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个性化地图认知机理的研究内容
对个性化地图认知机理进行研究,首先要明确其研究对象、研究范畴和关键问题。
2.2.1 研究对象
机理是事物变化的理由与道理,是为实现某一特定功能,在一定的系统结构中各要素的内在工作方式,以及诸要素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运行规则和道理[171]。
本书中,个性化地图认知机理的研究对象包括符号、色彩、布局、工具等电子地图上的所有要素,以及对其认知和使用构成影响的用户、载体、时间、位置、光线等因素。通过了解个性化地图认知因素的构成和权重,本书逐步建立了地图适合度量化评估模型,确定了地图与用户、环境的个性化匹配规则,分析了在地图认知过程中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信息加工范式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通过眼动手段表征了个性化地图的认知差异及动态过程,获取了个性化地图的认知规律。认知机理是个性化地图研究的瓶颈与核心内容,将地图个性化与可视化紧密联系在一起。
2.2.2 研究范畴
个性化地图认知机理的研究范畴涵盖了理论、方法、技术和应用等问题,具体如下。
(1)个性化地图的基本理论研究。包括个性化地图的概念、分类、特点等;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和眼动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个性化地图的设计知识和原则,为个性化地图可视化提供理论指导。
(2)个性化地图认知机理理论研究。包括:认知机理的研究对象、研究范畴、关键问题;相关的地图设计理论、地图感受理论、地图信息传输理论、地图空间认知理论、认知心理学相关理论等基础理论;理解个性化地图的认知过程、模式识别范式;特征分析理论、模板匹配理论(Template Matching Theory)和原型匹配理论(Prototype Matching Theory)及其与情境效应、期望效应在地图学中的应用;研究个性化地图认知因素、用户分类、认知适合度评估方法、认知差异的理论解释、认知过程的分解方法等。
(3)个性化地图认知的实验方法研究。包括问卷与眼动实验的设计与实施、素材制作、实验流程、信度与效度检验、数据分析方法等;了解眼动指标的意义,眼动研究的地图学作用,眼动实验的特点和优势;分析眼动-认知表征关系,基于认知心理学理论对结果进行讨论;运用热点图、视线轨迹图等可视化图形将地图认知差异和过程可视化;通过以眼动实验法为主,以问卷调查法、出声思维法、德尔菲法、焦点组访谈法为辅的联合实验方法,获取个性化地图认知结论。
(4)个性化地图认知效果的评估计算方法研究。包括地图要素重要性排序、问卷及眼动数据的统计、地图要素与认知影响因素匹配程度的判定、基于权重计算的地图认知适合度评估等。
(5)个性化地图的评价验证方法研究。包括地图认知影响因素初始模型的问卷分析验证,地图认知适合度评估方法的眼动验证,眼动实验与问卷调查结论的交叉互证,个性化地图认知机理相关理论、方法、实验的系统验证,试验系统应用效果的实验验证等。
(6)应用方法与技术实现研究。设计并开发个性化地图可视化试验系统,验证个性化地图可视化设计原则的应用方法,包括模板库的设计、模板的组合,以及用户模型、地图模板、地图原型的动态更新机制等。
2.2.3 关键问题
在个性化地图认知机理研究中,需要明确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1)地图认知适合度评估模型的建立及权重确定。个性化地图及其影响因素都具有复合性、复杂性、多维性等特点。目前的技术水平还不能做到完全自适应,也就是智能化、自动化地为用户提供最满足个性化需要的地图,因此需要对基于认知特点的地图适合度进行评估。要建立地图认知适合度评估模型,不仅要明确影响个性化地图认知效果的影响因素有哪些,还要明确在用户看来,地图要素是如何分类的,它们的重要程度如何;每种地图要素的设计受哪些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以及如何将地图要素组合成地图整体等问题。
(2)地图认知因素综合分析、认知过程与认知差异的实时监控。在心理学的研究结论中,认知由觉察、注意、辨别、识别、解译、记忆、确认等一系列复杂环节构成。那么,个性化地图的认知过程分为哪几个阶段?每个认知阶段分别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如何同时发生作用?采用什么方法能够将隐式的认知过程客观、实时、显式地表达出来?用什么描述和表征手段使其“可视”?这种实验方法的优势在哪里,如何弥补它的不足?
(3)眼动实验的量化分析及交叉互证。眼动实验法在个性化地图认知机理研究中的应用范例尚少,国内更未见相关研究。因此,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个性化地图的研究能否借鉴心理学中比较成熟的阅读、图片个性化眼动研究经验?个性化地图有什么特殊性?眼动指标的地图学意义是什么?眼动指标能否指示地图认知中的个性化差异?个性化地图眼动实验的结果说明了什么,如何进行量化分析?眼动实验法与问卷调查法等其他方法的结论是否一致,哪个更加正确,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