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未来:数字时代下的电影变革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给电影行业带来严重冲击。为了恢复正常的工作与生活,出于疫情防控的需要,国内电影院闭门谢客大半年,178天里,院线电影留给市场一片空白,电影行业艰难度日。根据国家电影局发布的数据,2020年全国总票房为204.17亿元,不足上一年2019年票房总成绩的1/3。即便如此,中国票房依旧于疫情中苦苦挣扎的全球影业中稳拔头筹。

疫情的突袭直接推动电影消费方式的变革。在影院停摆的大背景下,电影制片厂积极拥抱线上视频平台或流媒体。无论是好莱坞还是国内的电影制片方,都开始直接利用流媒体平台上映院线电影,通过采取高级付费点播PVOD模式(Premium Video-on-demand)实现盈利,在疫情的严冬中谋得生存之道。也正是基于信息化的网络平台及数字技术,即便在最困难的时刻,电影也未曾真正地离人们远去,只是通过互联网平台以另一种形式慰藉着饱经苦难和伤痛的心灵。信息化和数字化技术的力量对电影行业的作用从未如此凸显。

其实,历经百年的风风雨雨,在信息化与数字化的时代洪流中,电影早已将数字化技术融入电影制作与电影产业的方方面面。从电影的前期筹备到正式的拍摄制作,再到后期的宣发与上映,乃至电影衍生品的开发,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都在电影产业链各环节中贡献着各自的力量,推动电影产业向着数字化、智能化、协同化方向发展,助力电影的数字化转型与高质量发展。

基于区块链分布式金融探索影视筹融资、电影数字衍生品创造,利用大数据洞察市场趋向挖掘价值IP与剧本创意、生成用户画像进行精准营销,应用云存储与云计算实现剧本协作、多团队任务协同以及电影制作“云端化”,使用计算机学习、机器视觉等人工智能技术开展人工智能剧本协作、虚拟拍摄、智能剪辑等,都极大地提升了电影产业的工作效率与生产质量。在数字化技术的支持下,电影的拍摄周期虽越来越短,但电影给观众带来的视听享受和艺术表现却越来越震撼。

数字技术不仅改变了电影本身,也引发了电影产业与电影艺术的变革。伴随着电影产业分工日益细化、产业协作柔性化、产业纵向一体化的发展趋势,电影产业吸引了多样的生态参与者,以核心IP为纽带的跨产业“泛娱乐”生态正逐步形成,让电影在更大的市场中切得更大的蛋糕。而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影像生成、虚拟现实技术的沉浸式观影等,都对传统的电影“真实性”理论和电影叙事方式带来革命性颠覆,数字电影以“虚拟美学”的方式丰富着电影艺术的美学内涵与外延。

更令人期待的是,数字时代为电影打开了数字权益世界的大门。电影乃至电影中的任何元素等价值性内容都能够数字化记录下来,形成相应的电影数字资产,并与这些内容的创作者之间的权属清晰可见、追溯有据。电影数字资产在虚拟世界中的确权为其价值的流转与衍生创造了极佳的条件。无论是线下的电影数字资产维权还是线上加密电影艺术品的形成,电影在数字世界的创新与探索都试图将电影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化,充满未知的想象。

笔者作为电影行业的从业者,总是为数字技术带来的电影数字化变革深感入迷。新技术的“后浪”滚滚翻涌,让百年前的光影魔术在数字时代大放光彩、精彩纷呈。笔者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与研究阅读中虽深有所感,却发现市面上并没有系统性、综合性介绍数字技术引发电影拍摄制作、产业运行以及电影艺术领域变化的书籍。这类书籍要么追溯电影技术的发展史,对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数字化技术在电影中的应用很少涉及;要么专注于具体的电影拍摄与制作的实战技术,没有从电影产业链的角度完整地讲述数字技术对电影各环节的影响,对于非电影专业的读者来说略显枯燥。

因此,笔者试着从电影全产业链的角度,分析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数字化技术在电影前期筹备、拍摄制作、发行宣传、影院上映以及衍生品开发中带来的技术变革或商业模式的颠覆,并总结了这些变化对电影产业生态及电影艺术的影响。这虽是笔者对经年工作的思考与回望,但也希望这些浅薄之见能够为电影业的同行,以及区块链、云计算等科技型企业带来些许火花的碰撞,也让更多对电影感兴趣的读者感受到数字时代的电影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