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变革之术
“哦?可有样品送来?”嬴政听到侍者禀报的消息,
原本那紧蹙的眉头不自觉舒展了几分。
“近日间的唯一喜讯,也就唯有朕之长子的成就了。”嬴政心中暗暗感慨。
“回禀陛下,长公子此次并未呈送样本,只有奏疏呈上。”
侍者将刚刚从传信使者手中拿来的苏纸双手呈上。
“儿臣自领命以来,夙兴夜寐不敢有丝毫怠慢,终于得成此术
其间更是触类旁通,又有‘雕版印刷’之术成就。
二者互为补益,前者适用屡有更新换代之书,后者更合律令邸报等批量印发之物。
然以文述之究竟不能尽显其意,此二术又不如苏纸之物有确实成品载物,
其工序繁杂占地甚多,又不便运入宫中展示...
因此儿臣斗胆,请父皇于百忙之间幸于少府工坊,以亲自观之这变革之术...”
“变革之术么...”嬴政看着奏疏上的白纸黑字,空自沉吟不语。
“传旨,三日后再开朝会。”嬴政淡淡传下一道旨意,却是心中已有抉择。
而此时的扶苏,却正在和此次成就活字、雕版印刷二术的最大功臣互相吹捧。
“钜子果然大才,竟能以活字印刷之术思及雕版印刷,在下实在是佩服之至。
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纵使吾再有如何奇思妙想,
却也远远不及钜子在工匠一道上浸淫数十年的造诣高超。”
扶苏对着墨胜大加赞赏,丝毫不吝啬溢美之词。
而这也确实是墨胜应得的。
仅仅用了不到一月时间,墨胜就将扶苏的设想变成了现实,
更是触类旁通,在活字印刷基础上提出了雕版之术,令扶苏叹为观止。
扶苏本来只给了墨胜活字印刷的大体思路,却是没有将雕版印刷考虑在内。
因为以扶苏的固有认知,活字印刷术出现在雕版印刷术之后,
是经过改良的最终版本,连后世都一直袭用,自然是最好的。
所以扶苏直接一步到位,跳过了雕版印刷,直接提出了木活字印刷。
但扶苏却忽视了一点,那就是技术并不是能够像诗词歌赋一样即插即用
而是要符合当时社会需求和生产力水平。
活字印刷直到北宋才被毕昇发明出来,并且始终无法真正取代雕版印刷,
而是直至近代后西方的印刷机器传入中国,代替了人工排版之后才真正大行其道,
其中是有着历史的必然因素的。
汉字笔画繁复,特别是未经简化之前尤甚。
这就导致活字印刷制版之时十分费时费力,成本居高不下。
纵使扶苏直接提出了木活字的构想,实践中还是有所不便。
特别是此时的印刷需求只在邸报、律令等,格式基本早有定式
对于活字的需求并不足以支撑活字印刷术的广泛运用。
反倒是雕版印刷,成品较之活字印刷更为清晰不提,
其适合大批量重复印刷相同事物的特点也更加适合当下需求。
近千年的历史演变过程,才令雕版印刷完全被活字取代,
又岂是扶苏一介穿越者就能强行改变扭转的?
墨胜在率领墨者们实践之时便敏锐地发觉了其中不合时宜的成分。
感叹扶苏设想天马行空的同时,也提出了自己作为专业人才的改良:
却是借由活字印刷之术倒推出了雕版印刷,不过墨胜也并没有荒废活字印刷。
而是将二者工序细细琢磨过罢,共同呈给了扶苏抉择。
所以当墨胜将雕版和活字两种印刷方式优缺点,分别向扶苏细细说明之后。
扶苏立马就意识到了自己的失误之处:好高骛远。
意图通过后世的经验直接一步到位,却是忽略了当下实际。
正应了那句老话:“领先世界半步的是天才,一步的就成了疯子。”
其实雕版印刷便完全足够此时所需,但毕竟墨胜等人也将活字印刷一道成功,
扶苏当下大手一挥,将二者一并采用。
反正后世之时也有着大把二者共存的情况,因事制宜嘛。
因此才有了今日扶苏对墨胜的赞不绝口。
“长公子谬赞,若不是有长公子率先提出活字印刷之术,
老夫便是至死也无法想出如此迅捷便利的传输之法。
些许小小改善,如何能当得长公子如此称赞?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此诚金玉良言,只是老朽万万不敢窃居。
只是痴长数十年,有些许不值一提的经验罢了。”
墨胜心中却比扶苏更加震惊,其对扶苏敬佩之情只多不少。
如果没有扶苏的灵感构想,墨胜一辈子也只会停留在‘手自笔录'的窠臼之内。(ke,一声;jiu,四声)
而被扶苏夸赞为触类旁通的雕版之术,
更是完全建立在活字的构想上倒推而出。
这让墨胜又怎敢在扶苏面前自居其功,又如何不敬佩有加?
“无论如何,此二术之成乃不世出之变革,
天下间士子的求学生涯都将因此大为不同,
此乃不世之功,钜子之名定当能名垂青史。”
“此事不假,老夫却是托福于公子,有幸以风烛残年之躯受此大礼了。”
墨胜那满是皱纹的老脸上布满了红光。
能够做出印刷二术如此变革世事的发明,
青史之上是无论如何也少不了他墨胜,少不了墨家的浓重一笔的。
更何况,有了苏纸和印刷,墨家的经典便能更加广泛地传于天下
这让墨胜又如何不喜?
而扶苏却是看着眼前须发皆白的墨胜在心中暗暗感慨:
“大秦人才还是多啊,我只是提出了一个方向,
这墨胜便能带着手下墨者们在如此短的时间之内变现,
更是结合实际情况而有所改良,这专业性简直强的可怕。
历史上又有多少有才之辈,仅仅只是因为缺了这一点灵光,
便困顿一生,悄然消逝在历史长河之中?”
随着对这个世界土著的接触越来越多,扶苏更深刻地认识到
古人与今人唯一的区别便是时代局限性罢了。
所有能做到高位的古人,没有一个不是才智高绝之辈。
古人并不是不如今日聪明,只是缺少了数千年的积累罢了。
以墨胜为代表的一众墨者们便是最好的范例。
心内感慨过后,扶苏眼见气氛已经烘托的差不多了
便颇有些迫不及待地向墨胜发问:“印刷二术所成固然惊人
却是不知吾先前向钜子所求之罗网一事,是否已有头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