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三体》:《三体》中的前沿科学漫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推荐序1

王教授是我在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读书时的师兄。十多年过去了,他在办公室走廊里踱着方步悠然自得的样子至今历历在目。

在现代社会,科幻与科普作品都是人民大众直接了解科学、思考科学以及探索科学的好帮手。一部视野开阔、想象力丰富的科幻作品往往可预言未来的科学技术,比如科幻小说开创者凡尔纳在《海底两万里》中描写的潜水艇技术以及科幻大师阿瑟·克拉克在《太空漫游》系列中对于宇航技术和木星图像的描写,都在之后的科学探索中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认证。而科普作品,可以帮助大众以最简单的图像认识最新的科学理论。更重要的是,优秀的科普作品可以让大众看到科学的思考方式和严谨的思考态度,让大众更亲切地接触科学,更热衷于讨论科学。例如,霍金的《时间简史》启迪着人们对时空奇异性质的认识,卡尔·萨根的《暗淡蓝点》与《宇宙》叙写了人类、地球和宇宙的壮美史诗。

不过,我在阅读科幻小说之时,往往期许有相对应的科普作品对小说中的无限幻想进行科学的解释;在阅读科普作品、从事科研工作之时,又往往因这些时空宇宙中本身难以想象的奇妙性质难以利用文学的方式呈现而叹惋。我有时会想:科幻与科普的结合能否成为一门内外兼修的“武功”?科幻+科普会不会产生1+1远大于2的效果?在读完王教授解析《三体》小说的科普读物《一说三体》后,我相信答案是肯定的。

《三体》小说中包含对不同领域科学的无限遐想。读者读完《三体》后,肯定会提出各种各样同样具有想象力的问题。你可能会好奇,为何三体人的世界中,三星系统的运动如此不规律;小说中通过描写纸船在水面运动的原理来比喻的曲率引擎是否在科学上真正成立;人类如果无法超越光速,可能会用怎样的方式进行远距离的宇宙航行;蓝色空间号星舰进入四维空间方式是什么;是否有多维空间,多维空间在科学上成立的理论是什么……《三体》世界观中的奇思妙想实在是太多了,而王教授在他的书中都做了细致而生动的科学解答。

在本书中,你会感受到王教授作为一名科学家的严谨性。例如,在描述混沌系统时,王教授细致描述了洛伦茨在发现混沌现象时一步步深入的思考,为我们揭示了一名科研人员在实验结果出问题时应有的科学态度。又比如,在阅读过程中,你会发现王教授将《三体》中涉及的科学问题分为三类,对不同类型的问题,讲解的语气大为不同。面对科学上已确知的问题,王教授的语气是确定的;面对科学上正在研究的问题和猜想,王教授仅是描述了各种可能的结论,鲜有确定性的评论,他还会特意将实验确定的科学事实与未被确定的猜想区分开来;而对于书中特别奇妙甚至现有科学难以描述的猜想,王教授则会带领大家一起思考,猜测用何种理论去解释这些猜想,这时,王教授大多使用疑问句或使用虚拟的语气。

本书中最触动我的一点是,王教授作为一名科学家的人文素养。书中、他化用了海子的一句话“今夜,我不想你,我只关心人类”(海子原文刚好是反过来)。这与著名科幻作家莱姆所说的“我感兴趣的是整个人类的命运,而不是个体的命运”有异曲同工之妙。当然,这句话并不是王教授的观点,相反,他在本书中对是否以点状化文明的视角认识人类这一问题有着更深刻和充分的讨论。此外,王教授对外星文明的讨论、对自然是否自然的探讨以及对物理学之美的描述无不体现出他对世界的人文思考。

最后,本书还有一大特色——亲切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王教授在解释各种科学问题时一直将自己置于读者的视角,思读者之所想。一连串提问与解答使读者在阅读本书时仿佛在与作者一同探索《三体》中的科学。我想这主要是因为王教授经常在科普直播中与读者互动,因此他比大多数科学家更了解大众对科学的思考方式。

本书内容包罗万象。无论你是科幻迷、科学爱好者、科学从业者或学生,还是读完《三体》后想了解科学的“同志”,本书都是你的必备之选。

胡彬
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