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门古寺
从古都西安西行,经咸阳走古道,从“宛转蛾眉马前死”的兴平马嵬坡到长宁(东扶风),眼见得前面就是武功县城,但真要走却要走上大半天。下坡过沟再上坡,就可以看到西北方向高耸入云的法门寺真身宝塔了,边走边说边看,猛地到一大塬边,向下一看,扶风县城到了——这就是古代丝绸之路行人所谓“想死的武功,猛到的扶风”的真实境况。由扶风县城向北10公里,就是法门镇,法门寺明代真身宝塔矗立镇上。远近流传的民谣这么唱道:“法门镇,法门寺,把天磨得咯吱吱;法门寺,法门塔,离天只有丈七八……”
法门寺所在的扶风县,地处黄土高原南缘渭河平原中西部,位于陕西省中部偏西,在西安市和宝鸡市之间。法门寺居于扶风县北部,北倚乔山山脉。乔山在这里东西展开,形成中、西、东三观山,三山分别建有龙泉寺、凤泉寺和马泉寺。由宝塔南眺,秦岭主峰太白山遥遥在望,其间,滔滔渭河、潺潺水由西而东蜿蜒流过。唐人赞颂法门寺“面太白而千叠云屏,枕清渭而一条翠带”,真可谓一语道尽古寺古塔的地理形胜。
近代以来的法门镇是个平常的北方小镇。镇的东北,美阳河冲出了七八十米深的大沟顺势而下,经大北巷、东堡子,向东南流入水。法门寺在法门镇的中心,南北长约300米,东西宽约50米。老山门临街,向东200米是老街道,再向东300米经东堡子就到了美阳河;向南300米是扶风县入永寿县的官道。老街道之北有韩(愈)文公祠、城隍庙,街南有五彩斑斓的戏楼。向西就是法门镇居民集聚居住之所。
法门寺入山门沿中轴线行进百米到罗汉(铜佛)殿,殿后就是明代砖塔,塔后是三开间大雄宝殿。东西山墙建有耳房,为法师们的居所。殿前是一片较大的平地,几棵参天的大楸树、大椿树遮盖了殿前空地,显出了幽静和恬淡。寺院东边的卧佛殿十分广阔,卧佛很大,仅他的耳朵里边就能容纳四五个人。另外,还有九子母殿等建筑,规模不小。除此之外,引人注目的是大雄宝殿前南北通道上那块80厘米见方的青色大理石,上有两个膝盖窝,这便是法门寺方圆百里妇孺皆知的明朝民女宋巧姣下跪之石。
〇宋巧姣告状跪石
〇民国时期的法门寺平面图
相传明正德年间,宋巧姣受人陷害入狱,时逢皇太后来法门寺降香,宋巧姣冒死御前告状,陈诉冤情。皇太后被宋巧姣的勇敢和刚烈所感,就命随驾的宦官刘瑾在法门寺中复审此案,惩办凶手。此事虽系传说,于正史无考,下跪石亦可能是后人穿凿附会之举,但据此而演绎的戏曲《法门寺》却影响极大,京剧、桂剧、昆剧诸多剧种都有演唱,而尤以秦腔最盛。但是,地处西北一隅的名刹法门寺却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人们逐渐淡忘了。
〇法门寺明代真身宝塔
罗汉殿后的法门寺真身宝塔为明代重建的砖塔。塔高50多米,飞檐斗拱,庄严肃穆。巨大的宝珠铜顶,乌黑发亮,异常耀眼。民间传说,这宝珠是当年唐朝大将尉迟敬德背上去的。塔基1米多高,20米见方,有围栏,南上北下两通阶梯。宝塔的第一层只有向南的一个门洞,内供铜佛,不可登塔。砖塔八棱十二层,层层檐角都挂有风铃,风动铃响,清脆悦耳。二层以上每层四面各有一个佛龛,内供佛像和佛经,外置铁网以防飞鸟进入。当地有民谣唱道:“十二层,八棱子,八十九个窑(龛)门子。”千百年来,方圆数百里的老百姓虔诚地相信,这雄伟庄严的法门寺真身宝塔护佑着周原大地上世世代代的苍生。
宝塔的第一层四面顶上镶嵌着巨大的石匾,字大如斗,朴拙雄健。正东为“浮屠耀日”,正北为“美阳重镇”,正西为“舍利飞霞”,正南为塔门,上书“真身宝塔”。多少年来,无数的人流与它们擦肩而过、失之交臂;而它们,却正是法门寺千年沧桑的奥秘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