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证候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学科创建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并于1981年和1991年分别被批准为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权点,建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老一代学科学术带头人的引领下,本人作为国家重点学科中医诊断学学科带头人,负责了中医证候生物学基础研究团队的建设,主持完成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科研项目。本书集中体现了在中医证候学方面本人带领团队,尤其是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的研究成果,从中医证候的文献研究、中医证候的量表研究、中医证候的临床研究、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建立与评价、中医证候生物学基础研究、方证辨证研究思路、中医常见证候研究进展、亚健康中医证候研究等方面,全面梳理中医证候的研究现状。

解读中医证候的生物学基础,仍然是解决制约中医学术发展的瓶颈。依据证候发生和多基因致病的关联特性,从基因表达谱、蛋白质表达谱、代谢谱的差异性比较分析,并以方测证,研究中医证候发生的基因表达及调控规律,是中医诊断学学科发展的前沿命题。本团队基于证候文献和临床研究,建立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病证结合,以方测证;比较分析宏观表征、行为学、微观指标,并建立动物模型量表综合评价证候模型,研究基于“中医证候宏观表象结合微观变化揭示中医证候科学内涵”的假说,以肝郁证、脾虚证、肝郁脾虚证为切入点,应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多组学有关技术,从整体、器官、细胞、分子水平上探索中医证候的生物学内涵,为揭示中医辨证论治的科学原理及发展中医证候学理论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中医证候学团队主要成员涉及中医诊断学、中西医结合基础和分子生物学多学科人员。在中医证候生物学基础(理论研究、微观研究、临床研究等方面)均积累了一手资料,特别是结合中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在继承的基础上,建立业内较为公认的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充分吸收现代科学技术方法,结合生命科学前沿技术和方法开展中医证候的现代生物学内涵的研究。在针对证候理论的文献计量学,针对受试者的访谈方法、集体研讨、专家共识、专家群体的德尔菲调查法,作为软指标评测工具的量表学、调查性研究的中医证候特征流行病学调查技术、定性研究、数学模型方法、证候诊断标准等方面,本团队均有良好的工作基础。

本书在2012年即开始构思、着手下笔,数易其稿。在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爆发期间,我和同事、研究生一起潜心系统梳理本团队课题组工作,不辞劳苦,夜以继日,终于完稿。即使艰难,但这与战斗在一线英雄的医护人员相比,我们又是何等之幸运。在此,衷心感谢北京中医药大学“双一流”高层次人才科研团队的支持!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大力资助!感谢暨南大学“黄振东中医医学研究基金”的支持!

陈家旭

2020年5月于中医学院方证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