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段誉来历,大理国天龙寺
这时,丁春秋对段延庆说道:“你碰到的那个道姑,其名刀白凤,便是段誉的生母,而你,便是段誉的父亲。”
“不可能!”段誉大惊失色,他接受不了自己的母亲出轨,也接受不了养育了自己的段正淳并非自己亲生父亲的事实。
丁春秋继续道:“刀白凤乃摆夷族酋长之女,她与段正淳之间本是一场政治联姻,并没有太多的感情。但段正淳本性风流,刀白凤因为受不了他风流的个性,便出家做了道姑,道号玉虚散人。”
段正淳在刀白凤出家之后,依然不改风流的本色,时常与他那些美貌情人偷情,刀白凤因而十分怨恨段正淳,便挑了个乞丐作为出轨的对象,你就是那个幸运儿。”
说到这里,丁春秋感叹道:“可是她也没想到,那个残疾的乞丐并不是什么普通人,而是曾经的延庆太子,后来的‘恶贯满盈’,四大恶人之首。”
说到这里,段延庆也明白了。
当年他身受重伤,全身筋骨都断了,身上到处都流着脓,污浊不堪,只能一步步地爬着向前。
他本是要去天龙寺,寻找枯荣大师主持公道,可枯荣大师闭关了,要很久才能出关。
段延庆因而万念俱灰,没了希望,准备等死。
可他没想到,就在这个时候,一个身穿白衣,美若天仙的女子一步步向自己走来,做出了那种事情。
当时的段延庆可是一个浑身流脓的乞丐,寻常的女子根本不会理会他。
所以段延庆把刀白凤当作了观音菩萨。
大理国本就世代理佛,皇帝退位后,都会选择出家为僧。
而佛家又有肉身布施的说法,当时段延庆身在寺庙之外,菩提树下。
因此,他认为这白衣女子必然是观音菩萨的化身,用自己来点化他,希望他能振作起来。
段延庆本是大理太子,他自然认为自己是天命之人,也正是那一夜的经历,让他觉得,他所受的一切不过是上天的考验。
不得不说,人的精神力量,潜力是无穷的,这一番经历,果真让段延庆重新焕发了斗志,将他从一个垂死挣扎的人,活生生地救了回来。
想到这里,段延庆看向段誉的目光,露出了慈爱之色。
可段誉看着段延庆的目光,却不由自主地躲闪起来。
他到现在还接受不了段延庆是自己父亲的事实。
在段誉的心里,他对段延庆是同情的,可这并不意味着他与段延庆之间有父子之情。
段延庆身为四大恶人之首,虽然受尽了苦难,但也做了许多不可饶恕的恶事。
如今段延庆成为了丁春秋的随从,与段誉同属逍遥派阵营,但段誉对段延庆依然喜欢不起来。
更何况,段正淳虽然不是自己的亲生父亲,但他却把自己养大。
正所谓“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生而未养,断指可还。生而养之,断头可还。未生而养,百世难还。
其实,段延庆也知道,段誉一时之间接受不了自己才是他的亲生父亲的事实。
如果此刻强行让他与自己相认,有丁春秋和逍遥派众人的帮助,相信并不是什么难事。
可强行相认之后呢?只是有个名义罢了,或许反而会弄巧成拙,致使段誉对自己更加反感。
在段延庆的心里,他这一生从未奢求过有男女之情。
对于当年菩提树下肉身布施的观音菩萨,他也顺有敬畏和感激之情。
此刻,段延庆突然知道,这世上还有一个自己的亲骨血,他只觉得什么名利尊荣,什么帝王基业,都不重要了。
这世间,又有什么比一个儿子更可贵的?
想到这里,段延庆突然对段誉说道:“孩子,我不奢求你能认我为父亲,如今我知道这世上有你这一个儿子,就已经心满意足了。”
说罢,段延庆对着丁春秋拜谢道:“多谢主人让我知道这一切。”
丁春秋微微一笑,对着段延庆道:“不必多礼。”
随即,他又对着康广陵和范百龄道:“你们带着段誉下去吧,段誉可能一时间无法接受这些,你们要加以开导。”
“是,掌门师叔!”
康广陵和范百龄对着丁春秋行了一礼,又拉着段誉道,“走吧,誉儿。”
随着康广陵三人离开,议事厅内,只剩下了丁春秋和段延庆。
丁春秋对段延庆说道:“可还记得我吩咐你的事?”
段延庆点了点头:“取回大理皇位,举国效忠主人。”
“那便走吧!”
说罢,丁春秋便带着段延庆,来到了大理皇城。
很多人对大理国的印象都国土小,国力不强,民众软弱。
其实这些印象都是虚假的。
大理国的国土面积并不小,虽然比不上中原七大强国,但领土面积也有大宋三分之一的大小,领土所属包括八府、四郡、四镇、三十七部。
国内的民众多为白、蛮、苗、黎、羌等,虽然为异族,但其文化却与中原相差不大。
大理崇尚佛教以及儒家文化,因此大部分儒生同时信奉佛法,佛家的僧人也都诵读儒书,正所谓儒释双修。
僧人可以通过科举考试获得政治地位,朝内也多任用僧人为官。
可以说,大理国实行的是以儒治国,以佛治心的政策。
在外交上,大理国与大宋、南召国、孔雀王朝、波斯等国家均有贸易往来,与元国、清国为敌对关系。
在军事实力上,大理并不弱于南召国,在与蒙古铁骑的战斗中各有胜负,可以看出,大理国常备军的战斗力绝对不弱。
不消半日,丁春秋与段延庆就到了大理皇城。
要说大理国的政治中心是哪里,很多人以为是皇宫,其实并不然。
大理国真正的政治中心是天龙寺,很多皇帝都在晚年禅位,隐居于此潜修佛法。
今日,天龙寺中迎来了一位不速之客。
这不速之客既不是丁春秋,也不是段延庆。
此刻,天龙寺的一位小和尚来到空山禅房。
“枯荣大师,吐蕃国师鸠摩智求见,如今正在大雄宝殿等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