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四十年欧洲那些事儿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大帝的遗产

康熙四十年。公元1701年。人类跨入新世纪。

按美元购买力计算,这一时期印度的GDP世界第一,约907亿美元;中国第二,828亿美元;西班牙第三,239亿美元;法国第四,212亿美元;日本超过了德国、英国。按人均计算,荷兰第一,2130美元;英国第二,1250美元;意大利、比利时、瑞典、瑞士、丹麦都超过1000美元;中国为600美元,超过日本的570美元和印度的550美元。(1)a

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兴建了世界上最漂亮的宫殿——凡尔赛宫。他重赏法国学者、艺术家,法国服装美食、珠宝首饰、文学艺术、绘画建筑等软实力征服世界直到今天,说法语成为时尚。

俄国沙皇彼得一世装扮成平民,亲赴欧洲全面学习西方。他对俄罗斯进行了脱胎换骨式的全方位改造,最终把一个贪恋陆地的中世纪农业国打造成一个近代化的、亲海的经济和军事强国。

康熙皇帝少年即位,除鳌拜、平三藩、收台湾、抗俄军、灭噶尔丹。大清王朝发展到极盛,揭开了康乾盛世的序幕。

三位都被后世冠以大帝称号:路易大帝、彼得大帝、康熙大帝。

英国国王威廉三世不是大帝,胜似大帝。他领导英国率先进入宪政体系。他批准了一所学校,培养了乔治·华盛顿和托马斯·杰斐逊。

培根认为,大帝包括:建国者;立法者;拯救国家于长期祸患的人;铲除暴君者。康熙可以算作拯救国家于长期祸患的人;彼得大帝可以算作建国者(建立了一个新的俄罗斯);路易十四可以算作立法者;威廉三世可以算作铲除暴君者和立法者。

路易十四死后留下一个矛盾严重激化,财政已经破产的王国。不过,他创造的文化遗产足够法国人骄傲500年。

彼得大帝举全国之力打垮瑞典,死后俄罗斯跻身国际强国、海上大国。

威廉三世死后留下一个正在起飞的大英帝国。约翰·洛克设计了最先进的政府机构。牛顿领导着最先进的科学机构——英国皇家学会。威廉·配第为英国制定了最先进的经济财政体系。

康熙大帝死后留下一个隐患重重的帝国。

康熙四十年,勃兰登堡选帝侯腓特烈得到了一个新的称号——普鲁士国王。大科学家莱布尼茨劝他成立了柏林科学院。一个未来的德国正在形成。

培根说,人类的野心有三个层次:

第一,在本国之内争权夺势,这种野心是粗俗的和堕落的(阿哥们对内斗争)。

第二,扩张国家领土,这种野心有尊严,但也是贪欲(俄罗斯对外扩张)。

第三,拓展对宇宙的认识,这种野心是健全的、高雅的(科学家)。

大帝仅惠及于个别地方,科学家惠及全人类。大帝的功业持续不过几代,科学家则永垂千秋。

康熙年间,英国成立皇家学会、法国成立皇家科学院、德国成立科学院、俄国成立科学院。发展科学成为国策,尊重科学家成为共识。从康熙即位开始,可以说欧洲每年都有重大科技成果问世。

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丰特内尔写道:"新奇的东西一个接一个地出现。人类装上翅膀、翱翔空中的那一天将会到来,我们最终会飞到月球上。"

康熙朝是中国与欧洲交流最频繁的时代,几十名欧洲传教士长年伴在皇帝身边。路易十四给康熙皇帝送来了数学老师,罗马教皇两次派特使与康熙皇帝密谈。康熙帝上科学课、雇西医、喝葡萄酒、听西洋音乐、看欧洲油画。这段时间可以称为中欧的蜜月期。大清的天文部门由欧洲人掌管,大清全国地图几乎全是欧洲人帮助勘查绘制的,大清的数学体系是欧洲人建立起来的。在这个过程中,康熙逐渐认识到欧洲的先进和强大。他颇有远虑地说,也许中国未来最大的隐患就来自西洋。礼仪之争爆发后,中欧交流中断,欧洲人纷纷回国。康熙认为欧洲有很多好东西,乾隆认为欧洲有的大清都有,道光不知道什么是欧洲,慈禧则怨恨欧洲。

康熙年间,西欧各国展开了一场发展工商业的竞赛。英国、法国和俄国都把开矿建厂、发展海外贸易当作基本国策。大清政府依然把农业当作国家根本,从各个方面限制海外贸易。

大清在政治、经济、思想、科学、文化、海外探索上,都和欧洲拉开了较大的差距,而大清对此却一无所知。

从1500年到1700年,这200年整个欧洲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从大明正德皇帝到大清康熙皇帝,这200年的变化相对来说并不明显。老百姓头脑中的观念和生活水平相差不大。

越来越多的西欧知识分子放弃了恢复罗马时代的念头,展望未来,认为社会会越来越好。

大部分大清的文人秉持着陈旧观念,缅怀过去,认为发展的目标是回到"三代"。

在一本《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的书中,本书涉及的几位人物排名如下:牛顿高居第2、列文虎克第36、约翰·洛克排名44、彼得大帝排名88。

马瑞民

2022年1月1日


(1) 资料来源于英国经济学家奥格斯·麦迪逊发表于《世界经济》上的专题文章《世界经济概况——公元1至2030年》。以上数字并不准确,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