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科幻小说分两种:一种是以少数想法为基础衍生出来的;另一种则是基于大量想法写作的,并描绘了一整套亦真亦幻的世界观。这两种科幻小说都不乏伟大作品,而刘慈欣的《三体》无疑属于后者的代表。整个三体世界宏大而冷峻,随着《三体》三部曲故事情节的推进,在读者面前缓缓展开。
以《三体》为引子,我希望本书同时承载两种功能。
第一个功能是科普。可以说,写《一说〈三体〉》是我在多年科普创作的过程中最畅快的一次。作为读者的您大概率也是《三体》的爱好者。如果您也喜欢《三体》的话,“现在,我们是同志了”。这句话不是说笑。《三体》的作者已经用远超一个普通科普作家所能及的笔力,将一幅科学图像描绘出来了。我相信这幅图像不仅写在纸上,也印在了《三体》爱好者的心里。我们心里的这幅图像为本书的科普内容提供了大量共识。这些共识是深入讨论的基础。基于这些共识,我与读者可以很自然地在科学内容上“聊起来”,在慢慢聊的过程中,大家会觉得本来仿佛艰涩难懂的物理世界在不知不觉间已不再难懂。
不仅如此,《三体》为我提供了一个特别的语境,让我能够与大家交流我对人类未来的思考。海子说:“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但是我想说:“今夜,我不想你,我只关心人类。”如果没有一个科幻背景,我们在生活中会花多少时间思考人类的未来呢,又会有多少机会与朋友讨论人类的未来呢?在《三体》的语境下,让我们也认真地关心一次未来,关心一次人类。
第二个功能是对《三体》的世界观做科学的解读与阐述。我觉得基于《三体》的世界观,有潜力发展出一整套文化产品,就好像漫威电影宇宙一样。为了充分发挥《三体》的文化价值,让更多的朋友深入地思考科学、思考未来、思考人类、思考世界,我认为科学工作者应当对《三体》涉及的知识甚至世界观,做更多讨论。这正是我在本书中尝试做的。
科幻小说毕竟不是科研论文,里面的幻想成分往往未必严谨到符合科学事实的程度。所以,在从科学的角度解读《三体》的世界观时,想要兼顾恢弘的想象和严谨的科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本书的科学内容分三种。第一种是已经确知的科学事实,比如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第二种是目前流行的科学猜想,比如曲率驱动,虽然已有很多广义相对论工作者对此进行研究(我也是其中一员),但我们还不知道真实世界中能否容许这样的引擎存在。我会把科学事实和猜想为读者区分开来。第三种是除了科学事实和流行的科学猜想之外,我本人为解释《三体》中一些概念所做的猜想。在涉及我本人猜想的内容中,我会明确设置标识,用提问或虚拟语气展开,以将其与标准的科学内容相区别。比如一旦您看到一段话以“有没有一种可能,我只是说可能”开始,那么这段话中包含的猜想就已经不是科学的一部分了。不过,它们不是毫无依据,而是我认为的在科学所容许框架内的一种可能性。
除了努力做好科普和对《三体》世界观进行科学解读之外,本书还包括以下两部分内容。
第一,本书有相关视频内容。关于《一说〈三体〉》,我曾在网上做过十六讲的直播。直播内容和本书内容相关,但又不尽相同。您无论是觉得本书有些内容难懂、希望找些内容互补印证,还是觉得本书太简单、读过意犹未尽,都不妨在直播回放中找到相关内容。直播回放可以在哔哩哔哩的“墨子沙龙”和新浪微博的“王一研究宇宙”《一说〈三体〉》视频合集中找到。我也借此机会感谢墨子沙龙在《一说〈三体〉》直播中的合作。
第二,本书有大量的脚注内容。这是因为思维是非线性的、发散的,我有太多想法想和大家交流,但是无法把它们全都纳入一个线性的、让人流畅阅读的主线当中。所以,大家可以先看一大段,比如一节的正文,之后再回头看页下的脚注,从而可以享受发散思维的乐趣,而思路也不至于被这些脚注打断。
在本书的写作中,我得到了很多朋友的帮助。特别感谢朱燕南、常富杰、金天灵等老师和刘宇梦、祝浴航、丁乾航等同学对本书提出的宝贵建议。在直播中,很多网友“神回复”式的弹幕给了我很多启发,对此,我也深表感激。
最后,《三体》的世界观浩瀚庞大,《一说〈三体〉》对其的解读只是沧海一粟,很多优秀作品已经珠玉在前,特别是我的博士导师李淼教授写作的《〈三体〉中的物理学》。如果您碰巧读到了我的书,而没有读过李淼教授的《〈三体〉中的物理学》的话,也强烈推荐您读一读。
王一
2022年9月,于香港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