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致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 序幕
INTRODUCTION

“想”成为爱迪生搭档的人

的确,“思考即存在”。尤其当它们与明确的目标、坚忍不拔的毅力以及强烈的欲望相结合,并想将以上种种转化为财富或其他实物时,思考就是强有力的存在。

就在三十多年前,埃德温·C.巴恩斯发现了一个实实在在的真相:人类真的可以“思考致富”。他的发现并非凭空得来,而是一点一点展露出来的,这一切始于一个强烈的欲望——他想和伟大的爱迪生成为商业伙伴。

巴恩斯的欲望有一点值得一提——它非常明确。他想要的是与爱迪生合作,而非为他工作。仔细读一读这个故事,看看他是如何将愿望变成现实的,你会对致富的十三个要素有更深的理解。

当这个欲望——或者称之为“思想的冲动”——第一次跃入脑海时,他完全没有任何能够实现它的本钱。他的面前横着两大难题:他不认识爱迪生;他买不起前往新泽西州奥兰治的火车票。

这些困难足以令大多数人望而却步,放弃任何有可能实现欲望的尝试。可他的这个欲望并不普通!他下定了决心,要想方设法得偿所愿。最终,他决定搭“闷罐车”出行(解释一下,这就是说,他要搭货运列车去东奥兰治),绝不在这一关就罢手认输。

他来到爱迪生的实验室,毛遂自荐,宣称要与这位发明家合作。数年后,谈起与巴恩斯的首次会面,爱迪生说:“他站在我面前,看起来就像个平平无奇的流浪汉,但他的表情告诉我,这个人已经打定了主意,非要达成他的目标不可。这么多年来,我见过很多人,经验教会我,当一个人真心极度渴望某种东西,以至于不惜将未来的人生全部押上作为赌注时,他必然能够获得成功。依照他的要求,我给了他一个机会,因为我看得出,他已经下定决心,随时整装待发,不成功誓不罢休。后来的事情也证明了,我的决定没有错。”

至于年轻的巴恩斯在那次见面中究竟对爱迪生说了什么,与他心中的想法相比完全不重要。这是爱迪生本人说的!这位年轻人的起步,并非始于他出现在了爱迪生的办公室——显然,那对他谈不上有利。真正的起点,是他开始“思考”的那一刻。

如果有读者在这里就已经明白了这个故事的意义,那就不必再继续读这本书了。

第一次会面并没有让巴恩斯与爱迪生成为商业伙伴。他得到的是一个在爱迪生办公室工作的机会,薪水非常微薄,做些对于爱迪生来说无足轻重的工作。可对于巴恩斯来说,这个机会却非常重要,只有这样,他才有可能在未来的“合作者”面前展示自己“做买卖”的本领。

几个月过去了。表面上看,就巴恩斯梦寐以求的目标(也就是他心中认定的那个明确的“大目标”)而言,事情没有任何进展。可在他的脑海中,有些重要的事一直在发生。他在不断强化与爱迪生合作的愿望。

心理学家说得没错:“一个人若是真的做好了准备,结果自然水到渠成。”

巴恩斯为与爱迪生的商业合作做好了准备,而且,他下定了决心,不达目标誓不罢休。

他从不曾对自己说:“啊呀,有什么用呢?要不我还是再想一想,去找一份推销员的工作算了。”相反,他告诉自己:“我来这里,是为了与爱迪生合作,就算穷尽毕生精力,我也要达成这个目标。”他是当真的!如果人们能够树立明确的目标,并为之做好准备,直至沉迷其中,全身心投入,他们的人生会是多么不同啊!

也许年轻的巴恩斯当时并不清楚这一点,但他那斗牛犬一般紧咬不放的决心和那紧守一个愿望的坚韧精神都注定了这个人能够击溃一切不利因素,赢得他苦苦追寻的机会。

机会终于来了。只是无论它登场的模样还是到来的方向,都与巴恩斯设想的不同。那是机会的其中一个小把戏。机会是个淘气的家伙,总爱偷偷从后门溜进来,时而伪装成不幸的样子,时而假扮一时的失利。或许正因为这样,人们才总是认不出它吧。

那时候,爱迪生刚刚完善了一种新的办公仪器,当时人们称之为“爱迪生留声装置”(后来叫“留声机”)。他的销售团队对这机器毫无兴趣。他们认为,除非花大力气,否则这东西不可能卖得出去。巴恩斯看到了自己的机会。它悄无声息地匍匐而至,藏在一台模样古怪的机器里,除了巴恩斯和它的发明者,没人对它感兴趣。

巴恩斯知道,他能把这个东西卖出去。他向爱迪生提出要求,很快争取到机会。机器真的卖出去了。事实上,巴恩斯的销售非常成功,爱迪生因此跟他签下合约,将该产品在全美的分销和市场业务统统交给了他。这种商务合作模式渐渐成就了那句著名的广告语:“爱迪生制造,巴恩斯安装。”

迄今为止,这项商务合作已经持续了三十多年。巴恩斯得到了金钱上的富足,同时,更达成了另一项伟大得多的成就——他证明了“思考致富”真的能够实现。

我并不清楚,最初的“欲望”究竟给巴恩斯带来了多少金钱。也许是两三百万美元。然而,无论这个数字是多少,相形之下都无关紧要,因为他收获了更加巨大的财富——他清楚地认识到,只要遵循我们已知的某些实践原则,思考过程中的无形冲动就足以转化为切实可见的收益。

事实就是:通过思考,巴恩斯让自己成为伟大的爱迪生的合伙人!通过思考,他为自己谋得了财富。曾经,站在起点的他一无所有,唯一拥有的只有两样东西: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能力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

他没有钱开启梦想中的事业。他所受的教育甚少。他没有影响力。可他有主观能动性,有信念,有赢得胜利的意愿。凭借这些不可触摸的力量,他让自己与古往今来最伟大的发明家并肩而立。

现在,让我们看看另一种情形,看看另一个人,他曾手握实实在在的财富,却在最后关头失去了它们。他寻找黄金,却停在了距离它们不过短短三英尺的地方。

距离黄金三英尺

失败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就是稍遇挫折便放弃的行为习惯。人人都或多或少犯过这样的错。

R.U.达尔比的一位叔叔在淘金热的时代染上了“黄金热症”,奔赴西部打算“挖掘致富”。他从没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埋藏在人类头脑中的黄金远胜于整个地球的黄金开采量总和。他选定一个地点,抡起锄头和铲子就干了起来。工作很艰难,但他对黄金的欲望很执着。

经过几个星期的辛苦劳动之后,回报他的是他发现的闪亮矿石。他需要机器把矿石运到地面。于是,他悄悄遮掩起矿洞口,踩着自己的足迹原路返回他位于马里兰州威廉斯堡的家,把这个“重大发现”告诉了亲戚和少数几个邻居。他们凑钱买了需要的机器,做好运输安排。叔叔和达尔比回去继续采矿。

第一车矿石开采出来了,运到了一家冶金厂。冶炼结果证明,他们挖到的是科罗拉多州最富的金矿之一!再有几车矿石,债务就能还清了。之后迎来的就将是巨大的财富。

钻机下沉!达尔比和叔叔的期望上升!就在这时出事了!金矿矿脉消失了!他们走到了彩虹尽头,金罐不见了!他们继续钻,绝望地试图再次找到矿脉,可是一切都是徒劳。

最后,他们决定放弃。

他们报价区区几百块把机器贱卖给了一名废品商人,坐上火车回了家。有的“废品”商人脑子里只有废品,可这一个不是!他找来一名采矿工程师探查矿脉,做了些计算。工程师认为,此前的开采之所以失败,是因为矿主不知道有“断层带”的存在。他的计算结果表明,主矿就在达尔比停工点以下三英尺处!果然,金矿在那里被找到了!

那位“废品”商人从矿里挖出矿石,赚到了上百万美元,只因为他懂得在放弃前先寻求专业人士的意见。

购买机器的大部分资金是R.U.达尔比努力筹措得来的,他只是个很年轻的年轻人。钱都是他的亲戚和朋友凑的,凭靠的是他们对他的信任。他归还了每一分钱,虽说花了许多年的时间。

很久以后,达尔比先生赚回了数倍于当年损失的钱。那时候他已经投身人寿保险销售事业,发现了欲望也能化为黄金的道理。

达尔比始终牢记自己曾经错失一笔巨大财富的教训,只因为他在距离黄金仅仅三英尺的地方止步不前了。那一次经历令达尔比获益良多,都体现在了他后来选择的职业中,方法很简单,他只是不断告诉自己:“我曾经停步于距离黄金三英尺的地方,但是,我再也不会半途而废,不会只因为人们在我问他们是否需要买保险时说‘不’就停下脚步。”

能做到人寿保险年销售额过百万的人很少,达尔比就是其中之一。他从自己在黄金事业中的“逃离力”中吸取教训,获得了他的“持久力”。

无论是谁,在享受到成功之前都必定遭遇过许多暂时的挫折,甚至可能称得上“失败”。当挫折袭来,最简单也最合常理的做法就是放弃。这也正是绝大多数人的做法。

这个国家最知名、最成功的五百多人都告诉我,他们最大的成功都来自“一步”,只要在挫折到来时再向前迈“一步”。失败是个诡计多端的骗子,格外擅长讽刺挖苦。在距离成功一步之遥处将人绊倒是它最大的快乐。

一堂五十美分的“坚持”课

就这样,达尔比先生在“人生挫折大学”斩获了一个学位,从此下定决心,要将金矿事件的教训化为财富。很快,他就有幸见证了另一桩小事,证实了“不”未必就真的意味着不行。

一天下午,他正跟叔叔一起在一个老式磨坊里磨麦子。他叔叔经营了一家大农场,农场里雇了不少黑人佃农。就在那时,门静悄悄地打开了,一个黑人小孩走进来,站在门边。那是一个佃农的女儿。

叔叔抬头看见那个孩子,粗暴地冲她吼道:“你要干什么?”

那孩子温顺地回答:“妈妈说你得给她五十美分。”

“我不会给她。”叔叔一口回绝,“你赶紧滚回屋里去。”

“是,先生。”孩子答道。可她没动。

叔叔转头继续干活,他一心忙着工作,没注意到那孩子并没有离开。直到再次抬起头,他才看到女孩仍然站在门边,于是又冲她大吼:“我说了,你滚回家去!赶快走,不然我就叫你好看。”

那小女孩嘴上说着“是,先生”,可一步也没挪。

叔叔原本正拎着麻袋朝磨粉机的料斗里倒麦子,这下他扔下麻袋,捡起一块木桶板就朝小女孩走去,脸上的表情写着:你有大麻烦了。

达尔比屏住了呼吸。他觉得自己多半就要见证一桩杀人事件了。他知道他的叔叔脾气非常暴躁。他知道,在这个国家的这片地区,黑人小孩是不可以违抗白人的。

就在叔叔走到小女孩跟前时,女孩突然上前一步,直视他的眼睛,奋力尖叫道:“我妈妈一定要拿到那五十美分!”

叔叔停下脚步,盯着她看了一分钟,慢慢把木桶板放到地面上,伸手从口袋里掏出半美元,递给了她。

孩子接过钱,倒着慢慢退到门外,从始至终,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刚刚被她征服的男人。她离开后,叔叔跌坐在箱子上,盯着窗外看了至少十分钟。他在思索刚刚经历的震撼,心中充满敬畏。

达尔比先生也在思考。他平生第一次见识了一个黑人小孩从容不迫地压制住一个白人成年人。她是怎么做到的?是什么让他的叔叔没了脾气,变得像绵羊一样温顺?那个孩子调动的是怎样的神奇力量,竟让她能够驾驭比她地位更高的人?诸如此类的问题纷纷掠过达尔比的脑海,直到若干年过去,他再一次跟我说起这个故事时,才找到答案。

巧的是,我听到这个非同寻常的故事时正好就在那个老磨坊里,在那位叔叔被镇住的地方。更巧的是,在那之前我已经花费了将近四分之一个世纪研究一种力量,正是它,能让一个不识字的无知黑人小孩战胜阅历丰富的成年男子。

我们站在那个破败的老磨坊里,达尔比先生重新温习了那一场非凡的胜利,最后问我:“你怎么看呢?那孩子拥有的是什么神奇力量,竟然可以把我叔叔完全镇住?”

问题的答案就在本书将要阐述的若干要素中。答案完整、充分,有细节,有说明,任何人都能理解,并且都能掌握那个小女孩在不经意间施展出的力量。

留心观察,你就能准确地辨认出是什么神奇的力量救了那孩子,并在下一章窥见这种力量的面目。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你将与某个概念不期而遇,它能够增强你的接受力,让这令人无法抗拒的能力为你所用,为你谋利。这种力量也许在第一章就能被你察觉,也许要等到后续某个章节时才会钻进你的脑海。它或许只是以单一概念的形式出现,或许会带上规划、目标的意味。它可能再一次让你回溯过往失败受挫的经历,挖掘出某些经验教训,让你能凭借它们赢回曾经失去的一切。

我为达尔比先生解说了那个黑人小孩无意间使用的力量,他立刻回想起自己过去三十年的保险销售生涯,并坦白地承认,他在这个领域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个孩子教给他的这一堂课。

达尔比先生指出:“每当销售无望的前景试图逼退我时,我都会看到那个孩子,站在老磨坊里,眼睛里闪着反抗的光。于是,我就对自己说,‘我一定能拿下这一单’。我最出色的那部分销售成果都是在人们说‘不’之后完成的。”

他也并不忌讳回顾自己当年止步于黄金之外三英尺的错误。“可是,”他说,“那次经历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天赐之福。它教会我锲而不舍,无论多难都不要半途而废。没有这个教训,我绝不可能取得任何成功。”

这两个有关达尔比、他的叔叔、黑人小孩和金矿的故事势必会被成千上万个以销售人寿保险为生的人读到,对于他们,我希望能够略尽绵薄之力,指引他们找出达尔比在这两次经历中收获的能力,那是每年卖出价值过百万的人寿保险产品的能力。

生活很奇怪,常常是难以估量的。无论成功还是失败,总能在简单的生活经历中找到根源。达尔比先生的经历平凡又简单,其中却藏着他一生命运的答案,因此,就生活本身而言,它们(对他来说)是重要的。他能从这两次戏剧化的经历中获益,是因为他分析了它们,并学到了教训。可如果一个人没有时间或没有心思研究失败,去寻求通往成功的知识,又该如何呢?他该到哪里,又该怎样学会将挫折转变为机遇踏脚石的艺术呢?

本书的写作,正是为了回答以上问题。

答案需要阐述十三个要素才会出现,然而,请记住,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你所寻找的答案,那些或许会让你琢磨生活有多么奇怪莫测的问题的解答,很可能就出现在你自己的脑海中,那也许是阅读时突然冒出来的某个想法、计划或者决心。

能导向成功的就是好想法。就生成切实可行的设想的方法而言,许多原则都很有用,而本书中谈到的原则则是所有已知原则中最好、最实用的。

在详细探讨这些原则之前,我们相信,你有权得到如下重要的提醒,即:一旦财富开始聚集,便会飞速积累而且数量巨大,你还会好奇,在过去营营汲汲却难有所获的那么多年里,它们究竟都藏在哪里?这种情况令人震惊,但更惊人的是,我们的大众竟普遍相信,财富青睐长期坚持辛苦劳动的人。

当你开始思考并创造财富,你就会察觉到,财富的到来与心态有关,与明确的目标有关,与艰苦劳作无关或关联甚少。你应当做的,也是人人都应当做的,就是将关注点放在如何达到合适的心理状态上,这种状态自然能够吸引财富。我花了二十五年时间调查并分析了两万五千余人,因为我也想知道,富人们究竟是如何富起来的。

没有这些研究调查就不会有这本书。

现在,我们来看一个非常重要的真实事件。

大萧条自1929年开始,持续时间之长可以称得上是毁灭性的。直到罗斯福总统入主白宫,从某一天开始,大萧条渐渐消退,终至烟消云散,就像剧院里的灯光师,一盏一盏点亮电灯,不知不觉间,便将黑暗化为光明。人们脑海中的恐惧也是如此,一点点消退,转化为信心。

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你什么时候掌握这一人生哲学的原理,什么时候开始遵从它们的指南行事,你的财务状况就会从什么时候开始提升,你所触及的一切都会转化为你的财富。不可能?当然不是!

人类的一大弱点就在于普罗大众都太习惯“不可能”这个词了。一个平凡人,往往熟知所有“不可”运转法则。他知道一切“不能”做的事。而本书正是为那些寻找他人“能够”成功的法则,并愿意把所有赌注都押在这些法则上的人所写的。

多年前,我买了一本很好的字典。拿到手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到“不可能”这个词,把那一页整整齐齐地剪下来。你也可以试试,这可不是犯傻。

成功眷顾有“成功思维”的人。

失败关照放任自己流入“失败思维”的人。

本书旨在帮助每一个有意寻求解决之道,希望了解将“失败思维”扭转为“成功思维”的艺术的人。

许多人共有的另一大弱点是习惯于以自身固有的印象与信仰衡量所有人、事、物。或许其中也有人会读到这本书,但他们依然坚信,没有人能够通过思考创造财富。他们无法站在富有的角度思考,因为他们的思维模式成形于贫穷、困乏、悲惨、失败和挫折之中。

这些不幸的人让我想起了一个优秀的中国人,他来到美国,接受美国式的教育,就读于芝加哥大学。一天,校长哈珀在校园里遇到这位来自东方的年轻人,停下来和他聊了几分钟后,问起他对美国人的什么特点印象最深刻。

“噢,”这位中国人大声说,“你们的眼睛。你们的眼睛都有点儿歪!”

我们平时是怎么说中国人的长相的呢?

我们拒绝相信自己不了解的东西。我们愚蠢地坚信,我们自身的局限就是衡量世界的合理边界。没错,别人的眼睛“长歪了”,只因为它们和我们自己的长得不一样。

亨利·福特成功之后,数百万人看到了他的成就,嫉妒他的好运气(或者说是幸运与天赋),总之是他们心目中的老福特得以致富的一切缘由。也许十万个人里能有一个看得懂福特成功的秘密,只是这些知情者太低调,太不情愿将它宣之于口,因为那秘密实在是太简单了。一个简单的例子就能将那“秘密”说得清清楚楚。

几年前,福特决定要生产他这款如今早已大名鼎鼎的八缸发动机。他打算造一台发动机,要把八个气缸连成一体,于是要求他的工程师们去设计这样一台机器。设计图纸是画出来了,可工程师们一致认为,要把八个气缸焊接为一体是不可能实现的。

福特说:“无论如何都要造出来。”

“可是,”他们回答,“那是不可能的!”

“只管去做。”福特下达了命令,“无论花多少时间,做到成功为止。”

工程师们着手去做了。只要还想留在福特团队里,他们就别无选择。六个月过去了,没有进展。又是六个月过去了,依旧毫无进展。工程师们尝试了一切手段试图完成任务,可是结论似乎不容置疑,“不可能”!

到了年底,福特检查工程师团队的进度,工程师们再一次汇报他们找不到办法来达成福特的要求。

“继续。”福特说,“我想要它,那我就会得到它。”

他们继续尝试,忽然,就像魔法降临,奥妙之门打开了。

福特式的决心再一次赢得了胜利!

这个故事中有些细节或许并不那么准确,但总体上是真实的。由此,希望通过思考致富的你们,或许已经能够发现福特独揽百万财富的秘密了。不必想得太复杂。

亨利·福特是个成功人士,因为他了解并充分运用了成功的种种要素。其中之一就是“欲望”,换言之,就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阅读本书时,请记住福特的这个故事,挑选出那些暗藏着他巨大成就奥秘的句子。如果你能做到,如果你能着手开始实践那些曾经帮助亨利·福特赢得财富的法则,你就能在任何你自己选择的领域里达成同样的成就。

你是“你命运的主宰,你灵魂的统帅”,因为……

当亨里写下先知般的诗句“我是我命运的主宰,我是我灵魂的统帅”[6],这个秘密便已借他的笔传达给了我们,那就是:我们是我们自身命运的主宰,是我们自己灵魂的统帅。因为我们有力量掌控我们自己的思想。

他已经告诉了我们,这颗小小地球悬浮其中的宇宙,我们生存、活动的宇宙,是一种能够实现极高速转化的勃勃能量,其中充溢着以太之力,这种力量能够自我调节,与我们大脑的思考同步,能够影响我们,潜移默化,自然而然地将我们的思考转化为等量的物质。

既然这首诗已经为我们揭示了这一了不起的真相,我们就该知道,为什么我们是我们命运的主宰,是我们灵魂的统帅。他无比郑重地告诉我们,这种力量对于破坏性思维和建设性思维一视同仁,它可以将我们的思考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贫困,也能敦促我们遵循追求财富的思维行事。

他告诉我们的应该还包括,我们的大脑会形成以其主导思维为中心的磁场,以无人知晓的方式,将与主导思维相协调的力量、人与生活环境吸引到我们身边。

他告诉我们的应该还有,在有能力积累起大量财富之前,我们必须首先借助于对财富的强烈欲望来磁化我们的头脑,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形成“金钱意识”,直至对金钱的欲望能够驱动我们形成得到它的明确规划。

然而,亨里毕竟是一名诗人,不是哲学家,他只满足于以诗歌的形式陈述了不起的真相,至于解读诗句中的任务,就留给了后来人。

真相一点点露出真容,直到终于化作这本书中阐述的若干要素,揭开了掌控我们经济命运的神奇奥秘。

现在,我们已经准备好要验证第一个要素了。请保持开放的心态,并始终记得,这些要素不是某个人的发明。它们来自超过五百人的真实经历,这些人全都拥有实实在在的巨额财富,全都是白手起家,没受过多少教育,也没什么显赫的身份与家世。这些要素为他们所用,也可以为你所用,为你谋得源源不断的利益。

你会发现,要做到这一点很简单,并不难。

进入下一章之前,我希望你明白,它所传递的信息足以轻易改变你的整个财运,就像它在下文中即将出现的两个人身上施行后为他们带来了巨大变化一样。

我希望你同样明白,鉴于这两个人与我本人的关系,我不能随意披露某些事实,哪怕我很希望能够这样做。其中一个是我二十五年的亲密好友,另一个是我儿子。这两人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功,而他们都慷慨地把成绩归功于我们即将在下一章探讨的要素——再没有什么能比这种现身说法更能证明这一要素的无边之力了。

大概十五年前,我在西弗吉尼亚州塞勒姆市塞勒姆大学的毕业典礼上发表了一场演讲。我着重强调了下一章将要探讨的要素,当时的一名毕业生显然听进去了这一番话,将它融入自己的人生哲学中。这位年轻人现在是一名国会议员,也是政府团队中的重要人物。就在本书出版之前,他给我写了一封信,在信中明确阐述了自己对于我们将在下一章探讨的要素的看法,因此,我决定将这封信收录在本章内,以资参考。它能帮助你了解可能收获的回报。

亲爱的拿破仑·希尔:

我提笔写下这封信,是因为国会议员的工作使我得以深入了解男性与女性所面临的种种问题,我希望能给出一个建议,或许,它能对成千上万可敬的人们有所帮助。

首先,我必须满怀歉意地声明,如果去践行它,这个建议可能需要你承担起若干年的辛劳与责任,可我依然鼓起勇气提出来,只为我知道你伟大的爱心,知道你乐于提供有益的服务。

1922年,你在塞勒姆大学的毕业典礼上发表了一场演讲,当时我还是毕业生中的一员。在那场演讲中,你在我的脑海中种下了一粒思考的种子,我现在能够有幸服务于我们的人民正是因为它,如果说将来我还能取得什么成就,无疑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它。

我所设想的建议是,你是否可以写一本书,阐述你当年那场塞勒姆大学演讲的要义,以此帮助美国人民,让他们有机会了解你这么多年来的研究成果,窥见那些使美国得以成为全球最富裕国家的伟大人物的经历,并从中受益。

一切就好像发生在昨天,我还清楚地记得你以亨利·福特为例所做的精彩阐释,那样一个几乎没受过什么教育、一穷二白,也没有任何强大人脉的无名小子,最后达到了非凡的高度。你的演讲还没结束,我就下定决心要有所作为,无论前方有多少困难需要克服。

今年,乃至往后几年,数以千计的年轻人又将结束校园生涯。他们每个人都将开始寻找实用而又鼓舞人心的东西,就像我从你这里得到的一样。他们会希望知道该如何开启自己的人生,该往哪儿走、做什么。你可以给他们答案,因为你已经帮助了那么多的人解决了问题。

如果有任何一点可能,你愿意出手帮助,那么我能否建议你,在每本书中都加入一张你的那套个人分析图表,这样,读者或许就能得到完整的个人量表的指引,明确知道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都有些什么,一如你在多年前指引我那样。

这能够为你的读者展现有关他们个人优缺点的客观全景图,能告诉他们成功与失败的差别在哪里。这样的帮助将是无价的。

如今,数百万人面临着需要从大萧条中重新爬起来的难题,根据我个人的经验,我知道,这些如饥似渴的人们会很愿意有机会跟你谈谈他们的问题,接受你的建议。

你很清楚这些渴望重头再来的人必将面对的问题。在今天的美国,无数人都想知道如何才能将他们的想法变现,人们不得不两手空空,带着满身伤痕起步,去赢回他们曾经失去的东西。如果说有谁能帮助他们,那必定是你。

如果你的这本书出版了,我很希望能够拥有第一本印好的成品,上面有你的亲笔签名。

致以最诚挚的祝福,相信我。

詹宁斯·伦道夫
谨上

[6]威廉·欧内斯特·亨里(William Ernest Henley,1849—1903),英国维多利亚时期著名诗人、评论家。文中所引诗句出自其代表作《不可征服》(Invict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