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凝聚
自然音阶向平均律的跨越,构建出了打破调性界限的框架。音乐第一次有了1+1>2的效果。尽管《平均律钢琴曲集》体现出了流动性与开放性,音符还是按照顺序按部就班地演奏。
和谐城市的建设尽管受到平均律的启发,但它还得具备更多活力,不断改进来适应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要做到这一点,城市就要如同自然界的有机物一样,不断地感知并适应周围的环境变化。人类通过不断革新、不断强化其适应性进化发展至今,城市也是如此。对于人类和城市的进化而言,拇指对向性和网状街道之类的物理形态的进步是至关重要的。然而,更为重要的是管理系统的提升。人的心智就相当于人的管理系统。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精神病学临床教授丹·西格尔(Dan Siegel)把心智描述为“一种自然的自我管理过程,具象化且多方关联,控制着能量和信息的流动”。
人类心智和城市的本质,在许多方面是相通的。城市,首先有其物理形态,但我们不能说城市就仅仅是街道和建筑物而已。西格尔教授用了FACES这个首字母缩略词来描述健康的心智:灵活(flexible)、对环境的适应力(adaptive)、凝聚(coherent,在时间的流动中始终保持自身的完整性)、充满活力(energized)、稳定(stable)。而这些也是城市在VUCA的时代实现繁荣所必需的特质。
健康的心智把不同的部分组合到一起。所有精神问题都是从大脑的整合能力受损开始。根据混沌理论,如果某个自我管理系统无法连接起各个分散的部分,就会造成混乱或僵化。心智也是一样——几乎所有精神疾病都可以归结为混乱、僵化或兼而有之。如果各部分能够始终联结在一起,城市就会更健康。
城市可能陷于僵化、混乱,也可能在两者之间找到正确的道路。僵化往往是由高度集中的管理和控制引起的,比如20世纪中期的苏联城市和晚近伊斯兰宗教激进主义统治下的城市。在这样的城市里,完全没有个体或自我表达的空间,作为创造力源泉的多样性也没有价值。僵化的城市基础设施无法快速地适应变化。
僵化的反面就是混乱,城市失去了管控能力以至于失控,没有良性运转的政府管理部门给出清晰的目标和指示。
大自然在僵化和混乱之间摇摆,这鼓励了多样化的发展,同时也增强了系统内部的关联。最终,自我管理得以实现,正如大自然的各组成部分会变得对称、平衡和连贯。这些特点不仅会让个体受益,也是整个城市的福祉所在。
本部分将探讨城市的形成,以及推动城市形成的九个特点。笔者将从凝聚出发,探讨城市如何规划以及城市规划在不远的将来会呈现何种模样。我们将重点分析郊区的发展,强调只有城区和郊区形成一个凝聚的系统,城市才能兴旺发达。
我们会发现,从过去的经验中能找到未来可资借鉴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