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原理(第3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政治经济学,从最广大的意义上说,是研究人类社会中支配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交换规律的科学。”[4]列宁说,“研究这个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的生产关系的发生、发展和衰落,就是马克思的经济学说的内容。”[5]这表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是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而生产关系是在人类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政治经济学对生产关系的研究又必须以物质资料的生产为出发点。

一、物质资料的生产

所谓物质资料的生产,就是人们以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按照自己设想的目的,运用劳动资料去加工劳动对象,改变劳动对象的形状、性质或地理位置,使被加工的产品能够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需要的活动。例如,煤矿工人采煤,石油工人采油,炼钢工人炼钢,机械工人造船、造车,纺织工人纺纱织布等。这些活动的目的都是将劳动对象改造成人们可以消费的形式,都是为了人的生存和发展,是基本的物质资料生产活动。

人类为了生存,就必须有粮食、衣物等物质资料,以满足吃、穿、住等多方面的生活需要,而要取得这些物质资料就必须进行生产。如果停止生产,人类将无法生存,也就不可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等其他社会活动。“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一个小孩子都知道的。”[6]所以,人类社会的存在,依赖于物质资料的生产;人类社会的发展,也依赖于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因此,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人们为了实现物质资料的生产而进行的劳动过程,都应该具备三个基本要素:人的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这三个基本要素是在任何社会发展阶段的物质资料生产中都必须具备、不可缺少的。

人的劳动就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为了获得满足自身或他人需要的有用产品而进行的有目的的活动。人的劳动强调的是人类有计划、有目的(即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活动,它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没有人的劳动,任何物质资料的生产都是不可能实现的。正如马克思所说:“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7]

要进行劳动,就要有劳动对象。劳动对象是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物质资料,也就是劳动加工的对象。劳动对象有两类:一类是未经人类加工过的自然物,如海洋里的鱼虾、原始森林里的树木、地底下的矿藏(如石油、煤炭)等;另一类是经人类劳动加工过的物质资料(即人类的生产物),如制造机器用的钢材、纺纱用的棉花、织布用的棉纱、盖房用的钢筋水泥等,这类生产物通常称为原材料。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劳动对象的范围越来越大,不仅越来越多的自然物被当作劳动对象,而且新的原材料也不断被研究、开发、生产出来。例如,越来越多的海底的新资源被认识、开采和利用,新物种的形成,新的原材料被创造出来,甚至工业中的一些废气、废水、废物经过科学处理,都已经转化为劳动对象。

劳动资料,又叫劳动手段,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用来影响和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通过劳动资料,人的劳动被传导到了劳动对象上。劳动资料包括生产工具(机器设备)、土地、建筑物(厂房、库房)、道路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从原始人使用的石刀、石斧等到现在使用的复杂的机器、设备,都是生产工具。

人的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之所以是劳动过程的基本要素,就是因为任何社会阶段的任何一种劳动过程都必须具有这三个基本要素,否则人们就根本不可能进行任何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

在这三个基本要素中,人的劳动是生产过程中的能动因素;而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构成生产资料,这是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客观物质条件。劳动者与生产资料有机结合的过程,就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在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过程中,会形成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的关系:一是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叫作生产力;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叫作生产关系,也叫经济关系。这两方面的关系相统一,就构成了社会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即谋生方式,也就是人们进行物质生产活动的方式,包括两个方面,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一)生产力

生产力,又称“社会生产力”或“物质生产力”,是指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获得物质资料的能力,它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概括地说,包括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

人的因素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知识,能够运用一定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从事生产实践活动的劳动者;物的因素是指生产资料,即人们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

提示与说明

生产力的发展状况集中表现在生产工具的发展变化上。

生产工具的发展水平是生产力的物质标志,也是划分经济时代的标志。

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类智慧和能力的发展决定着物质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所以,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因为离开劳动者,生产资料仅仅是一堆“死物”,哪怕是最先进的机器也与废铜烂铁无异;特别是劳动资料中的生产工具,是由劳动者创造出来的,只能由劳动者去操作和使用。所以,劳动者是生产的主体,是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劳动者一般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在现代生产中,脑力劳动者的质量和数量日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高新技术领域内,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具有直接同一的趋势。

但是,这并不否认物的因素的重要性:一方面,劳动者只有和一定的生产资料结合起来,才能发挥作用;另一方面,生产资料中的生产工具的发展与变革对生产力的发展有着特殊的作用。此外,生产资料中劳动对象的范围的不断扩大,对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不管是人的因素还是物的因素,都与科学技术紧密联系。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的重要因素。邓小平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8]科学技术能够应用于生产过程,与生产力中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等因素相结合而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和创造,会引起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素质的深刻变革和巨大进步;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的组织管理,能够大幅度提高管理效率;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应用于生产过程的周期日趋缩短,对于生产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日益成为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日益广泛和深入地渗透到劳动者和生产资料之中,引起劳动者素质和生产资料状态的变化,从而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二)生产关系

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除了要和自然界发生关系以外,还要与他人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关系。由于单个人无法与自然界的力量相抗衡,无法单独开展生产活动,所以人们必须联合起来,进行改造自然的生产活动。这种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相互结成的经济关系,就是生产关系,也叫社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的内容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方面。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关系,是狭义的生产关系。当人们生产出产品后,进入分配、交换、消费领域,就构成了产品生产的总过程。通过生产总过程而体现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广义的生产关系。社会生产过程是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构成的辩证统一的运动过程。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其中,生产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它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对象、方式、数量和性质;分配和交换是联结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对生产和消费有着重要的影响;消费是最终目的和动力。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上必然发生一定的经济联系。在社会生产过程中,人们生产出产品后,要按照各自在社会再生产中所处的地位和享有的权利,分得自己应得的部分,这样就形成了人们对物质产品的分配关系。在社会分工条件下,人们所获得的产品往往不是或不完全是自己直接需要的,必须通过交换来满足各自的需要,这样就形成了人们之间的交换关系。人们把通过分配和交换所获得的产品用于个人消费,就形成了消费关系。生产关系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就表现为人们在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经济活动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总和。

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方面的经济关系,是以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的。所谓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就是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等方面所结成的经济关系。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先后有生产资料氏族部落公有制、奴隶主占有制、封建主占有制、资本主义私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在生产时,必须有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结合才能开始生产过程,所以,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社会生产的前提,它决定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决定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产品的分配、交换、消费的形式和方式,从而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特点。因此,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重要结论★

如果生产资料归个体劳动者所有,生产出来的产品也归个体劳动者占有,个体劳动者就有权决定产品的分配、交换和消费方式,其生产是个体经济性质的。

如果生产资料归资本家私人占有,生产的产品就由资本家支配,其生产就是资本主义私有制性质的。

如果生产资料归劳动者共同所有,生产的产品就要按照有利于劳动者的方式进行分配,其生产就是公有制性质的。

从整个社会活动来看,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除了生产关系之外,还包括政治、思想、文化、家庭等多方面的关系。由于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所以,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各种社会关系都要受到生产关系的支配和制约。

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紧密联系、相互作用。其中,生产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生产什么或生产多少,决定着是否有或有多少产品可供分配、交换、消费。而分配、交换和消费对生产又具有重要的反作用:分配合理、交换发展、消费积极就会促进生产的发展;分配不合理、交换不发展、消费阻滞就会影响或制约生产的发展。

三、在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中研究生产关系

政治经济学对生产关系的研究,是把它放在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中进行的。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人类社会是在这一矛盾的运动中发展变化的。政治经济学对生产关系的研究,必须紧密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一)研究生产关系必须紧密联系生产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有机统一,共同构成社会生产方式。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主要表现在:其一,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历史上的各种生产关系都是适应一定的生产力发展需要而产生的。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其二,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需要的产物,只有当它为生产力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时才能够存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本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便由新变旧,走向自己的反面。当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时,人们就要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提示与说明

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必须紧密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但它既不专门研究生产力,也不专门研究上层建筑。

专门研究生产力问题是自然科学、技术科学或生产力经济学等学科的任务。

专门研究上层建筑问题则是政治学、法律学、教育学、文学等学科的任务。

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就会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反作用的实际过程和情形是十分复杂的。新的生产关系总体上基本适合生产力发展,但并不排除它的某些环节或方面不适合生产力状况而阻碍其发展;旧的生产关系总体上基本不适合生产力发展,但也不排除它的某些环节或方面的调整和改变,能够暂时地、局部地对生产力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生产关系落后于生产力发展要求固然会阻碍其发展,而由于人为的原因使某种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水平,这种“拔高”了的生产关系也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两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规律。从过程看,这一规律表现为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经过生产关系的变革,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相适合的运动过程;与此相适应,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这种矛盾运动循环往复,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高级阶段。因此,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规律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二)研究生产关系必须紧密联系上层建筑

在人们的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最基本的、起决定作用的关系。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中占主体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这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与之相适应的意识形态和制度、组织和设施,构成这个社会的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也是矛盾的统一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主要表现在: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其变革的方向。比如,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决定了我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必须实行维护公有制主体地位和人民当家作主地位的根本政治制度。

第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重要的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上层建筑总是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上层建筑这种反作用的后果可能有两种: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能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能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比如,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的过程中,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而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又成了维护资产阶级统治地位的工具,具有历史局限性。

第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内在联系构成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这里的“一定要适合”是指: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决定上层建筑相应的调整或变革,而不允许上层建筑落后于或不适应于自己的发展;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也必须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而不允许上层建筑脱离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和水平。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及上层建筑之间密切的联系决定了政治经济学不能脱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来孤立地研究生产关系,应该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和矛盾运动中,紧密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来研究生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