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西风
南阳有白河,可以走长江,通大洋。白河里来来往往的船只运给南阳的不仅仅是货物,还有附着在货物上看不见摸不着的外部文化气息。这些气息虽然表面上一文不值,但它对于南阳的意义,比所有货物加起来还要贵重千万倍。
除了白河水路之外,南阳还有三条著名的旱路。
一条是武关道,又称京秦大道,是秦地通往东京开封的重要通道。汉刘邦与西楚霸王项羽打赌取咸阳时就是走的这条路:
六月……沛公引兵过宛,西。张良谏曰:‘……今不下宛,宛从后击,强秦在前,此危道也。’于是沛公乃夜引军从他道还,偃旗帜,迟明,围城三匝……引兵西,无不下者(《资治通鉴》卷八)。
刘邦在这条路上不经意地就捡了汉朝400多年天下。
另一条古道叫夏路。1958年毛泽东与河南省委书记吴芝圃谈话时说: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条公路叫夏路,它由南阳经方城通达中原;司马迁曰,南阳有夏路之便,由申经方城塞,直通华夏诸国;《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索引注云,楚适诸夏,路出方城,南阳应该发展交通,与古人比高低。并提出要走一走夏路,到南阳看看。可见,毛泽东在经略天下的时候,手中的红蓝铅笔一定在这条虞夏之时就已开辟的古道上敲击了无数遍。
第三条古道叫三鸦路,就是现在的“南南”路(南阳—南召)。《读史方舆纪要》上说:“三鸦盖出奇之道也!”它走南召,过鲁山,经汝州,达洛阳,是楚人北进中原的一条近路,也是一条险路。路上有三险,称作三鸦或三丫。也有叫皇路的,是因为刘秀到洛阳做皇帝从这里走过,遗迹有皇路店、皇后城等。
这些古道上走过无数的商旅,也驰过无数的战马。它们带给南阳的也不仅仅是狼烟与血腥,还有狼烟与血腥熏染后的蛮野与枭厉,更有历史开阖的大气韵陶冶成的沉雄与凝重。因此,古时的南阳,偏远而不闭塞,贫穷而不安分,出英雄,亦出大盗。姜子牙、申伯、范蠡、百里奚、张衡、张仲景、陈胜(据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考证,陈胜为南阳方城县阳城人)、刘秀及其“二十八宿”……诸葛亮也想沾些南阳的灵气,从山东琅琊跑到南阳来隐居求志。这样,南阳就有了四个圣人:商圣范蠡、科圣张衡、医圣张仲景、智圣诸葛亮。
我的家就在三鸦古道边上。20世纪60年代的时候,村上一位老农跟我说,他年轻的时候,有一个担柴的,是皇路店人,那个人长了一腿牛毛,两只脚也不是人脚,是牛蹄子,冬天也不穿鞋,隔几天就要到北关的铁匠炉上换一副铁掌。他担柴到南阳卖,每两天跑一趟,所以路边的孩子们都记住他来卖柴的日子,到时在路边等着,一过来,就身后跟一群撵着看。他待孩子们很和气,有时候放下担子,用“打手帽”支着扁担,提起裤子让孩子们看他的腿。还有一次,他从柴捆里掏出一个布袋,给孩子们发栗子吃,之后坐下来,用砍柴的镰刀削他的牛蹄子。老农说,“老日”过后,那个人就不来了,听说叫“老日”打死了。那时候我还不知道南南公路叫“三鸦道”。但听了老农的故事后,只觉得这条路太古气了,太神秘了。
另一个岁数更大一点的老农跟我说,清家的时候(即清朝时候),这条路上没有汽车,马车也很少。大多是小车(指人推的独轮车)。吱妞妞,吱妞妞,坐村头上吃饭都能听见。小车推柴,推粮食,推炭,也推人。赶生意的人骑驴的多,驴走得快。那时候,去南召这条路上,路边有很多喂小毛驴的,走路的人,早晚走累了,就到人家租一头毛驴骑上。主家也不跟着,驴记性好,都记住自己的家,骑驴的人不管走到哪儿,不想骑了,就把驴“紖子”(缰绳)往驴脖子里一盘,自己估摸着路程远近,把脚差费塞在驴头上的一个小布袋里,然后照脊梁上拍一巴掌,毛驴扭头就走,一直走回自己的家。
一个旁听的青年问:那不怕骑驴的人把驴拐跑了?
老农哈哈一笑,说:球哇!
那青年又问:走到半路,有人把驴杀吃了怎么办?
老农又哈哈一笑,说:球哇!
青年又问:骑驴的人不给钱咋办?
老农再次哈哈大笑,说:球哇!
已是回乡知识青年的我,却没有产生这些疑问,只是定定地望着一里外的三鸦古道,在历史的景深上,它苍然一带,上面奔跑的汽车、拖拉机,都化作怡然款步的驴。我极想吟一首诗,可是搜遍唐诗、宋词和元曲,都觉得写得不好。
现在的三鸦古道,已是一条现代化的柏油马路,宽35米。只是在进入市区后,在尚庄村(南阳防爆电机厂所在地)北边,稍微向东斜了一下,这样,柏油路的西面,就闪下一段古道的遗迹,使我们稍可领略一下古道风姿。实在不成样子,土路,五六尺宽。陪它蜿蜒前行的是条小溪,溪水一线,又黑又臭,滋生蚊虫。想必当年一定清澄如练,一路潺潺,鱼游虾戏。南行半里许,古道牵着这条臭水流到了北垣村96号,这里是著名散文家周同宾先生的家——无尘居。想这夫子真会自嘲,明明一院臭气,满屋蚊蝇,还说自己住在“无尘居”里。是居无尘乎?心无尘乎?他的整部《皇天厚土》都是这臭气薰出来的,蚊虫叮出来的,读着它,我总感到其文也怆然,人也怆然。再前行,到了三里桥。此桥架在温凉河上,又叫观音桥。桥用青石作基,桥面中间横卧一“青龙”,首尾皆已被砸毁,是“文化大革命”的“功绩”。建桥用的青石和魏公桥、七孔桥上的青石一样,大都是从古汉墓中扒出来的,其中杂有汉画像石。在写这篇短文的时候,笔者又去实地踏勘,发现汉画像石三通,嵌在桥下临水的地方。三里桥再往南,就是瓦房庄汉代冶铁遗址。从发掘规模看,这是全国当时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冶铁厂,南阳可谓当时的钢都。那么,三鸦古道就是当时汉冶的成品外运和原料进口的陆路动脉了。也可能此路就通入冶铁厂里,像现在的铁路专线。再往南,就到了淯滨街,地藏寺,东大寺……这些都是清末民初南阳的腹脏之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