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证候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中医常见病证文献研究

一、基于数据挖掘的肝郁脾虚证研究

肝郁脾虚证存在于多种疾病中,其内容散在于古代文献的医案和各种论述中。但由于古医籍中尚未将“肝郁脾虚”作为一个规范的证型提出,再加上“肝郁脾虚”证是一个相兼肝、脾两脏的复合型证候,因此先从肝郁证的检索入手,对资料进行分析归类,以期全面地完成肝郁脾虚证的数据挖掘试验。

(一)肝郁证古代文献的数据挖掘试验

1.肝郁证症状特点分析

经过规范后,肝郁证古代文献中共有肝郁证症状445组,涉及症状56个。频数在5%以上的症状从高到低依次为胸胁胀痛(闷)、腹胀(痛)、呕吐、嗳气、食欲不振、脘痞、月经不调、胃脘痛、吞酸、瘿瘤、瘰疬、脉弦、口苦、身热、急躁易怒、便溏、情绪抑郁、善太息、泄泻、乏力。将症状数据集导入SAS 8.2进行统计,根据特征根等于1的情况下提取8个公因子,其累计贡献率为62.08%。最大方差旋转后,选出每行中公因子数相对较大的格子,则该行的症状属于公因子较大的格子所对应的公因子。结果如下:

因子1:胸胁胀痛(闷)、脉弦、情绪抑郁;

因子2:呕吐、嗳气、吞酸;

因子3:脘痞、胃脘痛;

因子4:食欲不振、脘痞;

因子5:月经不调、善太息;

因子6:腹胀(痛)、泄泻、乏力、便溏;

因子7:身热、急躁易怒、口苦;

因子8:瘿瘤、瘰疬、脉弦。

因子分析统计发现,古代文献中肝郁证的症状主要可分为4类:第一类肝气不疏:包含因子1、因子5和因子8,表现为肝经循行部位的气机不畅,如胸胁胀痛(闷)、脉弦、女性月经失调、情志抑郁和善太息,肝郁气结痰凝之瘿瘤、瘰疬等症;第二类胃肠不适:包含因子2、因子3和因子4,表现为胃失和降,如呕吐、嗳气、吞酸、食欲不振、脘痞等;第三类脾气虚:包含因子6,表现为脾失健运,如腹胀(痛)、泄泻、乏力、便溏等症状;第四类热象:包含因子7,如身热、口苦等。综上可以得出,古代文献中肝郁证常见的兼证为肝气犯胃、肝脾不和(肝郁脾虚)和肝郁化热。

2.肝郁证中药规律分析

经统计,相关文献中共涉及中药246组,药物76味。选取频率出现在5%以上的药物做频数分析。频率在5%以上的药物分别为白芍、当归、柴胡、香附、茯苓、甘草、陈皮、栀子、半夏、牡丹皮、川芎、白术、青皮、橘叶、郁金、黄连、厚朴、枳壳、神曲、贝母、桂枝、薄荷。将中药数据集导入SAS 8.2进行统计,根据特征根等于1的情况下提取8个公因子,其累计贡献率为61.57%。最大方差旋转后,选出每行中公因子数相对较大的格子,则该行的症状属于公因子较大的格子所对应的公因子。22味中药在8个公因子中的分布情况结果如下:

因子1:白芍、当归、甘草、白术、茯苓;

因子2:青皮、牡丹皮、桂枝;

因子3:橘叶、贝母;

因子4:柴胡、半夏;

因子5:香附、川芎、陈皮、枳壳;

因子6:栀子、郁金、黄连;

因子7:薄荷;

因子8:厚朴、神曲。

因子分析统计发现,因子5为柴胡疏肝散的组成药物,而因子1和因子7再结合因子4除去半夏即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逍遥散,说明柴胡疏肝散和逍遥散在古代文献的肝郁证中应用比较广泛,与肝郁证的现代用药基本一致;因子3为理气化痰药;因子6中郁金配伍黄连,可解肝胃之郁热;因子8中药可理气和胃。值得一提的是因子2,牡丹皮和桂枝皆有活血的功效,“气为血之帅”,气郁则血行不畅,这与在古代文献肝郁证疾病中瘰疬和癥积所占比例较大相一致。

3.结果讨论

《景岳全书·郁证》曰:“凡五气之郁,则诸病皆有,此因病而郁也;至若情志之郁,则总由乎心,此因郁而病也。”《临证指南医案》曰:“情志不舒则生郁。”说明郁证是情志为病,郁则经气不达,故胸胁胀痛(闷)、腹胀(痛)、月经不调为肝郁证常见的症状。肝气犯胃,胃失和降则出现呕吐、嗳气、食欲不振、脘痞等症。白芍、当归、柴胡、香附、茯苓、甘草、陈皮、栀子是肝郁证常用中药。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GB/T 16751.2-1997)的肝郁证诊断标准为:情志抑郁,善太息,胸胁或少腹胀闷窜痛,妇女乳房胀痛,月经不调,脉弦。季绍良、成肇智主编的《中医诊断学》中,肝郁证诊断标准为:胸胁或少腹胀闷窜痛,情志抑郁或易怒,善太息,或咽部异物感,或瘿瘤、瘰疬、胁下结块;妇女见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痛经甚至经闭;舌淡红苔薄白,脉弦。从上可以看出肝郁证证候标准包括3组症状:①情志症状:情志抑郁、易怒,善太息;②肝经部位胀痛:胸胁或少腹胀闷窜痛,妇女乳房胀痛、瘿瘤、瘰疬等;③妇女月经不调。本研究因子分析结果除较全面地显示了以上3组症状之外,还多了胃肠不适、脾失健运、热象3组症状。这是因为检索时并未刻意排除肝郁证兼证的原因,从而体现了肝郁证兼证除常见的肝气犯胃、肝脾不和(肝郁脾虚)证之外,肝郁化热也是非常常见的证型。正如《医碥》曰:“盖郁未有不为火者也,火未有不由郁者也。”因子分析显示肝郁证的常用中药多为疏肝理气、清热化痰之品,这与肝郁证兼证的特点相一致。

(二)肝郁脾虚证古代文献的数据挖掘试验

1.肝郁脾虚证症状特点分析

经过规范后,古代文献中共有肝郁脾虚证症状600组,涉及不同症状58个。频数在5%以上的肝郁脾虚证症状由高到低依次为:胸胁胀痛(闷)、月经不调、脉弦、食欲不振、身热、乏力、腹胀(痛)、骨蒸潮热、口渴、烦热、呕吐、嗳气、急躁易怒、口苦、情志抑郁、吞酸、泄泻、瘿瘤、瘰疬、胃脘痛、便溏、脘痞、面色萎黄。将症状数据集导入SAS 8.2进行统计,根据特征根等于1的情况下提取8个公因子。最大方差旋转后,选出每行中公因子数相对较大的格子,则该行的症状属于公因子较大的格子所对应的公因子。23个症状在8个公因子中的分布情况结果如下:

因子1:烦热、骨蒸潮热;

因子2:食欲不振、胃脘痛;

因子3:口苦、呕吐、嗳气、吞酸;

因子4:乏力、食欲不振、面色萎黄;

因子5:口渴、身热;

因子6:脉弦、口苦、情志抑郁、月经不调;

因子7:急躁易怒、便溏、脘痞、泄泻;

因子8:腹胀(痛)、胸胁胀痛(闷)、瘿瘤、瘰疬。

因子分析统计发现,古代文献中肝郁脾虚证的症状主要可分为五类:第一类,肝气郁:包含因子6和因子8,表现为脉弦、口苦、情志抑郁、月经不调、腹胀(痛)、胸胁胀痛(闷)、瘿瘤、瘰疬;第二类,脾气虚:包含因子4,表现为脾气虚,运化无力,肌肤失养,如乏力、食欲不振、面色萎黄等症状;第三类,肝郁脾虚,包含因子7,表现为肝气不疏,脾失健运,如急躁易怒、便溏、脘痞、泄泻等;第四类,胃脘不适:包含因子2和因子3,表现为胃失和降,如食欲不振、胃脘痛、呕吐、嗳气、吞酸等;第五类,热象:因子1和因子5,如烦热、骨蒸潮热、口渴、身热等。综上可以得出,古代文献中肝郁脾虚证常见的兼证为肝气犯胃、肝脾不和(肝郁脾虚)和肝郁化热。

2.结果讨论

肝郁脾虚证为肝郁乘脾,脾失健运所表现的证候,是临床常见的证候。除肝郁证的表现之外,还兼有纳呆腹胀、腹痛欲泻、便溏不爽等。《医宗金鉴》曰:“肝木之所以郁,土虚不能升木也。”说明脾虚与肝郁有着极密切的关系,肝郁证和肝郁脾虚证二者在临床上很难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