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杆子修炼36堂课:公文写作精进之道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3.天赋是块挡箭牌

人与人之间会因性格、兴趣爱好、成长环境等因素,对某些事情的领悟表现出个体差异,有的领悟得快、领悟得深,有的则不然。

对前者,人们通常会说他们"有天赋",或"这个人是干这事的料"。这就带来一个问题,有些人在不想干某件事情的时候,就会先预设一个"不是那块料"的前提,然后推出"干不好工作"的结论。

显然,这是一个逻辑错误。

经常听到身边同事说:"太佩服你们材料写得好的人了,我是没有这方面的天赋,所以不是写材料的料,以后还是干点别的为好。"我不太赞同这个观点。我知道,这只不过是借口而已。但我想说:一个人能不能干好某件事情,很大程度上不是靠什么天赋,而是靠后天的努力。

拿我来说,就谈不上有写作天赋。记得上小学那会儿,最害怕老师布置作文题了,写的作文每次都干巴巴那几句,不像其他同学写得有声有色,富于想象。在我印象中,没有一次作文被老师表扬过,对写作也总提不起兴趣来。参加工作后,最怕的事情就是写材料,每逢接到任务,就备感焦虑,有时急得晚上睡不着觉,即便勉强憋出一篇来,往往也会被领导改得面目全非。

后来,由于工作需要,我开始研究写作。有段时间,几乎把写作放到了所有知识场景中去审视,心心念念。考建造师时,觉得写作就像建筑施工,"设计——采购——施工——监理——验收"过程与写作的"构思——调研——起草——校对——审签"过程有异曲同工之妙。考环评工程师时,发现生态环境受水(地表、地下)、气、声、固体废物等环境因子影响,文稿也受主题、结构、语言、材料、修辞等因素影响。考消防工程师时,感到消防的报警系统、灭火系统中有严密的逻辑关系,一篇文稿也是一个系统,文字单元间也应有严密的逻辑关系。不仅如此,在读历史、经济学、管理学甚至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时,都会习惯性地把知识跨界迁移到文稿写作中,寻找相通的底层逻辑。我仿佛把公文写作作为堆积知识的一个架子,一点一点往上摆,久而久之,架子上的东西越来越多,逐渐形成了体系,我也就获得了能力的迭代。

这让我想到弘一大师李叔同在《晚晴集》里说的:"世界是个回音谷,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你大声喊唱,山谷雷鸣,音传千里,一叠一叠,一浪一浪,彼岸世界都收到了。"我对文稿的思考,也是这样,心心念念中回响。同时,我抓住每次写作机会,刻意练习,每写一个稿子,就总结一次经验。功夫不负苦心人,十多年下来,获益匪浅。

美国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写道:"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一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这就是著名的"一万小时定律"。所以,在写作的道路上,我不相信天赋,更愿意相信"一万小时定律",写作能力就像身上的肌肉,只要你按科学的方法去锻炼,时间长了,肌肉自然就会凸显出来。希望你也相信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