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营卫不和证
【临床表现】
肌肉、筋骨、关节疼痛,肌肤麻木不仁,关节局部肿胀变形不明显,恶风,恶寒,头痛,项背酸痛不适,汗出或无汗,身热,或有发热,咳嗽痰白,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缓或浮紧。
【诊断要点】
主症:①肌肉关节疼痛。②肌肤麻木不仁。③畏风恶寒。
次症:头痛,项背不舒,身热,或有发热,汗出或无汗,咳嗽。
舌脉: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缓或浮紧。
凡具备上述主症①③或①②,兼次症某项及舌、脉表现者,即可诊断。
【病机分析】
风湿病营卫不和证主要包括卫闭营郁、卫强营弱两个类型。
卫闭营郁,指风寒外袭,寒邪较重,人体正气不虚,抗邪有力,导致卫阳郁闭,营阴郁滞不通,故致多关节疼痛;卫阳被遏,正邪交争,则恶寒、发热;膀胱经受邪,故有头痛、项背不舒;营卫闭郁,汗孔闭而不开,故无汗,脉浮紧;卫气通于肺,又可见咳嗽、气喘等肺气不宣之症。
卫强营弱,是指素体偏弱之人,外感风寒之邪客于肌表,卫阳浮越于外,与邪抗争(此即卫强)而有发热;风邪偏重,风性疏泄,腠理不固,营阴不得内守而外泻(此即营弱),故有自汗出、恶风;风性上行,则有头痛;邪滞肌腠,筋脉失养,故项背不舒,肌肉关节疼痛;营阴不足,皮肤不荣,则有麻木不仁;汗出伤阴而营弱,肌腠疏松,故脉浮而缓。
【本证辨析】
营卫不和证在风湿病中,可见于行痹、痛痹、着痹、皮痹、脉痹等。本证在上诉病种中出现时,虽均有恶风寒、发热、头痛、项背不舒等营卫不和证表现,仍须以病因、病位、主症等加以辨别。行痹者,风邪偏胜,以肌肉关节疼痛,痛处游走不定为特点;着痹,湿邪偏重,以关节肌肉肿胀、疼痛、重着、晨僵、痛处固定为主;痛痹,寒邪偏重,痛处固定不移,疼痛较为剧烈。皮痹,由邪痹皮腠所致,以四肢皮肤肿胀、硬化,甚至局部肌肉萎缩变薄,肤色发暗,肌肤不仁为主要症状;脉痹者,则以脉来减弱,似有似无,或无脉,皮色紫暗,伴有肢体疼痛、皮肤麻木不仁等症为主,此由邪气过盛,血脉瘀阻甚至完全闭塞所致。
营卫不和证与风湿病中常见的风湿痹阻证、气血两虚证、气虚痰阻证,均可见关节作痛、肌肤麻木不仁、畏寒、舌淡苔白等症,故应依其病因、病机、病位及主症之不同,加以鉴别。
【治疗方法】
调和营卫,解肌通络,祛邪止痛。
【代表方剂】
1.麻黄汤(《伤寒论》)
方中麻黄苦辛温,能发汗散寒邪,解表通腠理;桂枝辛甘,透营达卫,和阳解表,温经散寒;麻、桂相配,使卫气之郁尽发,营气之邪尽透;杏仁温能散寒解表,苦能下气,佐麻、桂祛邪平喘;甘草内守,调里和中,又能缓和麻、桂之峻。全方共奏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卫营郁闭得去。
2.麻黄加术汤(《金匮要略》)
为麻黄汤原方加白术而成。主治“湿家,身烦疼”,即素体多湿,又受风寒。以麻黄汤发汗解表,散寒祛湿,解除身体烦疼;白术既可健脾祛湿,又可实肌表,入原方后,祛湿之力增强。全方功用发汗解表,散寒祛湿,适用于身烦疼而有恶寒发热、无汗者。
3.桂枝汤(《伤寒论》)
方中桂枝辛甘,解肌发表,温通卫阳,用之以治风,芍药酸以收之,益阴敛营,防发汗太过,桂治卫强,芍治营弱,二药相合,调和营卫;生姜辛温,助桂枝解肌;大枣甘温,佐芍药益气养血和中;甘草调和表里,且调和诸药;生姜、大枣、甘草相合,补益营卫,有助正气祛邪。全方共成调和营卫、解肌通络、滋阴和阳之剂。
4.桂枝加葛根汤(《伤寒论》)
本方是桂枝汤加葛根而成。葛根性平,能祛风邪,解肌表,为治项背强的专药,佐桂枝汤之用,增强了全方解肌、舒筋的功效,主治“太阳病,项背强,汗出恶风”。适用于以颈项强痛不舒为主症者。
5.桂枝附子汤(《伤寒论》)
此即桂枝汤去芍药加附子。方中附子三枚,辛热以温经止痛,逐在经之湿;桂枝、甘草、生姜同用,辛甘发散,解在表之风而散水气;姜、枣又可和表行营卫。全方功能祛风温经,助阳化湿,用于“风湿相搏,身体烦疼,不能自转侧”,以周身关节疼痛为主症者。
6.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
此方即桂枝汤加益气固表之黄芪,扶正祛邪之力大增,功效益气和经,祛风通痹,主治阳虚汗出,四肢疼痛,麻木不仁。