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中医常见症状名词术语规范研究
中医药学名词术语的规范和审定,是中医药学制定行业标准、学科规范和建立我国医学科技基本条件的基础性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系统工程;对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进程,中医药知识的传播,国内外医药交流,学科与行业间的沟通,中医药科技成果的推广使用和生产技术的发展,中医书籍的编辑出版,特别是对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都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中医历史悠久,发展过程中融合了多个学科,内容十分广博;中医学派众多,不同派别、不同医家对中医学的认识不完全一致;我国地域辽阔,方言众多;中国文字丰富多彩,对于中医学的描述也复杂多样。这些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医用语包括症状术语的不规范。中医症状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元素和中医临床诊治的基础,中医病证等方面规范化的实现必须建立在症状规范化的基础上。因此,症状的名词术语规范化尤其需要得到重视。历代文献对症状的表述较为混乱,如在中医问诊中询问饮食,患者自述饮食不多,食欲欠佳,则有可能被表述为“纳呆”“纳少”“纳差”“食欲不振”“不欲饮食”“不思饮食”“纳谷不馨”等,即一词多义或混淆使用。而这些表述均出自教科书、专科专著、政府制定的有关标准等较为有权威的书籍中。所以,这些现象都在告诉我们中医名词术语急切地需要进行规范化整理研究。而中医的语言不同于其他学科的语言,这使中医术语的规范化工作变得非常复杂而繁重。一个中医术语的规范与审定,并不仅仅是简单确定用哪一个词的问题,术语的确定必须把它放在学科的概念体系中,既不能游离于本学科之外,又不能在本学科体系内出现交叉或叠加,因此是一项难度较大的工作。中医药现代化需要多学科参与,这就要求中医术语要用现代的语言来表述。规范的中医术语,不仅为中医药行业所使用,也要为相关学科所使用。所以这就要求在科学性的前提下,用现代语言来表述中医术语,同时又不能丢失中医术语原有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