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劳动密集型工业就业与经济增长的互动与协同:基于纺织业的实证分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纺织业就业与经济增长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

纺织业是传统且历史悠久的工业,其经济增长与就业呈现明显的阶段化特征。Toyne等(1984年)根据产品的变化将纺织业发展划分为萌芽阶段(天然纤维制造简单织物和服装)、服装出口早期阶段(生产复杂手工技艺服装)、面料和服装更高级的生产阶段(纤维业制造发展)、黄金阶段(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完全成熟阶段(资本密度提高、专业化加强、产量增加、就业人数减少)、衰退阶段(就业人数和产品数量大幅减少)6个阶段。Peter Kilduff(2003年)结合纺织业的发展特点,将纺织业的发展合并归纳为5个阶段:维生阶段、起飞/快速增长阶段、多样化/整合阶段、量-值生产转化阶段、创意整合阶段。不同发展阶段的产值不同,也影响到了就业。在纺织业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演化过程中,由于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工资水平不断提高,纺织业生产出现了资本对劳动力的替代,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从而影响了就业。Christoffersen和Datta(2004年)分析了美国1949—1999年纺织业的资本-劳动比,发现该值不断增加,即同量资本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不断下降。Levinsohn 和Petropoulos(2001年)研究了美国纺织业,发现资本投入大大增加,劳动生产率提高,尽管出口额增加,但就业人数却在不断减少。从发展阶段来看,当纺织业处于完全成熟与衰退阶段时,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进行的产业转移在影响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减少了就业人数。Peter Dicken(2001年)运用经验统计数据研究了发达国家纺织业的发展及就业的变化。随着发达国家纺织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主要的纺织业发达国家的纺织业就业人数明显减少。1970—1993年,英国减少了42万人,德国减少了29万人,美国减少了32万人。

Robert S.Reichard(2009年)认为,美国纺织业就业人数的不断减少,既有产业转移、市场需求减少的原因,又是生产效率提高的结果。

对发展中国家纺织业进行研究,2000年WTO的报告中指出,中国纺织企业职工的每小时工资为0.69美元,不足美国、法国、日本、韩国的15%,因而纺织业仍处于经济增长的扩张阶段,就业基本呈增长之势。德国Werner公司(2003年)提供的58个国家纺织业劳动力工资成本资料中也发现中国人均工资成本仍处于较低水平。劳动力资源是中国纺织业出口比较优势的基础,出口的增加带来了纺织业在国内的扩张和就业人数的增加。

2.国内研究现状

在我国,纺织业经济发展与就业基本呈同向变化,随着产业的扩张,就业人数不断增加(曹永盛和李廷,2005年),而纺织品出口减少,行业销售收入下降,就业岗位也相应减少(金杰,2010年)。在产业扩张过程中,我国纺织业进行了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劳动生产率提高,要素密集度开始转化,产业升级——由劳动密集型逐步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转化导致了我国纺织业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减弱,就业弹性下降(刘记红,2006年)。

产业升级不仅对就业人数有影响,而且也带来了劳动力需求与就业结构的变化。我国纺织业在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时,会减少非熟练劳动力就业人数,增加对高层次技术创新、信息化及管理人才的需求(何文元和周静,2004年)。刘艳阳和刘顺忠(2007年)用DEA(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数据包络分析)法对创新投入资源的影子价格进行分析,揭示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关键因素,指出提高企业创新绩效的途径是积极培养和引进纺织业专业人才,加大对人力资源的投入力度是至关重要的。段文平(2007年)在分析纺织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时注意到,我国纺织业从业人员以贫穷地区农民工为基本队伍,使纺织业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数量不够,人力资源投入力度明显不足。纺织业全行业人才紧缺,长此以往必将影响纺织业可持续发展能力。黄先海和陈晓华(2008年)运用灰色聚类法分析,认为美国的纺织业在2003 年由劳动密集型逆转化为技术密集型,而中国的纺织业在考察期间一直为劳动密集型,并未发现要素密集型逆转,美国纺织出口企业的获利能力明显高于中国,表明通过要素密集型逆转实现产业升级是一个可行的办法,这将减少非熟练劳动力就业总量,增加高素质纺织业劳动力需求和就业。刘记红和陈蓉芳(2005年)也认为,纺织业中受过高等教育或有技能的人才不到纺织业劳动力总量的10%,行业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人才。劳动力需求结构的变化是我国纺织业就业结构优化的重要催化剂,促进就业结构合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