。
尚书台可以直达皇帝,政令下辖四海的缘故,又遭皇帝忌惮。
于是,尚书台的作用伴随着时间的流逝,也渐渐没落。
如今,谁能加衔录尚书事开府,方才算作真正的执掌权利核心。
故,陈蕃对于袁绍想要前往尚书台的举动有些疑惑。
“刘长史,且写一封诏令,便说老夫渐觉尚书台无青壮德才之人,故遣汝南袁绍特往赴任。”
陈蕃稍稍思索,随即又开口道:“尚书台今缺侍郎,本初可愿往?”
袁绍点头应道,正合心意。
“那是自然,学生不敢奢求太多,侍郎已心满意足了。”
陈蕃继续开口道:“侍郎佚不过四百石。”
“尚书台佚方千石,老夫有心想为你谋一千石官位,奈何尚书台位卑权重。”
袁绍对此心知肚明,但出仕尚书台方才是他所求,至于俸禄,聊胜于无。
“学生还有一事相求。”
袁绍拱手,面色犹豫,欲言又止。
陈蕃挥挥手道:“但说无妨。”
“不知学生可否再招两位才学之士,随我一同入尚书台。”
袁绍低声小心翼翼道。
“其才学与你相比又待如何?”
“十倍于我!”袁绍斩钉截铁道。
对于他的这番话,袁绍自觉没有丝毫夸大。
这两人的才识,智谋皆为当世一绝,只是碍于当前上升通道被有心之人牢牢把控故不得入仕。
而现在,自己尚且有着微薄之力,对于这种可以壮大自身声势的行为,袁绍历来是不留余力的支持。
“这玩笑话切莫再言,老夫既许你千石官位未曾应诺,便是以此为你开一次后门。”
陈蕃笑着摆手。
对于袁绍所言之十倍于他的言论,只当时玩笑话并未在意。
反正,尚书台如今职责本就宽松,平日里无非就是翻阅翻阅资料,替皇帝陛下下发诏令。
而现在皇帝年幼,大汉之事尽皆到了自己的太傅府。
尚书台就如一个空壳子而已。
袁绍却是一脸正色的摇头反驳道:“学生并未说假,此二人皆智谋超绝之辈,一身才学足矣压我十倍有余,若非如此,学生也不敢于太傅前进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