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学(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规划教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四、两晋南北朝时期

1.中医儿科学的初步发展 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医儿科学领域以及各种急救处理等方面均有很大发展。晋代王叔和在《脉经·平小儿杂病证》中记载了通过望诊以决小儿死生的证候表现,书曰:“小儿病困,汗出如珠,着身不流者,死。”

晋代皇甫谧继《黄帝内经》之后,又一次更加广泛地将针灸之法应用于儿科病证的防治,其在《针灸甲乙经》中记载了10余种小儿疾病的针刺之法,取穴21个,此为小儿推拿选穴提供了一定的参考。《针灸甲乙经·小儿杂病》曰:“小儿咳而泄,不欲食者,商丘主之。”“小儿口中腥臭,胸胁满,劳宫主之。”“小儿腹满,不能食饮,悬钟主之。”东晋陈延之在《小品方》中用药极其灵活,给药途径极为广泛。如将药物捣烂或取汁涂于患处的涂法;以药煮水,令儿浴之,可从皮肤吸收的浴儿法;将浸过药物的乳汁点眼中的点眼法;将药物切片后贴患处的外敷法。

2.推拿的广泛应用及发展 两晋南北朝时期,膏摩术逐步得到完善并广泛应用于临床。东晋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首次系统总结了膏摩的方、药、证、法和摩膏的制作方法。

《肘后备急方》中记载了治疗急症的推拿方法。如掐人中治疗昏厥,大指按胃脘部治疗“卒心痛”,抓脐上3寸或抄举法、捏脊法治疗“卒腹痛”,背法治疗溺死等。治疗卒腹痛,书中记载曰:“使病人伏卧,一人跨上,两手抄举其腹,令病人自纵重,轻举抄之,令去床三尺许,便放之,如此二七度止,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从龟尾至顶乃止,未愈更为之。”此可能是抄腹法和捏脊法的最早文献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