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慎吾伤寒论讲义(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2. 桂枝汤证之一

【原文】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征引】

方有执:太阳中风乃掇(采取也)上节所揭(音竭,举也),犹上节掇首节所揭,而以太阳病为首同一意也。阳浮而阴弱,乃言脉状,释缓之义。

山田宗俊:此条非原文,似叔和语气。

【讲义】

太阳中风,即包括第2条之全文,本条脉证与第2条比较(因第2条首称太阳病,括第1条全文),第2条多头项强痛证,本条多鼻鸣干呕证。见证虽异,上冲则同,故第2条主证为本条主治也。阳浮阴弱,阴阳言脉之浮沉,举之见浮,按之则弱,即浮缓也。

阳浮者热自发,因表中风,气血自体内挟高温向外充盈浅表而脉浮发热。盖发热由于脉浮,脉浮来自发热也。阴弱者汗自出,气血向外,因皮表松弛,汗得自肌内伴热而出,脉管因汗出充血顿减,故汗出而脉按之弱,脉弱者,汗之所自出也。啬啬恶寒,啬啬者缩然之状,缩然恶寒也。淅淅恶风,淅淅雨声,又灌水貌,如沃冷水然,恶风。翕翕发热,翕翕合也,如合衣被然之发热。鼻鸣,感冒引起鼻腔充血、黏液分泌增多则流清涕,通路闭塞,气上出则鸣。干呕,有声无物曰干呕,有声有物曰呕,无声有物曰吐。胃气闭塞,压迫上冲之象。主之,正方正治,始终须本方主治之义。

【方剂】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㕮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同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㕮咀,古人制药不用刀切,唯于臼中捣,令之如口齿㕮细,而后用之。生姜、大枣质湿润,不能得而㕮咀,故曰切、擘。

服,用也。礼记:医不三世,不服其药。

啜,尝也、茹也。

音蛰,和润欲汗之貌。

如水淋漓,言过量也。

病必不除,言不如法则不效。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同时观之”之十二字,山田正珍谓叔和注文误入。

“禁食……”十五字,后人所加。

【征引】

柯琴:此为仲师群方之冠,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凡头痛发热、恶风恶寒、其脉浮而弱、汗自出者,不拘何经、不论何经、不论中风伤寒杂病,咸得用此,惟以脉弱自汗主耳。愚常以此汤治自汗盗汗、虚疟、虚痢,随手而愈。

雉:芍药、甘草、大枣三味,虽有小异,其所主治则相近也。

吉益东洞: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正证也。头痛一证,亦当投此方。若由咳嗽、呕逆而头痛者,非此方之所治也。

汤本求真:余之经验,凡用芍药、甘草、大枣者,必诊得筋肉挛急,而于直腹筋为最明确,易于触知,可为三药之腹证。桂枝汤有此三药,其腹证亦当如是。惟因非瘀血性,其挛急必见于右侧,而左侧不见,或左比右为轻,气上冲亦必沿右侧发。

陆渊雷:中风有上冲证,又肌表组织血管弛缓,故治之以桂枝。天下事物盈于此必绌于彼。肌表及头面血管弛缓而充血,则内部脏器及下部肢体必有挛急而贫血者,故治之以芍药。芍桂相协,则全身无偏急偏缓之患。前贤谓桂枝汤调和营卫者,此也。

度量衡考:林忆以古三两为一两,古之三升为一升。李濒湖谓古之一两,今之一钱,古之一升,今之二合半。张景岳以古之一两为六钱,古之一升为三合三。徐洄溪谓汉晋升斗权衡,以今较之,不过十分之二。吉益东洞谓古之一两,今之二钱,一升合今一合五。汤本按瓦计,瓦系法国重量单位,即一方厘纯水在百度表四度时重量,合我国2.68089327分。钱天来云汉之一两今之二钱七分,一升今之二合半。汪苓友谓一升即今大白盏一杯。程扶生曰古以二十四铢为一两,一两为四分,六铢为一分(即二钱五分)。

按:各家衡量之比较,因时代不同,其说亦异。唯钱天来谓汉之一两,今之二钱七分(为新秤之三钱),古方载三服为一剂,只取三分之一,即古方一两,今用一钱为最宜。李濒湖说亦近似。汪苓友谓一大白盏为一升,取三分之一,即古方一升,今之大白盏三分之一耳。

【治验】

吉益东洞:一见外感衄血,与麻黄汤愈甚,与桂枝加桔梗兼用“黄解”而愈(第一黄解,黄连、黄芩、黄柏、大黄,第二黄解,即上方以栀子易大黄)。桂枝汤加桔梗,必有咽痛或黏痰难以咳出,或化脓证,因本方含有桔梗汤、排脓汤之方义。桂枝汤加半夏治咽痛或咳嗽,因含半夏散及汤之方义。

有持氏:痢疾初起,脉浮而有表证者宜发汗,用桂枝汤或葛根汤为宜。

中神氏:一妇患下痢数年,体瘦不食,肌肤甲错,以参、附、诃、罂治之不愈,与桂枝汤取汗而利止。

按:凡胃肠虚衰、气血不和、妇人病等,皆可随证引用此方。

吉益东洞:桂枝汤者,盖经方之权舆也。《伤寒论》始于桂枝汤,《杂病论》始于栝楼桂枝汤,非偶然也。仲师之方,凡二百余首,其用桂枝者殆六十方,以之为主者垂三十方,可见此方比他方变化为多也。

【药物】

桂枝 味辛甘,性温。发散药,含桂皮油、挥发油。

药能:发汗解肌,止汗解热,驱散风寒,亢奋强心,健胃祛痰,镇痛镇静镇痉,通瘀,利尿防腐,刺激皮肤。

药征:自汗、冲气,“表”恶风头痛,“里”心悸上冲、疼痛、奔豚、恶风、恶寒。

调剂:诸虚脱证有以上病征须用本药,又因本药有刺激作用,大量或常用之易诱起炎症,唯利用此点,使胃黏膜充血,而兴奋其机能。卒心痛,酒调桂末或加于姜末。又心腹胀痛,水煎服。

芍药 味苦酸,性微寒。收敛药。

药能:收敛气血津液,止利止痛,止拘挛。

药征:筋肉之触诊上,有凝结充实之感觉而见挛急者,或身体不仁。

调剂:本药为强性收敛药,发汗、祛痰、泄下、利尿诸方剂内,不应使用。

甘草 味甘,性平,炙温。缓和药。

药能:祛热,解毒,缓急迫,止疼痛,通便秘,治厥冷,烦躁冲逆等急迫之证。

药征:脏腑或筋肉因急剧紧缩所发疼痛及其他诸般急迫。

调剂:本药除上述药能外,可防止毒药吸收。故有本药的病征时,或与毒药调剂,皆配用之。

按:本药与大枣均为缓和之代表药物。大枣之缓和作用强,治牵引疼痛及祛水之能力则不及也。

生姜 味辛,性温。发散药。

药能:发汗,降水毒,利尿健胃,祛寒,治寒痛。

药征:上逆、呕吐、恶心。

调剂:本药刺激肠胃黏膜作用亦大,故胃内若无停饮,体内外燥热时禁用。

按:按本草所载,本药主治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呕吐等证,要皆水毒上逆所致,若不因水毒用之有害无益。又本药,陕甘乡民每遇感冒,尽服一碗发汗即愈,故又为发汗药。

大枣 味甘,性温。缓和药。

药能:健胃,祛水,缓痛。

药征:筋肉强急引痛,奔豚,咳嗽。

调剂:祛水剂,忌芍药时常用本药。

按:本药药征类似芍药,但芍药之解拘挛,其凝结充实之触觉较本药为强,而本药急引痛之知觉,较芍药为敏,且芍药无利水作用,与本药不同。

【习题】

1. 第二条之中风证是否可用桂枝汤主治?详述其理由。

2. 桂枝汤主治何病?

3. 桂枝汤方之药物有几?各药主要性能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