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构师》2023年5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农牧数字化:IT要冲到前面去引领,“天花板”才能被打开

作者 罗燕珊 策划 高玉娴

出品|InfoQ·《行知数字中国》
访谈主持|霍太稳,极客邦科技创始人兼CEO
访谈嘉宾|蒋荣金,温氏股份总裁助理、数字化牵头人;邝颖杰,温氏数字流程部IT技术中心主任

在企业数字化的进程中,农业行业的数字化往往不会受到太多的关注;然而,数字化始终是推动我国乡村振兴的一股重要力量。

2023年2月13日,我国发布《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深入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推动数字化应用场景研发推广;加快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推进智慧农业发展。

本期《行知数字中国》走进广东农业龙头企业温氏股份,40年前从“七户八股”和8000元人民币起步,发展到今天,温氏已经成为年产值800多亿元的企业。

虽然坐落于云浮新兴这个当时还是一个小乡镇的偏远地区,但温氏始终遵循“用科学 办实事”的精神,与时代同频共振。在数字化成为企业“必修课”的今天,温氏早已打下30多年的信息化基础,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使用计算机记账,到后来又成为最早涉足数字化转型的农业企业。

让人尤为好奇的是,作为一个农业企业,驱动温氏敢为人先落地信息化、数字化的原因是什么?在这个过程中,温氏又是如何思考并实践数字化的?本期《行知数字中国》将为你揭秘温氏股份的数字化故事,点击此处链接可查看视频

基因里早已写下数字化

农业企业发展主要由两大技术支撑:一是生物技术,主要指育种、兽医、营养,这是农业企业的核心能力;二是IT技术,这是农业企业实现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手段。

据温氏数字流程部IT技术中心主任邝颖杰回忆,早在一台电脑价格高达2万元的90年代,温氏就毅然选择与华南农业大学计算机系合作推进信息化,开创畜牧养殖电脑管理的先河。这是温氏使用IT技术进行自我“武装”的开端。谈及背后的原因,邝颖杰介绍,当时温氏的业务规模迅速扩大,传统通过手工记录每个养殖场的生产层级、账本、结算单的方式已经无法为继,于是催生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动化管理的需求。

在国内信息化发展仍然处于初步探索的90年代,IT技术人员是非常稀缺的人才,加上温氏的业务体量和资源投入还比较有限,其信息化的建设主要还是原来外部力量的支持。

最初,温氏主要通过与华南农业大学计算机系进行全面合作,把高校专家请到温氏,由双方合作开发局域网范围内的专业户管理等业务系统;此后,2005年温氏开始与金蝶进一步合作建设集中式管理系统;2010年启动养殖物联网相关技术的探索和研究;2015年投入“互联网+”建设;2018年作为网易数帆第一批数字化建设的种子用户,温氏与之合作建设统一大数据平台;2021年与华为合作,启动数字化转型,提出打造全方位的数字化体系。

温氏的信息化和数字化,在自己的发展节奏里,有条不紊地进行。

“温氏会一直紧追时代进步,不管是生物技术、IT技术还是管理技术,都会向先进学习,不断提升自我。这是我们变革的动力。”温氏股份总裁助理、数字化牵头人蒋荣金在访谈中强调,数字化可以理解为温氏对用科学、办实事精神的传承,是会不断深入直至‘为我所用’的技术和手段。

让养殖农户走出鸡舍

可以看到,温氏对技术投入的价值深信不疑,但这种坚信并非迷信,而是来自于实实在在的业务获益。

以鸡场养殖场景为例,在肉鸡饲养行业尚没有引入自动化、信息化的传统人工饲养模式下,人均饲养约5000只鸡/年。但到了今天,以温氏的勒竹三黄笼养小区为例,单批次可养3.5万,单人单栋年可养4.8批次,单人年产能可达16.8万只。

据邝颖杰介绍,养殖效率大幅提高的背后,源于自动化、机械化、集成化、AI、软硬件结合等各种数字化手段的支撑。

十多年前,在传统的人工饲养模式下,养鸡农户往往不敢轻易离开养殖场,他们不但需要亲自喂料、清粪,很多时候还要睡在养殖场里,以防出现异常或者突发情况,比如鸡舍温度异常或者缺水。为了及时跟进鸡的生长情况,农户还需要每天对鸡进行抽查,使用人工秤对其进行称重。

这种纯靠人工的养殖模式,不但效率低,而且极度依赖农户个人经验,比如,如何通过鸡的叫声辨别它们的健康状况,这需要农户长时间的经验积累,对新人的培养周期和成本比较高,很难快速复制。

随着时代的变迁,农户年纪渐长,而年轻的“农二代”“农三代”从事畜牧业的意愿越来越低,有经验的农户的数量会越来越少。这时候,借助技术实现养殖方式的智能化、自动化、机械化,成了解决以上问题的重要手段。

邝颖杰表示,在温氏养殖场生产管理逐步机械自动化系统和设备后,现在的鸡舍实现了自动喂水、自动喂料、自动清粪,以及环境自动控制等等。并且,农户通过手机App或小程序就可以“照看”养鸡场,包括监控鸡群鸭群的叫声分贝值以判断活跃状态,有异常就自动反馈,还可以实时监控温度、湿度、通风量等指标,甚至什么季节适合养什么品种的鸡,应该是怎么样的温度和湿度,系统都可以提前预设好。

这意味着,农户再也不需要长时间待在鸡舍里,工作体验大大提升,帮助养殖场吸引更多年轻且高精尖的人才加入,人均劳动效率和产值也得以大幅提高。与此同时,通过把丰富的养殖经验沉淀到数字化系统中,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对人的依赖,即便是经验尚浅的新手,也能快速上手。

IT人员要从后方冲到前面做引领

不过,回顾整个数字化历程,蒋荣金表示,温氏也遇到了一系列挑战。尽管合作伙伴带来了先进的方法和理念,但温氏必须从中探索出属于自己的特色数字化路径,蒋荣金认为这是其数字化转型最大的挑战之一。他指出,外部的专家经验更多是理论层面的,可以起到指引和指导作用,但落地实践要与自身业务结合,这要求温氏所有参与数字化转型的人才都要深度参与,特别是文档以及方案输出,尽量亲自完成。

“比如说某个项目是华为在承接,我们会规定由对方交付70%的内容,我们自己要交付30%内容,通过联合团队的模式,由华为带着我们的人共同完成,最终完成项目落地。”邝颖杰表示,这有助于内部培养数字化人才,能够为组织持续发展练就“肌肉”。

显然,这对IT技术团队的能力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在信息化时期,温氏股份的信息中心基本是由IT人员组成,IT人员只需要等待业务部门的需求,实现需求并上线就基本完事。“但如果再以这样的形式发展10年,IT部门的天花板永远都不会被打开。”邝颖杰强调,数字化时代,IT人员不能只在后方干活,而是需要冲到前面去引领。

业务人员也是同理,业务部门原来处于“弱改进”状态,想要推进变革也存在较大的难度。为了让IT跟业务能深度融合,温氏前两年组建“数字流程部”,把IT人员和各业务线的精英抽调至数字化转型团队里面,让业务与IT一同去重新审视业务流程,把控每一个可以实现降本增效的环节,从而推进流程变革和数字化项目落地。

某种程度上,当数字化转型团队里有了业务人才,也就有了与业务部门对话的“权威性”,同时这些业务人才也因为身处数字化团队,与IT人员有了更深入的交集之后,也更能从全局的视角去思考和提需求。

温氏数字化的三个特色

值得一提的是,数字化建设非常考验企业的耐心和耐力的投入。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短期内做一个项目或者一个系统实际上难以见效,很多时候往往需要三四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体现出价值。而总结当前温氏数字化转型的独特路径,主要涵盖几个方面:

首先是“点线面”结合的推进方式,“面”是指用蓝图作为整体策划,“点”是指高效进行类似MVP的速效项目,挖掘落地的数字化场景;找到切入点、有所突破后再拉成“线”,让业务线能更全面地理解数字化,让管理者感受到数字化对业务的赋能作用,见到实效,也就能更深入理解公司发展蓝图。

第二个特色是强调价值导向,不追求大而全,也不追求高大上的技术应用,踏踏实实立足于场景,从最大的、业务亟需突破的痛点的角度去探索。对外要价值:IT项目必须要量化价值才能开展,不量化价值则不予立项。对内也要价值:数字化转型的基础是流程建设,温氏为此重新探索了符合新时期数字化要求的流程,打牢基础。

“哪怕只是一个很小的流程点,经过重新梳理和设计,都有可能给业务带来显著的价值。”邝颖杰举例道,温氏以前是以批发的模式销售鸡,经销商分布在全国各地,原来线下销售是难以管控,任意降价销售的情况时有出现。后来把销售平台的审批流程做了改善,不同的降价区间需要走不同级别的审批流程,如此一来降价卖鸡的现象就迅速减少,原有的利润空间也就不容易被打破。

第三个特色是“长短结合”,短期目标和中期目标相辅相成,温氏把数字化转型之路分成三个阶段:2020~2023年的目标是打好数字化基础,2024~2025年的目标是深化应用,这些短期目标都是为了能在后期“形成一个面”,构建起温氏的特色数字化转型之路。

围绕全产业链重构

进入数字化时代,温氏的目标远不止于赋能“养殖”本身,而是变成围绕全产业链进行多方面重构。整体来看,利用数字化技术,温氏实现了“智能养殖”“数据中台”“技术应用的拓展”等多方面的升级,包括利用农业物联网技术来监控猪和鸡的生长指标,通过智能养殖大数据平台对养殖风险进行预测和预警,此外还在采购和销售链条上线了同时面向供应商和消费者的线上商城。

另一方面,温氏通过数字化管理实现业财一体化:不但将温氏股份业务链条上的数据全部与财务数据打通,实现人、财、物以及产、供、销等各个环节的全面对接,还建设了财务共享中心,逐步实现财务人员、业务、流程、数据的高度集中,财务重心从一般企业的核算与编报表转变为预算、分析以及向管理层提供决策信息。

因此,从生态圈的维度来看,温氏的数字化之路也可以视为“农户连接”“供应商连接”“经销商连接”的生态建设进程,对应地打造人财物覆盖的系统、生态圈全覆盖的系统以及下游客户以及消费者的全覆盖系统。

“怎么样服务好农户,服务好客户,服务好我们自己内部的员工,怎么样把这帮人连接起来,成为公司里齐心前进的一股力量。”蒋荣金强调,温氏非常期望能通过数字化找到一条好的路径去解决各项挑战。

写在最后

古话有云“农业靠天吃饭”,尽管在技术的助力下,畜牧养殖已经可以实现生产现场跟信息系统的对接,但农业的数字化转型相比起其他领域,整体的数字化建设基础还是处于比较薄弱的阶段,其未来发展仍面临多重挑战:

首先,由于养殖农户的数字化转型意识不足,因此数字化建设应用的推广还存在一定的阻力;其次,畜牧养殖的主体是“活物”,是“带毛的产品”,其形态不像工业产品般标准,数字化管理难度较大;第三,防疫要求高对数字化维护运营带来挑战;第四,既懂农业又理解IT的复合型人才和产品人才,目前仍存在很大的缺口。此外,由于农业养殖场大多在偏僻的农村或郊区,地域分散,因此整体数字化成本会偏高,但农业企业整体的利润率又普遍偏低,所以很多农业企业也做不到长期持续地支撑数字化投入。

对于温氏而言,即便面对这些重重困难,也开辟出了一条自己的数字化之路。用蒋荣金的话说,这是因为他们非常注重寻找数字化和业务结合的“价值点”。“我们不是说要使用一个多么新的技术,或者说应用一台多先进的设备,应用一个多么前沿的方案。”蒋荣金强调,我们要考虑企业的承受能力,把价值点找出来,让业务认可、企业得益才是数字化转型的关键。

总而言之,数字化对企业来说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务实”是温氏数字化的关键词,即便下定决心推进数字化转型,但温氏也并非盲目将命运押注于此,而是务实地思考转型的本质,结合现实情况合理地投入人力、物力。这种心态和理念成为其数字化顺利推行的重要因素。

更值一提的是,温氏在这个过程中尤为注重数字化给农户带来的价值,让农户“用更少的劳动力,更少的时间,能够赚到更多的钱”,最终目的是提升效率,帮助更多的养殖户或者农民发家致富。这正是这家从郊县走出来的农牧企业特有的企业责任,也恰恰是温氏得以成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